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1第一课《爱祖国》(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感受不同速度,情绪所表现的情绪,并能创编出适合的动作。2、聆听《红旗颂》,感受相同的曲调由于不同的表现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都是感受和体验作品所表现的音乐情绪。教具准备影片《开国大典》、VCD、磁带、录音机教学过程一、欣赏《红旗颂》1、看影片《开国大典》升国旗片段,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2、谈话:红旗是团结的象征、力量的象征、胜利的象征。它火红炽热,燃烧着无数先烈血染的风采。今天,我们来欣赏一歌《红旗颂》3、哼唱“红旗”主旋律教师在小黑板中写出歌谱,学生哼唱。4、整体聆听,说说乐曲分为几个部分,情绪怎样?5、分段欣赏A、引子(问:乐曲一开始的音调熟悉吗?)B、第一部分(问:从标题出发,你想到什么?)C、第二部分(问:音调是什么曲调?与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相比较,相同在哪里,不同在何处?)D、唱唱主题的两种不同情绪第一部分抒情性;第二部分进行曲风格6、完整地聆听,学生可以用颜色、用线条、用动作来表现对歌曲的感受。二、1、欣赏《开国大典》片段,感受十月的和喣阳光。2、谈话:因为有了1949的10月,才让我们有了幸福生活,让我们2欣赏《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一起走进十月的阳光3、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感受不同的情绪、速度。4、有感情的朗读歌词,体会歌曲的爱国热情。5、再次聆听,小组讨论①画出第三部分的图形谱②根据三段音乐,设计三种动作6、各组汇报、各人表演三、拓展1、课后收集一些歌颂祖国的歌曲,听一听,学一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演唱《只怕不抵抗》,聆听《救国军歌》中,感受队列行进的音乐特征并进行表演。2、认识人民音乐家冼海星,感受音乐家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演唱歌曲难点:感受队列进行的音乐特征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西安事变资料、磁事、录音机教学过程一、欣赏《救国军歌》1、实物投影,看抗日战争时的图片(游行时被日本鬼子枪杀,人们生活水深火热等)2、师:这时,有很多有识之士起来各起反抗,像张学良将军(教师讲“西安事变”的故事)3、师:除了张学良,还有很多音乐作曲家,也创作了许多歌曲,也创作了许多歌曲激起人们的反抗意识——《救国军歌》4、聆听《救国军歌》,请说说音乐上的特点。5、自由朗读歌词,说说要用怎样的语气。并且理解为什么说“枪口对3外”?6、再次聆听,学生作进行步伐操练。7、再听,学生做队列方整队伍行进。8、实物投影介绍冼星海。二、学唱《只怕不抵抗》1、师:冼星海也为我们少年儿童创作了一些歌曲,我们来听一听。2、聆听歌曲,说说歌词和歌曲情绪。3、教师范唱,学生按歌词想动作。4、边听边律动5、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6、学生学唱歌谱7、完整演唱歌曲8、再次聆听,进一步体验歌曲情绪,学生有感情的演唱三、综合表演1、小组活动:组织本单元的歌曲进行唱、演、动的表演。2、评选最佳小组四、小结爱祖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应以什么行动表现我们对祖国的爱?第二课《美妙童音》(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聆听《猜调》和《木偶的步态舞》。2、节奏问答并创编。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猜调》和《木偶的步态舞》体验其童趣。2、通过节奏问答活动,培养学生节奏创编能力。教学重点:感受乐曲中速度的变化带来不同的情感教学难点:创编表演4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等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组织教学1、师弹奏不同的速度《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让学生随音乐表现不同的律动进教室。2、师生问好二、聆听表演《木偶的步态舞》1、课件放一段木偶戏2、学生模仿木偶的动作及走路。3、说说木偶的形象4、揭题——《木偶的步态舞》5、课件播放第一部分音乐(学生在座位上边听音乐边无声地做脸部表情和动作)6、再次聆听第一部分(学生离开位置,互不交流,听音乐走合拍的步子)7、教师评价。8、聆听第二部分的音乐(学生还是听音乐合着拍走)9、说说两部分音乐速度的变化,表达的木偶的形象。10、完整地聆听乐曲(学生随音乐发展变化模拟木偶动作)三、节奏创编1、师:同学们刚才把木偶形象表演得栩栩如生,老师想问问大家木偶/怎样的/,请你回答的节奏与老师问的节奏一样长。2、学生答。