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20151211-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讨论稿-qx)
1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2015年12月11日讨论稿)本规划所述突发急性传染病是指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重症和死亡比例高,易导致大规模暴发流行、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须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的传染病。为做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特制订本规划。一、形势和现状(一)防治现状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肆虐我国,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夺取了防治非典的重大胜利,有效控制了疫情,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抗击非典过程中,紧急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加强依法防治;强化了疫情报告制度,有效采取了“五早”(早2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措施。战胜非典疫情后,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应对能力显著提升,逐渐形成了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十余年来,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又经历了四川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大疫情考验。特别是在抗击埃博拉疫情中实现了国内防控“零输入”和援非抗疫“零感染”的双重目标,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彰显了我负责任大国形象。(二)形势和问题目前,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严重威胁公众安全健康和公共安全,易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类疾病通常早期识别困难、缺乏特异和有效的防治手段,主要包括非典、人感染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等输入性传染病,鼠疫等传统烈性传染病,以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2014年以来,在西非国家发生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报告死亡11000余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社会危机。2015年,韩国发生中东呼吸综合征暴发疫情,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公信力。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制定了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工作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和共同挑战。3我国是受突发急性传染病影响较重的国家之一。2003年,报告非典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经济损失占当年GDP0.8%。近年来,我国先后报告多种新亚型禽流感疫情,仅2013年在我国局部地区发生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造成禽产业损失200多亿元。2005年以来,发生人间鼠疫疫情20起,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冲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生物、社会、环境等因素导致突发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危险不断增加,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与此同时,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面临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发现、风险评估和预警的体系和机制不健全;二是快速反应和处置综合能力不足,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尚不能完全满足应急处置需求,应急检测功能和水平有待加强;三是突发急性传染病救治网络不健全,重症病例综合救治、医院感染控制和临床检测等条件不足,临床救治应对机制和流程有待优化;四是应急指挥与决策的科学化和信息化程度亟待提高,应急指挥体系有待健全;五是源头控制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动物源性突发急性传染病感染人的风险因素尚未有效控制。二、指导原则和防治目标(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与全球化新形势、我国4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国家生物安全战略和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相适应,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平急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做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二)防治目标1.总目标建立健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应对准备,采取有效的综合性措施,实现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防止或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其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主要指标(1)建立省会城市、航空口岸城市三级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突发急性传染病信息自动采集分析的管理网络和工作机制,覆盖率达到80%以上。(2)建立基于网络的突发急性传染病媒体监测系统和工作机制,对具有潜在公共卫生意义的信息响应率达到95%以上。(3)建立国家级和省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平台和工作机制,预警信息响应率达到95%以上。(4)完善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检测平台建设和功能,提升国家级实验室对未知病原体筛查和已知病原体全面快速检测的能力;提升省级和地市级实验室重点病原快速排查能力。5(5)鼠疫、人禽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规范处置率达到90%以上;有动物鼠疫流行风险疫源县监测工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国鼠疫监测县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0%以上,完成“一带一路”重点地区鼠疫疫源地调查和风险评估。(6)组建各级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3支,省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地市级突发急性传染病快速反应小分队覆盖率达到90%以上。(7)省级和地市级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定点医院覆盖率达到90%以上。(8)完善全国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指挥系统。升级国家级和省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应急作业中心;实现国家、省、地市和防控队伍应急指挥网络业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三、主要任务和措施(一)实现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预防。各地强化源头治理和联防联控,农业、食药、工商、林业等部门按照职责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生物安全水平,规范养殖、防疫、运输、销售行为,减少动物源性突发急性传染病感染人的风险。林业部门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减少公众接触传播野生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潜在风险,及时通报野生动物疫情等信息。