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2015-2016学年安徽省合肥八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合肥八中2015~2016年第一学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考试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试题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试范围:必修5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倘若我们用白色表示人类已知,黑色表示人类未知,那么,在无限广阔的黑色背景中,我们人类只不过是在一块极其有限的局域中,疏疏地划了一些有限长度的白色线段。这些线段绝不可任意延长,稍做延伸即成谬误。这些线段之间交互连接,沟通了人类认识自然的“知识网络”。这些线段是无限细的“几何”线段,无论两条线段靠得多么近,它们之间仍旧“疏可走马”,仍旧可以容下无限多条新添的白色线段。②科学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抹出一块白色的“面”——属于完全的已知,中间不再存有任何黑色的间隙,它意味着在这块有限的面积里(无论其面积多么小),科学再也不可能发展了——绝不可能存在这种“科学墓区”。科学永远依存于未知,永远离不开对未知的探索。科学只有扎根于“未知”的土壤中才能永远保持鲜活。③优秀的科学家从现象中发现规律,而天才的科学家又从众多规律的复杂联系中发现了简单,依据这些简单的原理能够将已有的科学知识系统化,并分门别类地梳理成“知识树”形式。然而,作为整体联系着的大自然并不承认这种人为的割裂自然的狭隘见识。它常常神奇地使这些孤立的树之间“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有时两门年轻学科少年气盛,一个向着宏而又宏方向,另一个向着微而又微方向各自孤军奋战,长驱直入,活象两个孙悟空在大自然的掌心中,分别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拼命翻着跟头。当悟空们意得志满地在各自的“天尽头”小解时,到头来,却发现两泡猴尿浇到同一根大柱子上了。古生物学拨动着核物理学的“绝对时钟”;宇宙学的脉冲中子星弹奏着微观中子物理的乐谱。④也许人类最大的未知就是——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永远无法知晓的!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如果你确确实实已经知道了存在着这样一个领域,你对它就不再是一无所知。⑤我们的头脑中只能贮存“知”,不能容纳“非知”。不论是“已知”还是“未知”都属于不同程度的“知”。一个人处于绝对黑暗中,对周围完全无知,他不知“有什么”,也就不存在“看不见什么”具体东西的问题。这是一种“非知”状态。只有当他触到某一物件才产生“看不见什么”的问题,它属于未知状态。⑥人类只能知晓“知”,不能知觉“非知”,更不知道有多少“非知”存在。只是从哲学的理念上看,应该存在着无穷无尽的“非知”。一个造诣高深的科学家不仅他所通晓的“已知”以及他脑中的“未知”要远远多于一般人,而且他的头脑中对“非知”也随时保持高度的警觉。一旦机遇出现,他能突破头脑中“已知”的束缚,敏感地识别,及时地捕捉,并竭尽全力地将“非知”转化为“知”,最终成为“已知”。(选自詹克明《敬畏自然》,有改动)1.对第②段“科学墓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某个有限的面积里,对未知的探索陷入困境,碰到了研究的难题。B.某个有限的领域还处于“非知”状态,科学研究不可能再向前发展。C.某个有限的领域已经完全为科学所认知,再也没有研究价值和可能。D.在某个有限的面积里,科学研究处于绝对黑暗中,对周围完全无知。2.对原文相关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永“有限”“无限细”来形容“白色线段”,意在表明相对于广阔的未知世界,人类的科学“已知”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B.第③段永两个孙悟空拼命翻跟头的比喻,旨在说明走“宏而又宏”或“微而又微”的学科研究之路并不科学,提出委婉的批评。C.