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5-2016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
2015-2016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一、单选题:共32题1.2015、2016年分别是农历的羊年、猴年,传统历法由每一年都对应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生肖”形象,与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生肖”文化形成关联最密切的是A.古代中国畜牧业发达B.古代城市商品货币关系繁荣C.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D.西方海洋商业文明的传入【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根据材料“传统历法由每一年都对应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生肖’形象”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以农耕文明为主,这些生肖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不选。2.“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根据材料“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不难得出作者认为当时的农业生产特别重视人的细致操作、遵循农业生产规律,体现了精耕细作,B符合题意。3.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贵族政治体劁+铁犁牛耕+庄园经济B.官僚政治体制+铁质农具+小农经济C.垂直管理体制+男耕女织+城市商业D.分封制度体系+精耕细作+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明转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体制,农业上出现了铁犁牛耕,小农经济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故B项正确;贵族政治体制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排除A项;城市商业应该出现在唐宋以后,故排除C项;D项中的分封制不符合题意,故排除。4.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A.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B.小农经济非常脆弱C.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落后性D.小农经济只需一些简单工具【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根据材料“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知,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很快恢复和组织起生产,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体现在面对天灾时候容易破产和流离失所,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只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故排除。5.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之一。《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答案】B【解析】从材料“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推断出政府鼓励私人铸铁,因此选C。6.下列对唐到北宋代都城布局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东京城的布局不再讲究整齐划一B.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C.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更为突出D.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已取消【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商业的发展。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北宋都城布局不再讲究整体划一,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其商业功能更加突出,故排除A、B、C三项;从题干的图片中无法体现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且D项说法太绝对,故本题选D项。7.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陏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主要服务于对外贸易需要B.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C.为储存金银财物提供服务D.为存款、贷款、兑换钱币服务【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根据所学可知,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柜坊专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飞钱又称便换,他们的出现使各地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邸店、柜坊、飞钱主要用于国内的区域贸易,故A项错误;C项是柜坊的作用,与邸店、飞钱不符,故排除;D项是柜坊和飞钱的作用,故排除。8.据文献记载:“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因此,西汉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设置官员,强化私营产业的管理,规范市场B.盐铁官营,政府直接控制关键手工业的生产C.颁布法令,禁止人民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D.征收重税,从私营工商业活动中掠夺利润【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统治者实行盐铁专卖制度的原因。材料主要阐明煮盐、铸铁这些行业在收归国有之前为地方豪强所垄断,使他们雄霸一方威胁中央集权,所以政府将之收归国有以断其后路,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故选B。9.2010年11月11日,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清朝【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瓷器的发展历史是东汉末年出现青瓷;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手工业部门,产品有白瓷、青瓷、、秘色瓷、唐三彩等;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清朝瓷器的特色是出现粉彩和珐琅彩,D项符合题意。10.苏洵认为“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主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这说明废井田A.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确立B.加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是以田主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可知,废除井田制使社会的贫富分化更加严重,故B项正确;A、C、D三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出来,故排除。11.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戴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D【解析】首先,审题干,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国古代商业像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其次,明确答题方向,要求回答原因;最后,结合转化法对本题进行分析。通过解读关键信息,我们可以把题干问题转换成“中国古代商业受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商业受到阻碍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D。A、B、C与史实不符,排除。12.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这种变异的实质是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结合所学可知,这种迥异的模式是采用机器生产,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故B项正确;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要早于明清时期,故排除A项;C项不符合题干“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故排除;D项是这种变异的原因,并不是实质,故排除。13.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了A.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B.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C.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D.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的暴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可知,胡椒在欧洲价格高昂,这是由于传统的欧亚之间的商路受到控制,出现了商业危机,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故B项正确;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被阻断即指商业危机,A项包含在B项中,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欧洲的胡椒价格高,并没有体现出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故C项错误;价格革命是开辟新航路的影响,故D项错误。14.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国家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第一步是A.代议制的确立B.海外市场的建立C.蒸汽机的改良D.新航路的开辟【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大西洋沿岸国家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第一步”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使得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符合材料中的第一步,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5.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对西班牙社会造成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通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结合材料可知其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发生在西班牙等国的价格革命,即由于西班牙等国对殖民地的疯狂掠夺,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导致物价飞涨。答案为C。16.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时,“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3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C.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D.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会导致欧美国家与落后第第三世界的差距扩大,但是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形成也会影响国家之间的差距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在材料所给的1750年到1913年间世界发生了两次欧美国家为主导的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拉大,故C项正确;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会对经济差距的扩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17.英国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导致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快的主要原因是A.黑奴贸易带来了大量劳动力B.纺织业等制造业快速发展C.世界市场形成,外来移民涌入D.英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根据题干材料“英国在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年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余地区快近l倍”可知,这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始,城市的劳动力激增所致,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A、C、D三项。18.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是A.始终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B.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C.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D.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为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的手工工场到19世纪的机器工厂到20世纪的跨国公司,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故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结合,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商品输出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资本输出为主,故排除D项。19.下面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对该示意图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B.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迅速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经济都得到迅速发展D.代表中国,因西方列强的侵略而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
本文标题:2015-2016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53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