3、继续问:你是怎么/表演的/4、学生继续答。5、学生问老师答。6、同学之间相互问答。创设欢快的气氛,初步感受不同的速度带来不同的情感。“木偶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静静地听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层层深入地欣赏乐曲,不同程度地用动作表现乐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乐曲的情绪。通过创编节奏,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欣赏中了解对歌及速度的变化,为下节课学唱《摇船调》作了铺垫。收集谜语为下节课准备。5四、聆听《猜调》1、老师问: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街上卖?哪样长长在你跟前?想知道谜底就请仔细听。2、欣赏《猜调》并出示歌词。3、学生间说说刚才的谜底。4、分析歌曲演唱形式及速度变化。5、布置课外收集谜语。五、结束部分。随《猜调》出教室。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学唱《摇船调》。2、猜谜活动交流。教学目标:1、学唱并表演《摇船调》,感悟谜语的乐趣。2、通过收集谜语,把谜语修改创编成《摇船调》的歌词。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教学难点:把谜语改编歌词教学准备:课件、收集谜语、白纸、笔等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组织教学1、随《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音乐做摇船动作进教室。2、师生问好。二、学唱新歌1、我们一起摇到了外婆桥,外婆请小朋友猜谜语。(老师打扮成外婆的形象)2、课件出示:什么圆圆在半天?什么圆圆街上卖?什么圆圆在河边?什么圆圆在眼前?为学习创设情镜。把老师打扮成外婆的形象,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学生学唱从识谱起往往容易厌烦,这次学唱先从学歌词入手,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男女生相互对唱,参与积极性较高,更有效地巩固了学63、学生猜。4、出示课件第二段歌词,并且老师弹琴范唱。回答刚才的谜语。5、这首《摇船调》跟我们上节课欣赏的哪首曲子一样的形式?是怎么样的?6、学生说。(一问一答对歌的形式)7、课件播放,再次感受歌曲,随音乐做摇船动作。8、学生随琴学唱,即时纠正错误。9、男女生相互对唱。三、创编歌词1、我们唱完了外婆给我们出的谜语,一起来猜猜我们自己的谜语吧!2、交流收集的谜语。3、小组合作为《摇船调》编创新的歌词。4、教师巡回指导。5、演唱创作新的歌词的《摇船调》,并进行表演。6、评议。四、结束部分唱着新编的《摇船调》出教室。唱。空手想象创编歌词有一定的难度,但有了收集来的谜语为内容,再运用小组合作创编,教师巡回指导的方法,就不见得困难了。演唱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快乐中结束。7顽皮的杜鹃教案教学目标:1.表演《顽皮的杜鹃》,听辨两音填入括号内;聆听《森林深处的杜鹃》;创作4小节曲调。2.杜鹃是可爱的动物,在感受、体验以“杜鹃”为题材的四首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即兴创作表演活动,以表达我们对动物的一片爱心。教学重难点:1.认识低音掌握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2.唱好《顽皮的杜鹃》。教学过程:1.解题导入。设问:谁有过去大森林的体验?也许我们大部分都没有去过。能称森林的是几万株几十万株的大树组成的茫茫一大片大树。今天要欣赏的作品是《森林深处的杜鹃》,你能从音乐声中想像吗?2.聆听《森林深处的杜鹃》。3.再听《森林深处的杜鹃》,要求:(1)当你听到是你想像中的森林景色时请站起来?(2)当你听到杜鹃鸣叫声时请举手。4.师生讨论。设问:(1)你能描绘一下,你想像中的森林景色吗?(2)你能模仿杜鹃的叫声吗?5.复听乐曲:要求,把你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用你认为最方便、最能表现的形式8表达出来。如:简笔画、身体的动作……边听边表现,要保持教室安静能听清音乐,自由想像。6.简单介绍圣-桑的《动物狂欢节》。7.完成教材下方的练习与思考。8.在括号内填入单簧管名称或图形。9.复习已学过的音高,注意唱准,尤其是两音的音准。10.讲解低音点,在记谱中,除了从八音外,还有低音区的音,简谱中用音符下面加点来表示,如“567”的低音就用来表示。教师示范“567”的柯尔文手势。11.唱准八个音,同样要注意唱准。学生边唱边打手势。12.出示《顽皮的杜鹃》前4小节曲谱,让学生视唱:13.在能准确视唱前4小节的基础上,再加4小节:谁能以最短的时间,唱的最准确,说明他的音乐能力最棒!14.听辨训练:听出乐句的重复部分及出现最多的两个音是什么音?在什么时候出现?(教师弹奏全曲。)15.视唱全曲。表扬能完整地唱全曲的学生。16.学唱歌曲。注意唱“咕咕”时要短促、跳跃,想像就是杜鹃在歌唱。17.