第④段中提出“悖论”一说,其基本思想是,人类永远要面对无限的未知领域,了解到未知领域的存在,是进一步探索的基础。D.第⑥段阐释了几个概念,描述了杰出科学家敏感地识别“非知”,将其转化成“知”,并最终使之成为“已知”的科学研究过程。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代表人类已知的白色线段稍微延长,就会进入我们目前还“未知”的领域,甚至触及“非知”;往前一步,真理就可能成为谬误。B.人类完全理解的领域才能称之为“已知”,这是人类已有的知识存储;科学的最终追求是知觉“非知”,懂得有更多的“非知”存在。C.为更好地研究未知世界,我们需要从现象中发现规律,从众多规律的复杂联系中发现简单原理;当然,大自然始终是整体联系着的。D.永远有无限未知的世界在前方等着我们,激发起我们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与热情;真正使科学生生不息、永远保持鲜活的是未知。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甲:程敏政,字克勤,休宁人,南京兵部尚书信子也。十岁侍父官四川,巡抚罗绮以神童荐。英宗召试,悦之,诏读书翰林院,给廪馔。学士李贤、彭时咸爱重之,贤以女妻焉。成化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历左谕德,直讲东宫。翰林中,学问该博称敏政,文章古雅称李东阳,性行真纯称陈音,各为一时冠。孝宗嗣位,以宫僚恩擢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直经筵。敏政名臣子才高负文学常俯视侪偶颇为人所疾。弘治元年冬,御史王嵩等以雨灾劾敏政,因勒致仕。五年起官,寻改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掌院事。进礼部右侍郎,专典内阁诰敕。十二年与李东阳主会试,举人徐经、唐寅预作文,与试题合。给事中华昶劾敏政鬻题,时榜未发,诏敏政毋阅卷,其所录者令东阳会同考官覆校。二人卷皆不在所取中,东阳以闻。敏政、昶、经、寅俱下狱,坐经尝贽见敏政,寅尝从敏政乞文,黜为吏,敏政勒致仕,而昶以言事不实调南太仆主簿。敏政出狱愤恚,发痈卒。后赠礼部尚书。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乙:二十三年秋,孝宗皇帝践祚,进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侍文华殿日讲。是冬,被劾去任。弘治六年召还,仍供旧职,寻升太常寺卿掌院事,兼修玉牒。八年丁母忧,修《大明会典》,召为副总裁,上章乞终制,从之。服阕还京,未至,转詹事兼翰林院学士;陛见,迁礼部右侍郎,侍皇太子讲读。十二年春奉命主考会试,言官以任私劾之,逮系数举子。狱久不决,屡上章责躬求退,弗遂,乃自请廷辩执法诸大臣。诏许致仕。时六月方盛,暑甫出狱四月,以痈毒不治而卒。敏政人秀眉长髯,风神清茂,善谈论,性复疏,于书无所不读,文章为时辈所推。敏政以少年擅文名,以文学跻侍从,自是以往名位将不求而自至,乃外附权贵,内结奥援①,急于进取之心恒汲汲然。士大夫多有议之者,但言官劾其主考任私之事,实未尝有。盖当时有谋代其位者,嗾②给事中华昶言之,遂成大狱,以致愤恨而死。有知者至今多冤惜之。(节选自《焦竑《国朝献徵录》)①奥援: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有力的靠山。②嗾:教唆、指使别人做坏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岁侍父官四川官:做官B.学问该博称敏政该:同“赅”,完备C.或言敏政之狱狱:监狱D.上章乞终制终制:父母去世服满三年之丧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敏政名臣子/才高负文学/常俯视侪偶/颇为人所疾B.敏政名臣/子才高负文学/常俯视侪/偶颇为人所疾C.敏政名臣/子才高负文学/常俯视侪偶/颇为人所疾D.敏政名臣子/才高负文学/常俯视侪/偶颇为人所疾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程敏政出身官宦之家,年少就被誉为“神童”,他也因此得到高官推荐并得到皇上的信赖。B.程敏政才学很高但又很自负,但常常看不起和自己同辈之人,这也引起人们对他的痛恨。C.程敏政在主持会试中因作弊受到惩处被责令辞职,他也在出狱后因为暑天痈毒发作而死。D.程敏政博览群书,兴趣广泛,他的文章被时人推崇,他在仕途上也有着急切的进取之心。