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江门市一中中学高二下学期历史周测二试题(解析版)
第页1江门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第二学期历史周测2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1、《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术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A.以民为本B.关注民生C.人性向善D.关注现实2.针对“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二者长短,各有所宜”的情况,汉武帝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崇儒尚法,霸王道杂之C.设置刺史,分区监察D.察举征辟,儒释道并重3.《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4.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A.强调制度与秩序B.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重视道德与人伦D.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道教地位上升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6.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经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表格)促成这一变化的是西汉宋朝经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十三经(于唐十二经上添《孟子》)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7.素菜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成为一个菜系,则是在汉代以后。《齐民要术》中有素食专辑,宋代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素食专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发展滞后B.新的思想因素C.专制统治干涉D.商品经济推动8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由此可以推断A.程朱理学不受重视B.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C.妇女教育受到重视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9.除了面貌形体神人相同,希腊诸神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亦与人类毫无二致。他们不仅具有与人同样的喜、怒、哀、乐,而且在道德品质方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人类更富于虚荣心、更加忌妒成性,更加贪婪好色。古代希腊的宗教神话这种“神人同形共性”的特点A.造成了对文化的垄断和束缚B.带有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C.加深了对神权的内在恐惧D.孕育了人与人不平等的观念10.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见A.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B.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D.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11.中世纪指的是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主要是因为A.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政权,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B.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之中第页2C.世俗封建主与天主教会双重统治,社会失去活力D.在欧洲文明史上社会发展相对缓慢12.彼特拉克说:“我恨自己,因为我仍然赞赏尘世之物。我早该从非基督教哲学家那里了解到,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对伟大的灵魂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的。”据此可以得出A.彼特拉克强调重视人本身B.彼特拉克否定了人以外的事物C.人文主义者感到人的渺小D.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存在冲突13.“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在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时期所特有的。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活动。”这个时代A.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B.坚持国家权力高于宗教C.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D.倡导知识即美德14.学者张鸣说:“为什么没有人利用天主教来叛乱呢?因为天主教是本教,普通信徒对教义是不能随便解释的,《圣经》的解释权掌握在教皇手中。但是新教就无所谓,……每人都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圣经》,这样必然会产生对教义的不同解释。”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对新教描述的是①《圣经》具有最高权威②因信称义③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④新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5.人文主义是西方中世纪晚期以来人们的精神追求。启蒙运动高举理性旗帜,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这时的人文主义的本质含义是A.洞察宇宙,探索人生B.追求自由,强调平等C.肯定人性,追求幸福D.否定教会,信仰得救16.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A.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B.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C.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D.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17.美国学者马文·佩里指出,“自然界是机械的、可分析的、有规律的并被数学验证过的”,宇宙“被看成一个巨大的机器”,一些思想家还开始“以探索的批判的怀疑的精神审视欧洲的制度和传统”。材料中对自然的这种认识A.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B.促成用人的思考和判断打破封建专制束缚C.促使人们放弃对上帝的信仰D.强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18.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的与时代倾向相吻合。这里的“时代倾向”最可能是指A.俾斯麦“铁血”统一德国B.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C.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D.第二次工业革命19.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的科学家是A.伽利略B.亚里士多德C.牛顿D.爱因斯坦20.有人评论英国的发展:“英国种族的扩张对全世界都是有利的,但是,如果英国的下层阶级迅速扩张,超过道德和素质都较优越的上层阶级,那么,不仅英格兰本土的人口素质会遭破坏,而且美国与澳洲的英国后裔也不会像现在如此聪明。”这种说法是受到哪一种学说的影响A.帝国主义B.民族主义C.种族主义D.进化论21.1819年,在一位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是谁A.MichaelFaradayB.JamesWattC.RichardArkwrightD.JamesHargreaves22.1898年,有报纸评论说:“出洋肄业之诸子弟,学成返国,早已习与性成,只知改洋装,操洋语,娶洋妇,教洋书,或为洋人司出纳,或以洋人作舌人,从无一委质策名,供国家之用者。推其原弊,第页3岂非幼稚时未明中国大道,先沾染外洋之习气使然耶!”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留学教育危及清朝统治B.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C.传统观念制约社会转型D.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化特征23.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中指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指的是A.经济近代化B.政治民主化C.军事科技化D.文化大众化24.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总办商董举自官,不依商律由商举。……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华商因此不及人,为丛驱爵成怨府。”郑观应感叹的是A.股份经营弊端丛生B.政府大力干预经济C.民族工业发展艰难D.外商挤压民族工业25.甲午中日战争前两年,军机处章京陈炽在《庸书》中说“琉球、越南、缅甸,其亡不旋踵也;日本,变法者也,而至今存也,强且富焉;暹罗、朝鲜,欲变而末变者也,其势岌岌然如不终日。”下列属于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这一思想主张的是A.“商战”B.“自强”、“求富”C.“师夷长技以制夷”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二、材料解析题(请把答案写于规范作业纸上)26.(25分)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探究主题一东西方政治文明比照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1902年):“……平原土地丰饶,始有农业,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1)请结合古希腊和古代中国不同文明形成的原因评析材料中的观点。(8分)探究主题二东西方经济文明交流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并且获利颇佳……。福建沿海平原盛产甘蔗,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2)依据材指出清末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哪些新特点?简析其原因。(10分)探究主题三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3)根据材料说明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通过以上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7分)高二历史周测2答案1.【答案】D【解析】题干中材料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对如何与人相处都不清楚的话、连现实生活都无法正确对待的话,又如何能够处理与虚幻的鬼神以及死亡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求人们首先要注重现实。以民为本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关注民生主张重视与老百第页4姓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人性向善的伦理观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材料的意思就是要求注重人类社会本身,故D项正确。2.【答案】B【解析】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秦朝时期的措施,不是汉武帝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材料的意思是文吏以处理事务占优势,在忠诚正直方面欠缺;儒生以保持节操占优势,在处理文职事务方面欠缺。二者都有长处与短处,各有合适的工作,当今的地方官吏,对二者都各有所取的。为此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是崇儒尚法,霸王道杂之,故B项正确;设置刺史,分区监察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察举征辟,儒释道并重与题干要求不符,故D项错误3.【答案】D【解析】材料只反映诸葛亮勤政廉洁,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对诸葛亮的影响,C项过于夸大化,故C项错误;“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体现出西汉确立的“君为臣纲”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4.【答案】B【解析】从孔孟儒学开始,强调“礼”,讲究的是社会秩序,是其相同点,故A项错误;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汉代儒学的特点,不属于孔孟儒学,故B项正确;儒学家一直提倡“仁”“仁政”,重视道德与人伦,故C项错误;从孔孟到汉代,儒学家都强调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故D项错误。5.【答案】A【解析】唐代的道教经典中提出“不杀生”,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不违戾父母师长”“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体现出儒道佛融合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
本文标题:2015-2016学年广东省江门市一中中学高二下学期历史周测二试题(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51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