动物鼠疫疫情流行地区卫生计生部门加强动物鼠疫监测、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6检验检疫部门加强口岸核心能力,严格入境人员、物资、集装箱和交通工具等的检疫、查验和卫生处理;外事侨务、商务、海关、公安、旅游、交通、民航等部门落实健康提示、旅行劝告、边防检疫等措施,防范突发急性传染病输入或远距离传播。配合公安、军队等部门,加强生物恐怖防范和应对准备工作。加强社会动员和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实现突发急性传染病及时发现。继续强化依法报告管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完善现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健全基于媒体的事件监测管理模式,自动收集和分析突发急性传染病相关媒体信息,并开展早期预警。利用数据库和文本挖掘技术,启动全国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的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管理网络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展省会城市、航空口岸城市三级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信息的自动采集分析和早期预警。落实突发急性传染病相关监测方案,继续加强鼠疫、人禽流感等疾病监测和风险评估,为早期预警干预提供依据。整合利用多源、多维监测信息,构建国家级和省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平台和工作机制,实现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及时发现、动态分析、科学评估和及时预警。优化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立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平台。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32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风险评估7和早期预警平台。依托我国近年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应急体系建设的成果,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逐步建立覆盖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升级改造国家级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急指挥中心,积极推动国家级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作业中心建设。完善地市级应急指挥中心,重点县建立卫生应急指挥站点。加快应急指挥业务功能开发,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数据枢纽,应急作业中心为技术支撑,形成覆盖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的应急指挥网络,实现应急值守、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资源管理、知识库建设等功能。重点项目一突发急性传染病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管理系统和针对各省会和航空口岸城市的三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的突发急性传染病相关信息监测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早期发现能力;并通过整合多源监测信息,规范化开展风险评估,实现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及时预警,为指挥决策提供重要支持。81.建立基于网络媒体的事件监测管理模式。利用文本挖掘、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等技术,自动采集网络媒体上突发急性传染病相关信息,形成基础数据管理库;通过信息的集成、初步筛选和自动分析,以及专业人员的进一步筛选、确认,及时发现突发急性传染病可疑信息。2.建立基于医疗机构的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管理网络。利用数据库和文本挖掘技术,在省会城市和航空口岸城市的三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的突发急性传染病相关症候群信息进行自动采集、监控和分析。3.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平台。整合并利用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信息、医疗机构监测信息、互联网监测信息和相关部门监测信息等多源、多维监测信息,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发现识别机制;编制更新风险评估知识库,开发风险评估辅助工具,进行规范化的风险评估;根据可疑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及时预警,并对预警信息追踪和处置实施全过程管理。重点项目二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升级改造1.改造升级指挥中心。国家级、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9应急指挥中心配置基础运行环境、高性能计算、数据存储备份、通讯保障、高清音视频交互、卫星通信等应急指挥决策设备装备。地市级卫生计生行政机构应急指挥中心配置基础运行环境、高清音视频交互系统和移动单兵设备装备。在安全可靠的通讯环境下,通过对固定与移动终端的语音、图像和活动影像等信息传输与交互共享,实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防控队伍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上的协同。2.建设应急作业中心。国家级、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作业中心配置基础运行环境、高性能计算、数据存储备份、安全高效可靠的通讯保障、高清音视频交互、移动单兵设备装备等,实现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急指挥中心信息传输与共享,为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3.完善应急指挥网络。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数据枢纽,集合各类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及早期预警平台信息,与医疗机构、防控队伍和农业、林业、检验检疫等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对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调度,实现应急业务协同。依托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现场调查、实验室网络数据,以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急指挥中心集合的相关信息,利用大数据及文本分析挖掘等技术,为应急指10挥中心提供多源、多维的数据分析、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为省会和航空口岸城市的三级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以及院前急救机构部署远程视频终端、计算终端、移动单兵等设备,向应急指挥中心上报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信息,接收应急指挥中心下达的应急指令。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配置移动单兵装备,实现对应急处置现场的数据采集、流行病调查,提升突发急性传染病的现场反应效率(三)实现突发急性传染病快速反应。在现有13支国家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的基础上,组建3支国际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各省份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组建1支省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已有国家级队伍的省份不再重复建设)。每地市组建1支突发急性传染病快速反应小分队,承担突发急性传染病快速流调、现场采样等早期控制任务。加强各级各类队伍特别是鼠疫防治队伍的培训演练和装备配备,提高实战水平。完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网络功能,依托现有机构加强高致病性病
本文标题:20151211-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讨论稿-qx)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71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