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5-2016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
1页2015-2016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一、单选题:共24题1.《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商业的发展。材料中《周礼》记载,西周时期设置了“司市”等专门管理市场的官吏,这反映出西周时期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体现了商周时期“工商食官”制度,故选C。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于战国时期,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A、D两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2.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晋国实行征辟制度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C.晋国对农业的重视D.宗法制度彻底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材料中春秋晚期晋国权臣赵襄子拔擢重用出身农家的读书人,影响了中牟当地的社会风气,此现象反映出当时世代相袭的贵族政治受到冲击,故选B。A、D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反映了晋国中牟对读书重视的社会风气,故C错误。3.《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属水力灌溉工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曲辕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可知这种农用工具是曲辕犁,最早使用在江南地区田地里,故本题选B。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选B。4.“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国家)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唐)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材料揭示出宋朝2页A.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B.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C.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D.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一方面认为宋代削夺地方的权力而导致国家积弱的局面,另一方面则强调强干弱枝的政策消除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长期存在的问题,形成了宋朝一朝“无强臣之患”,维护了国家稳定和统一,可见材料揭示宋朝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故选D。宋朝只是实现国家的局部统一,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权问题,不同于君主专制的问题,故B错误;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是封建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故C错误。5.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答案】B【解析】本题以福建族谱中的记载切入,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族谱编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而非乾隆年间的特殊现象,A项排除。B项正确,当时大量的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因此他们纷纷将祖先的牌位请回台湾,以便于拜祭;C项材料无从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备注】随着台湾领导人的换届,两岸关系再次成为热点,因此考生应当格外注意与台湾问题相关的知识点。6.康熙年间《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勤有余布,亦兼鬻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清朝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材料中清朝康熙年间《登州府志》记载,登州地方家庭手工业纺织花布,主要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同时多生产的布匹在乡村集市出售,又有商贩将花布贩卖到城市交易,故②③正确;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工业品倾销,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排除①;材料信息并未反映经济区域的分工,故排除④。故选B。7.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合177.6675吨),洋行四处派人收购,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根据材料近代苏南地区的养蚕业A.近代逐渐发展衰败B.是民族资本主义的重要组成3页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反映了尽管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但其较快发展的时期是从同治初年开始,到1878年苏锡常镇生丝产量巨大,且洋行到处收购,导致当地“家家栽桑,户户养蚕”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在民间盛行,可见近代苏南地区的养蚕业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故选D。A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私人投资的近代工业,采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资本主义萌芽以雇佣与被雇佣为基本特征且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C错误。8.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李鸿章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B.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C.体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D.“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洋务思想。材料中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在信件中对封建顽固势力的愚昧自大进行了批判,反对“卑视工商”,提出“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反映李鸿章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故选A。B、C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近代中国“受人凌辱”始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故D错误。9.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A.阶级矛盾激化B.中国主权丧失殆尽C.民族矛盾缓和D.清政府沦为列强工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及其危害。材料中近代中国此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和中国人民,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可见此条约为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以上条款反映了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实质,故选D。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10.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在北京创办《先驱》刊物,发刊词中指出“本刊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而求得一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下列方案中“最合时宜”的是A.推翻资产阶级统治B.废除君主专制制度C.实现革命阶级联合D.建立社会主义社会4页【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材料中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创办《先驱》刊物,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其发刊词提出“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即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动力;“求得一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反映了由于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必须实现革命阶级联合,建立革命联合战线,故选C。A、B、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11.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坚决反对冯玉祥,发动群众破坏其军事设施;党到农村去,在土地革命政纲之下,加紧农村阶级斗争,准备总暴动,建立农协政权。该决议反映了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中共认识到农民革命的重要C.红军在陕北的力量发展壮大D.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确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材料中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召开的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决议案,提出武装反抗西北反动军阀冯玉祥,明确了在土地革命政纲指导下开展农村武装暴动、建立农协政权的任务,反映了中共认识到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故选B。以上决议明显受“八七会议”精神的影响,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以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确立均是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三大起义失败后逐渐出现的,故A、D两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2.《武汉会战目的方针与策略指导》指出:“以目前国际形势观察,自力更生仍为我战略上最高原则,基于此而产生之作战指导方针,亦即持久战与消耗战。”材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指导方针B.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全面失败C.中国战场始终坚持独自抗日D.国民政府意识到抗战的持久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材料反映了武汉会战的抗战方针和策略,指出“自力更生仍为我政略上最高原则,基于此而产生之作战指导方针,亦即持久战与消耗战”,这反映了国民政府意识到抗战的持久性,故选D。武汉会战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要会战之一,故A错误;B、C两项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3.下表是某时期我国翻译外来著作情况简表,其最有可能出现于5页A.新文化运动后期B.抗战胜利后初期C.新中国过渡时期D.改革开放后初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分析表格信息可见,此时期翻译人员的比例中工程技术占58%,翻译的俄文书籍比例高达38%~45%,可见这一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主要任务,以工业化建设为主,且具有以俄(苏)为师的特点,因此上述情况只能出现于新中国过渡时期的“一五计划”期间,故选C。A、B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向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且注重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故D错误。14.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C.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D.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材料中1979年7月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到80年代又先后出台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等法律文件;以上政府的关于对外开放的立法行为,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故选D。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表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故A错误;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故B错误;以上立法行为有利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无关,故C错误。15.《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小岗村的变革反映出A.农村生产关系要适时调整B.“大包干”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C.合作社经济有持久生命力D.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当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材料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小岗村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全国率先掀起包产到户,使小岗村及全国农村出现了历史性的变革;2006年小岗村为实现农村致富,改变分散经营的弊端,从而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再度率先在全国实行土地流转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以上小岗村的变革反映出农村生产6页关系应适时调整,故选A。“大包干”在改变农村生产和分配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同时,也出现了分散经营的弊端,故B错误;C项所述过于绝对化且不符合实际,故排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农村土地所有制仍为集体所有制,故D错误。16.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①经济全球化的加强②中国文化
本文标题:2015-2016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5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