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51214-化学前四章练习卷(答案)
试卷第1页,总9页20151214-化学前四章练习卷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老师在化学课堂上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将体积均为50毫升的水和酒精倒入同一量筒中(不振荡或搅拌),一段时间后混合液的体积明显小于100毫升。由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分子之间存在间隔B.分子是不停运动的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D.不同分子的体积可能不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两种不同的液体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小于二者的体积之和。这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着间隔。此项正确。B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是它们的分子不运动的结果。此项正确。C由本实验不能得出。此项错误。D不同的分子的体积不一定相同。此项正确。所以应选C项。考点:微粒的基本性质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BC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严禁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B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g;C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正确;D应该用10ml量筒量取9.5ml液体,以减小误差考点:学生实验基本操作3.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A.氧化镁:Mg2OB.氯化钠:ClNaC.氢氧化钙:Ca(OH)2D.硫酸钾:KSO4试卷第2页,总9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氧化镁MgO2,化学式书写错误,因为:(+2)+2×(﹣2)≠0,不符合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应改为MgO,故错误;B.氯化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是+1,氯元素的化合价是﹣1,氯化钠的化学式是NaCl.错误;C.氢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氢氧根的化合价是﹣1价,氢氧化钙的化学式是Ca(OH)2.故正确;D.硫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硫酸根显﹣2价,故化学式为K2SO4,故错误.故选C.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4.下列实验方案中,设计不合理...的是A.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B.用MnO2来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C.用过滤的方法将浑浊的水变为澄清的水D.用燃烧木炭的方法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当氧气不充足是木炭和氧气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用燃烧木炭的方法制备不到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可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故选D。考点:物质的鉴别、分类、制取5.(2009·南京)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称量药品时应该左盘放物质,右盘放砝码。6.对滴管正确使用方法叙述错误的是A.滴瓶上的滴管专用,取用试剂后不要洗涤立即放回原位。B.非专用滴管可连续在不同试剂瓶中吸液。C.滴管吸液后,不要平放和倒置,不得放在桌上或它处。D.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滴管要悬空,不得伸入试管或与试管壁接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滴瓶上的滴管专用,取用试剂后不要洗涤立即放回原位,否则可能稀释或污染原试剂,正确,B、非专用滴管不可连续在不同试剂瓶中吸液,应清洗后再吸取其他的试剂,否则可能引起交叉污染,错误,C、滴管吸液后,不要平放和倒置,不得放在桌上或它处,正确,D、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滴管要悬空,不得伸入试管或与试管壁接触,正确,故选B考点:滴管的使用7.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河水结冰B.铜线导电C.葡萄酿酒D.石蜡熔化【答案】C【解析】试卷第3页,总9页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河水结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铜线导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葡萄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石蜡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8.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打开盐酸瓶盖,从瓶口涌出白雾B.打磨过的光亮铝条置于空气中表面逐渐变暗C.固体碘受热后变成紫红色碘蒸气D.氧气通过低温加压变成了淡蓝色液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打开盐酸瓶盖,从瓶口涌出白雾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质氯化氢挥发,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打磨过的光亮铝条置于空气中表面逐渐变暗是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正确,C、固体碘受热后变成紫红色碘蒸气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氧气通过低温加压变成了淡蓝色液体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故选B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9.大蒜是常见的调味品之一,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化学式为C6H10S3)具有消毒杀菌作用。下列有关大蒜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大蒜素中所含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硫元素B.大蒜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6%C.大蒜素分子中碳、氢、硫元素的质量比是6:10:3D.大蒜素中碳、氢、硫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0:6:3【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大蒜素(化学式为C6H10S3)可知硫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故大蒜素中所含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硫元素,A正确;大蒜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10/178×100%=5.6%,B错误;大蒜素分子中碳、氢、硫元素的质量比=72:10:96=36:5:48,C错误;一个大蒜素分子中碳、氢、硫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0:6:3,D错误。故选A。考点: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10.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辐射泄漏,日本政府向核电站附近居民发放碘片,以降低放射性碘对人体的伤害。