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15-1文学作品探究题.
文学作品探究性阅读【考纲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考点阐释】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考点有以下三层意思:(1)“从不同的角度”,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认知解读。具体说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2)“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3)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散文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特质的总括,它通过语言、文化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以及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乡土的眷恋等形式来表现本民族的爱好、兴趣、能力、气质、性格、情操和自豪感。而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是:(1)勤劳俭朴,自强不息;(2)求同务实,谦和持中;(3)家庭为重,亲疏有别;(4)尊君爱国,尊父爱家,尊师重道,尊长爱幼。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是:(1)爱国爱家,关心社会;(2)义利兼顾,礼貌文明;(3)勤奋朴实,勇敢谦和;(4)标新立异,敬业乐群在我国,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的价值观念,它包含三个元素:第一是人性,即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也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是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与思考,是广义的科学精神;第三是超越性,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其次,要找准探究的切入口,一部作品所蕴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一般通过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得以暗示。【解题指津】该考点的能力层级为F,是阅读的最高层级。该考点是新教材、新课标教学理念在高考命题中的具体体现。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的意蕴是丰富的,是客观存在的。而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一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加达默尔语)。不同的读者,因学识修养不同,心理体验不同,人生阅历不同,阅读同一作品时发掘出来的作品意蕴截然不同,所谓“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对同一个读者而言,针对一部文学作品,若从文本的具体要素(包括内容要素和形式特点)去审视,或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去研读,发现作品潜藏的意蕴也各不相同。因而,在具体阅读中如果转换阅读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文本,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高考再现19.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8分)【答案】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答案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答案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19.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答案】(8分)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联系现实略。)【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这类探究题一般包含四个要点:①文本中的人是怎样做的,②结合文本,对①进行说明;③现实中我们应该如何向文本中的人学习(做法);④得出结论,只有这样做,才能像文本中的人一样,取得成功。值得注意的是,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应以文本为基础。“结合原文”就是要求,你提到的做法或观点,文本中一定有依据,甚至题干中已经有明确的要求(如本题);你所联系的现实,也一定是文本中包含的,而且与你前文相适应的。19.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案】(1)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适合本文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2)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3)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适合本文于多场景中叙事、写人的需要,产生电影分镜头的效果。(4)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典题精练典题精练12013年四川卷《负重的河流》典题精练22012年安徽卷《往事》典题精练32013年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典题精练42013年湖北卷《罗曼·罗兰》方法指导对象分析法和关系分析法详见《全品》P292答案示例:示例(一)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示例(二)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塔里木河的率真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参考答案:•①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②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③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解析】探究句子的内涵,首先要考虑句子的含义,而后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意图。角度有三:何容、朋友、北平。19.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8分)【答案】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文学的角度答案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杜鹃鸟的角度答案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19.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答案】(8分)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联系现实略。)【答题建模】探究是近几年开始出现的创意解读题目。首先必须明确:其一,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即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是多层次的,可以考查考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多层理解。其二,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其三,由于高考的选拔性特点,试题将不可能是全开放性的,应该是半开放性——多角度,但不是漫无边际。答题要求——“三须两读懂”探究题考查的核心是说理的能力。它要求“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观点正确,阐发评价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三须:1.须结合文本,找准角度;2.须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3.须挖掘内涵,厘清关系。两读懂:读懂作者——了解作者创作与表达的深层意图。要求考生准确地掌握文本的主旨、内容、情感及表现形式,具备理解、体察、鉴赏、阐发与评价能力。读懂自己——谈出具有个性化的体会、认识、感悟。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和领悟主旨、内涵,调动自身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做出领悟、探究与阐释。答题要点和步骤: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1、用一句话表述自已的观点。2、解读作者在文中的相关观点,并进行简要分析。3、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的经历、阅读经验等,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个性理解和创意发挥。•探究题答题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表述观点:我认为……;我的看法是……分析论证:结合文本与相关知识,联系自身的经历、阅读经验等,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个性理解和创意发挥。总结点题:最后总结陈词,使论说更具逻辑性。答题注意点一、紧扣题干,尊重文本二、全面作答,注意角度三、分点作答,体现层次四、突出文本重要信息,联系实际展示学识
本文标题:2015-1文学作品探究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48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