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2011版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模拟试题
外语实小2011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竞赛试题及答案一、填空1、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2、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3、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一门以(小学低年级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4、(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旨。(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要求。(动脑动手、有创意的地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5、品德与社会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儿童作品分析)。6、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7、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8.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对儿童安全行为的指导,“祝你平安”主题中设置了学打电话求助的活动,其中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B))。A.110B.122C119D.1209.了解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独特风土人情是“多彩的民族风情”主题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泼水节是(C)传统节日。A.彝族B.布依族C.傣族D.蒙古族10.“将垃圾分类”是主题“美,就这么简单”中的一个操作性活动,其目的是激励学生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下列(C)是可回收的垃圾A.霉变食品碎玻璃片B.废弃衣服,废弃电池C.报纸矿泉水瓶D.烟头建筑垃圾11、在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这个教学内容时,一位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独立去商场购买东西,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本课程(A)的基本特征。A、实践性B、开放性C、活动性D、综合性12.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是(C)一种“插茱萸,除恶气”的传统习俗。A.端午节B.中秋节C.重阳节D.清明节13.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B)。A.生活质量的提高B.生活能力提升C.生活品质的提升D.生活能力14.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C)。A.感受B.感情C.感悟D.感想二、选择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B)。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型综合课程D.生活课程2、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请问一条主线指以(B)为主线。A、学生的生活B、学生的发展C、学生的体验D、学生的实践3、在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这个教学内容时,一位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独立去商场购买东西,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本课程(A)的基本特征。A、实践性B、开放性C、活动性D、综合性4、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C)。A.感受B.感情C.感悟D.感想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A)为指导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B.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C.学生社会生活D.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三、判断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2、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3、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4、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人是课程的基础。(×)5、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四、简答题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2、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是什么?3、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包括哪四个方面?(1)教学建议(2)评价建议(3)教材编写建议(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二、简答题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材编写的原则有哪些?2、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性质、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性质:(1)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基本特征: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3、请简要介绍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四)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4、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课程设计思路是什么?答: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三、教学活动设计试着运用《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理念,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我为家人添欢乐”或“可爱的动物”的教学设计。要求:活动设计的目标准确,能很好地表达教材意图,活动设计过程清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等。6.儿童的社会环境包括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7、五、六年级侧重祖国、世界的内容。8、三、四年级侧重家庭、学校、社区与家乡的内容。9、社会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10、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11、内容标准里采用了“知道、懂得、了解、理解”等动词属于认知的内容。12、内容标准中的“体会、感受、激发、珍惜”等动词属于情感态度的内容。13、内容标准中采用的“观察、调查、讲述、交流等动词属于活动过程和活动方式的内容。这些行为动词的使用,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也是对教师教学指导的要求,还是对教学进行评价的依据之一。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1.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中“点面结合”的面是指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2.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教学时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3.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中,突出了综合性,强调了活动性。(√)4.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就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惟有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才能实现。(√)5.评价内容中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指的是完成的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6、内容标准是由内容标准和教学活动建议组成的。(√)7、内容标准不是按年级划分的而是按大主题划分的。(√)8、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在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不同的生活领域中,通过认识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三、问答题(共40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是什么?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珍爱生命,热爱自然。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2.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行为与习惯的目标是什么?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3.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是什么?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8、品德与社会课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有哪些?体验提出问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11、你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解?第一条主要指学生自我及自身个性品质提出来的。第二条是指学生自己与他人、与集体相互应具备的良好品质提出来的。第三条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当中,在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中应具备的合格公民的品质。第四条、第五条主要包括祖国、国际合作及全球意识、关爱大自然等三个不同层面上达到的目标。12、“我在成长”主题内容设置的目的是什么?答:主要围绕学生自我发展设计的,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特点,提出了认识自我与他人的优缺点、自信、自尊、自爱、勇敢克服困难、正确对待冲突、压力、挫折、为人诚实守信等。13、“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这一条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它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勤奋上进的基础之一,特别要让学生形成不以学习好坏作为评价人的唯一标准。要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善于发现、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他人要学会肯定优点,善于发现他人优点,同时能宽容他人的缺点,要客观评价他人。14、品德与社会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有;《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此条的意义在于让孩子都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过程中,也为国家培养了一代未来遵纪守法的公民,还在于奠定了遵纪守法公民的基础。15、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此条的意义在于懂得安全的重要性,学会自救自护。安全问题分为自己不小心和“飞来横祸”,因此学习相关的安全知识,以使自己“小心”;另外必须形成相关的自救能力,将横祸减到最低。16、我与家庭主题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学生的家庭生活设计的,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亲情观。即享受父母长辈给予的温暖与关怀,又要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17、对家庭的认识,在小学《品德与生活》中,主要是引发学生体验对家庭的基本情感,中高年级是以认识、了解家庭、树立家庭责任意识为主要内容。这样的安排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螺旋上升,综合交叉”的特点。18、介绍自己家庭内容,应引导学生重点介绍对自己影响大的家庭成员,而不是重点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是)19、我与学校主题主要是围绕帮助学生加深对学校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学会学习,学会参与集体生活和遵守活动规则等方面而展开的。(是)20、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转变哪些观念?答:新的教育目的观;换位观:假如你是我,假如我是你(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关爱、公正、平等、诚实守信等)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离不开我(涉及的品德道德品质包括合作、责任)对话观;沟通、理解、认同(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尊重、理解)分享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特别是属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允许不同的选择。新的学习观;是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的有机结合,特别是课程目标中涉及的知识目标,很容易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创设儿童感兴趣的话题和情境,在有趣的活动中完成课程目标的要求。新的教材观:教师转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观念。21、案例分析下面是两位教师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你赞同哪位教师的目标设计?为什么?教师1设计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游戏体验、录像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的不足,真正了解什么是榜样,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提高学生观察、分析与同学沟通、合作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游戏体验,使学生感悟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2、利用同学的长处来策划主题班会的节目安排,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欣赏别人,找到自己的榜样。3、通过寻找校园中的榜样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榜样,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到欣赏别人和被别人欣赏都是快乐的事情;懂得尊重、欣赏别人以及取长补短的道理。教师2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懂得尊重、欣赏别
本文标题:2011版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模拟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12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