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学士李贤、彭时咸爱重之,贤以女妻焉。(3分)(2)诏敏政毋阅卷,其所录者令东阳会同考官覆校。二人卷皆不在所取中,东阳以闻。(4分)(3)敏政以少年擅文名,以文学跻侍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欧阳修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更远更佳唯恐尽,渐深渐密似无穷。绮罗香里留佳客,弦管声来扬晚风。半醉回舟迷向背,楼台高下夕阳中。8.和柳永的《望海潮》相比,本诗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9.诗歌尾联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起到怎样的作用?结合作品简要概括。(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迎来了新世纪坐在轮椅上的巴金不曾忘记社会上发生的每一件大事。1999年以前,不论在上海,在杭州,在家中,在医院,他每天傍晚总是收听收看电视广播节目。除了把所有重版书稿费一律汇向中国现代文学馆外,他还把新写文章的稿费也积聚起来,不时捐献给发生洪、涝或地震的灾区人民。他一看到灾区受困,就请上海作协陆正伟送去一份并不留自己名字的捐款,连1998年四月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他获“杰出贡献奖”得到的一笔巨款,也用“一个老人”的名义捐给了灾区。同时他还十分关心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他几乎每年都给“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几千元或几万元。他继续向有关单位捐赠藏书。1997年5月6日下午,他还破例走出家门,到上海图书馆观看即将举行开幕礼的新馆。他过去已给上图捐赠过7000册外文书籍,这次又请侄外孙李舒在家里为他整理出4000多本珍藏的外文图书,这些书几乎每本扉页都有巴金的英文签名,其中有俄文版果戈理《死魂灵》、法文版卢梭《忏悔录》,还有一套十卷本的俄文版《托尔斯泰选集》,都是巴金平时爱不释手的宝贝。……这次出行,也许可以说是巴金最后一次对外单位的访问。1998年,巴金发表了他的最后一篇抒情散文《怀念曹禺》。这是继《怀念萧珊》之后,巴金晚年散文中的又一株枝叶共茂的大树。巴金坐在轮椅上,对小林苦笑着说:“我还想写一篇回忆西谛(郑振铎)的……”但是就在这一个时刻,1999年春节前几天,巴金的健康进一步恶化,突然发高烧,患上肺炎,头脑昏昏沉沉。华东医院医师立刻把他转到重症监护病室进行抢救,因痰塞呼吸道,不得不把气管切开——从此,巴金再也无法说话了!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因防细菌感染,医院严格规定,除了家属和护理人员,谢绝一切客人前去访问,连平时至少每周都要去探访一次的胞弟李济生,也是直到三个月后,险情过去病人重返正式病房,才准许他前去看望。巴金见到济生,仍禁不住露出一层笑意,但无法更明确表达他的内心激动。济生忙说:“你吃力不用讲话,还是听我说吧!”他就把这一时期几位老友经常打电话问他病情的情况告诉他;同时还把外地及海外友人来信摘要念给他听。济生深知四哥最重友情,他的朋友最多,虽在重病中,仍十分想念他们。去年春夏巴金去杭州休养,临行还关照济生去问候正住在华东医院治病的柯灵与罗洛,而今罗洛已不幸逝世;柯灵虽已暂时出院,哪知另一个老友王西彦也住进了华东医院。济生记得西彦曾几次向他表达对巴金的关心,他们是在“文革”中患难与共长达十年的难友啊!当然,此时济生不可能预料到西彦、柯灵不久即先后离世,他只能转达两人对巴金的问候之意。说着话,见巴金又昏沉沉想睡了,便离开了病房。隔了两天,济生又去病房看四哥,恰好小林正守候在巴金病榻边。他想起了前些日子读到的张光年在《沪苏日记》一文中说的几句话:“回想四月初巴老心情不好,拒绝吃药……”就忙问小林是怎么一回事。小林说:“爸爸在险境过去,病情稍趋稳定后,从昏睡中醒来,看到自己眼前处境,觉得自己没用,一切全听别人摆
本文标题:2015-2016学年安徽省合肥八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5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