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页1第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一年级历史(选修)期中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题3分,共计7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铁农具B.牛耕C.曲辕犁D.翻车2.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3.洪武元年春,明太祖针对两浙富民诡寄田产、逃避赋税之弊,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并在松江编制鱼鳞图册。洪武二年,明太祖又派国子生武淳等分别巡行州县,全面清丈土地,查实田亩,编造土地清册,即鱼鳞图册。明太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土地兼并B.保证赋税征收C.打击富民经济D.防止官员贪污4.《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栏目中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A.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B.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C.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D.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5.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6.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具有世代传习的特点。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方式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是()①手工业市场的狭小迫使手工业劳动者以此自卫②自然经济封闭保守性的影响③保证了手工业产品的工艺水平④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页2第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7.2012年,在广州动物园发现并挖掘出4座砖室墓,分属东汉、南朝、隋朝和明代,在考古现场肯定不会发现()A.用灌钢法锻造的宝剑B.精美的青花瓷C.极具审美价值的珐琅彩D.成套的青瓷冥器8.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B.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9.历史上曾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著名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致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对该现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地处富饶、便利的江河下游平原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市镇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10.2011年9月31日《新疆日报》发文称:一个国家要进步最不应做的事情就是闭关锁国,任何形式的闭关锁国都是倒退。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最大影响是()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形成11.《世界通史》:“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确立B.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C.世界各民族特征、界线消失殆尽D.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12.培根说:“通过在我们时代已开始习以为常的远距离的航海和旅行,人们已揭露和发现了自然界中许多可使哲学得到新的光亮的事物。”这反映了()A.培根的思想闪耀着理性主义光辉B.地理大发现推动了科学发展C.科学发展是思想解放的根本动力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文明交流13.《近代英国史》记载:“英荷战争开始后,英国由于工业比较发达,可以应付战争所引起的暂时的损失,而荷兰的商业经营在战争时期却受到很大的破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实力强大B.荷兰战败,海外贸易、殖民地丧失殆尽C.英国战胜,建立起“日不落帝国”页3第D.是工业对商业的胜利,属海洋霸权之争14.《简明世界历史大全》写道:“把制成品从欧洲运到非洲,把奴隶从非洲运到美洲,再把种植园产品从美洲运回欧洲。”这对西欧经济发展的最大作用是()A.让西欧资产阶级获得了丰厚利润B.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C.为西欧经济提供资本的原始积累D.把欧洲、美洲和非洲结成世界市场15.1820~1870年,英、法、德、美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一直占70%以上,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占50%左右。下图是英国的两项比重,从图示中可以得出()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B.工业革命失去活力,英国地位下降C.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D.英国取得工业和贸易的霸权地位16.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至19世纪中期,一系列工具机(机械制造装置)不仅被发明应用,而且能进行配套生产。这表明()A.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美主要国家展开B.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全世界展开C.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精细化方向发展D.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17.洋务运动“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减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A.改变了中外贸易状况B.垄断了中国航运权C.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D.实现了自强与求富18.对下面图表的解读,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①民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②民族企业发展迅速③体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④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市场矛盾尖锐的表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9.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页4第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D.苏联慷慨援助中国20.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大为增多。对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A.国民政府实施了优先发展西部战略B.四大家族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掠夺[来源:]C.民族工业迫于国内形势大量内迁D.民族企业改变了中国工业发展重心21.下图是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1987年出版)中对一些国家198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当时,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预测的依据是()①文革后社会政治局面稳定②出台重大经济决策活跃城乡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世界④突出科技教育兴国战略地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2.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扩大是因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D.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23.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从“吃不饱”到“吃不了”。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企业融入大量外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页5第24.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从后来的实践看,“好路”“新路”的“路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48分。25.(13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秉,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3分)(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4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页6第26.(13分)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材料三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2分)“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2分)(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4分)(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2分)27.(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一五”期间,苏联总共援助了新中国150项(原计划为156项)建设项目……据原苏联资料统页7第计,到1956年底,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人数超过了3000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一五”计划与苏联的援助》材料二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材
本文标题:2015-2016学年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52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