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碘元素的部分信息,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碘元素为金属元素B.碘酸钾(KIO3)C.碘原子的质子数为53D.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碘元素是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碘元素的部分信息,并不能得出碘酸钾的化学式,错误,C、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故碘原子的质子数为53,正确,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单位不是g,错误,故选C试卷第4页,总9页考点: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11.某校课外活动小组,欲测定一待旅游开发的岩洞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假设洞内空气中不含除二氧化碳外的其他酸性气体)。进行了如下实验:(1)取样。他们准备从岩洞的底部取样,请你设计用广口瓶从洞中取回一瓶空气样品的方法:;(2)测定用150mL的注射器从广口瓶中抽取100mL气样,按上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若乙装置中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且实验结束后,量筒内水的体积为99mL,此数据是的体积数(用序号填写)A.二氧化碳B.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C.空气中除二氧化碳外的所有气体(3)计算:洞底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4)为营造更好的旅游环境,让岩洞向游客开发,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该岩洞内二氧化碳的含量:。【答案】(1)将广口瓶先装满水带进洞内,在洞内倒水并擦干,瓶口向上,盖好瓶盖(2)C(3)1%(4)向洞内通风,在洞内放上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装置(如澄清石灰水或NaOH溶液)【解析】:(1)为了防止把洞外的气体带到洞中,必须先将广口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后带进洞中,将水倒掉,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必须要将广口瓶内残留的水分擦干,然后再盖上玻璃片,即可.(2)石灰水是为了吸收气体中的CO2剩下的气体进入装置乙中,排水法收集,排开的水进入量筒内,所以量筒内的水相当于是空气中除CO2外的所有气体体积.(3)洞底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为100ml-99ml100ml×100%=1%(4)为了降低洞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洞内外空气流通,来达到目的.例如可以用通风管鼓入洞外的空气.故答案是:(1)将广口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带进洞中,将水倒掉,擦干瓶内,盖上玻璃片即可;(2)①吸收气样中的二氧化碳;②C(3)1%(4)用通风管鼓入洞外的空气(合理就行).12.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烛炬成灰C.花香四溢D.滴水成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木已成舟是物质形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烛炬成灰是物质燃烧的过程,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正确,C、花香四溢是分子运动,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滴水成冰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故选B试卷第5页,总9页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13.下列仪器使用不当的是()A、在量筒中溶解食盐制取食盐水B、在试管中进行化学反应C、用烧杯做反应容器D、在集气瓶中进行氧气的性质实验【答案】A【解析】A、量筒只能用来量取液体的体积,不能用来配制溶液,错误;B、试管可作为较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正确;C、烧杯可用来配制溶液和作反应容器,正确;D、集气瓶可用来收集和储存气体,也可用来做氧气实验,正确.故选A.14.下列生活中常见现象用微观粒子解释正确的是A.深色衣服和浅色衣服浸泡在一起,会使衣服上染上颜色,这是因为原子发生了变化B.温度计中的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这是因为汞原子受热体积变大了C.碘蒸气和碘溶液都能使淀粉变蓝色,是因为它们都含有碘分子D.擦黑板时看到粉尘在空中飞舞,这是分子在运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深色衣服和浅色衣服浸泡在一起,会使衣服上染上颜色,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深色染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浅色衣服染上深颜色,故A解释错误;B.温度计中的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B解释错误;C.碘蒸气和碘溶液都能使淀粉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故C解释正确;D.擦黑板时看到粉尘在空中飞舞,粉尘是宏观的物质,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进行解释,故D解释错误.考点:利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点评:本题要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15.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B.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C.化学变化中伴随有物理变化,所以物理变化中一定有化学变化D.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化合物定义是由二种或者二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推理合理;B、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利发电,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不合理;C、化学变化中物质种类改变,因此常伴随颜色状态等的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物质种类是一定不变的,肯定不含化学变化,不合理;D、离子是带电的微粒,但带电荷的微粒如质子、电子等都不是离子,不合理。考点:化学中的概念16.(2011年四川广安,19题)如图是用来净化河水的简易装置,下面对该净水器分析正确的是试卷第6页,总9页A、能杀菌消毒B、能把硬水变为软水C、能得到纯净水D、活性炭主要起吸附杂质、色素的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净水器中各层物质的作用可知:小碎石层可过滤河水中较大的不溶性固体颗粒,石英沙可除去较小的不溶性固体颗粒,活性炭主要吸附杂质、色素等有味有色杂质,纱布用于防止过滤层随水漏下.解答:解:A、净水器中物质主要过滤河水中的不溶性固体及色素,均不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故A不正确;B、净水器中物质不能降低水中钙、镁离子含量,不能把硬水变为软水;故B不正确;C、净水器中物质只能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和色素,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故C不正确;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净水器中活性炭主要用于吸附水有异味的杂质和色素;故得正确;故选D.17.厨房里的操作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拉面条B.磨豆浆C.切黄瓜D.酿米酒【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
本文标题:20151214-化学前四章练习卷(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70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