用口风琴找到1=F的“531”三音,按课本中的要求吹奏18.以三人为一组进行即兴表演。甲为歌曲主人翁“我”,边唱边表演。乙为杜鹃鸟,在规定时间内唱。丙为口风琴伴奏(伴奏可以两人也可以一人)。19.教学小结。第四课《春天的歌》(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91、表演《嘀哩嘀哩》,聆听《春到沂河》,感受歌、乐曲所表现的春天的美,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听辨《春到沂河》中柳琴的音色特点及各段落的不同速度,并能随音乐即兴用动作表现乐曲速度的变化。3、听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美,感受春天的美。教学难点:模仿并表现十六分音符。课前准备:音响设备、课本、笔。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感受并表现歌曲《嘀哩嘀哩》。1、聆听歌曲《春晓》进教室。2、启发谈话:[师]:小朋友,还记得这首歌吗?(记得,是《春晓》)记性真好。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曲一下把我们带入了春的世界。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它又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树叶儿变绿了、小花儿开放了、小鸟儿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咦,你们知道有哪些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了呀?(小燕子、布谷鸟、小黄鹂……)哦,这么多!那谁能模仿小黄鹂的鸣叫声?(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哩……)真好,让我们一起有节奏地叫一次!板书: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学生划拍齐读)3、揭示课题,并初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悦耳的旋律和充满童趣的歌词。[师]:让我们听听歌曲中小黄鹂唱歌的声音。4、认识、了解十六分音符,并通过练习听辨和模仿十六分音符。①以分饼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十六分音符名称的来历和它所占的时值。②师生一起练习读读,教师随机提醒四个音符的时值应一样、平均。用学生欣赏过的,且十分喜爱的歌曲《春晓》引入主题,学生更易进入角色。对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认知程序,使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有较好的落实。10③比较读读节奏:╳╳╳╳╳|╳╳╳|╳╳╳╳╳|╳╳╳|感受前十六和后十六不同的感觉。④完成课本第7页上的练习。5、巩固练习节奏╳╳╳╳╳|╳╳╳|→加上后半句节奏╳╳╳╳╳|╳——|→反复进行两边→加上词练习→随琴声慢速跟唱歌曲17至24小节。6、复听,也可无声地对口型,再次感受歌曲的情绪。7、再听歌曲,尝试轻声地跟唱。8、师生一起学唱有困难的乐句。9、尝试用欢乐的声音演唱歌曲,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爱。10、学唱歌曲的曲调。(聆听→模唱→视唱)(这一练习可集体、分组相结合进行)二、聆听、感受并表现乐曲《春到沂河》1、导语。[师]:春风把春景、春意吹到这里,吹到那里,瞧,这会又吹到了山东的沂河两岸。你们听!2、初听乐曲第一段,说说曲调带给你什么感受?3、初听乐曲第二段,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变化?4、了解柳琴的形状和音色特点。5、复听乐曲,尝试用动作表示乐曲速度的变化。6、讨论说说乐曲共有几段?每段的速度是怎样的?(随机书写在书上)充分利用教学光盘,比较聆听第一、二两段音乐,学生有更直接的对比感觉。三、结束:1、引导:看,我们的校园里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让我们和小黄鹂一起,再次唱起《嘀哩嘀哩》吧!2、再唱歌曲,随机离开音乐教室。把春意带回教室。在快乐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11、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春》,充分感受春的意境,尝试用色块表现感受到的音乐所描绘的情景。2、聆听、表演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并选择打击乐器参与伴奏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美的赞颂。教学重点
本文标题: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83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