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16学硕林学培养方案
林学学科(0907)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1.政治思想要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2.业务水平要求掌握本林学学科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研究或技术研究中有新见解。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3.学术素养及能力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试验设计方法、试验技术及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技术实验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4.身心健康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二、学术方向1.林木种质资源与良种选育该方向针对辽宁林业生态环境及产业建设对高产、优质、高抗新品种的需求,主要开展了用材林树种、经济林树种及观赏植物的遗传改良研究,在种质资源发掘、良种培育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本学科现状,确定林木体细胞胚胎发生为今后优先发展领域,同时开展林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林木种子园遗传管理方面的研究。2.多功能森林培育该方向是学科的传统研究领域,围绕半干旱地区稳定高效植被群落建设的目标,对立地条件与适地适树技术体系、树种的抗旱性与抗旱造林技术、混交林理论与培育技术、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林木良种、壮苗生产为中心,围绕良种繁育、苗木质量调控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开展研究;以北方半干旱地区经济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种质资源调查评价、良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3.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该研究方向针对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特点,着重对辽宁地区人工林经营、天然林恢复与经营、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游憩、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理论与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辽东山区天然林的多功能经营理论与技术、人工林经营动态预测与数字化经营、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与技术、森林游憩、自然保护区建设等。4.森林有害生物防控该方向重点开展辽宁省针、阔叶树人工林重大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发生原因的诊断及防控技术研究,尤其在杨树腐烂病、油松枯枝病、松毛虫和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研究内容包括生物防治为主导的害虫综合管理体系研究、生物技术与化学生态研究和早期预测与诊断等。5.园林植物与城市林业该研究以选育适应城乡生态环境并满足城市森林景观构建要求的园林植物为目标,开展了园林植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抗逆品种选育的研究;以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城市森林适宜树种选择、城市森林构建模式、森林景观格局优化、逆破碎化和小城镇生态规划等系列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以抗逆性和观赏性为目标,深入研究球根花卉、宿根花卉的新品种选育,特殊立地环境下的园林植物栽培生理生态的研究,城市生态园林结构与功能、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等理论与技术。6.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该方向针对东北土壤侵蚀典型区水土流失特点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对土壤侵蚀过程、机理和生态治理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土壤侵蚀力学机理、水土保持工程等领域形成明显的研究优势。研究内容包括土壤侵蚀规律、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评价等。7.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该方向主要针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野生植物资源种群、群落、区系的结构特征、功能特点,开展植物资源分类、分布和蕴藏量、特征和珍稀濒危植物致濒因素的研究,形成种源保护、种群保护、种质保护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其生态生物学、生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植物资源的利用价值、开发途径及可持续利用;为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野生植物繁育与资源利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利用与有害动物生态及管理等。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准学制为3年,按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且成绩优异者可提前1年毕业(按学校提前毕业的规定执行);因故不能在规定学制内毕业的最长可延长至5年。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7分。其中,课程学习不低于32分(学位课不低于22分,选修课不低于10分);培养环节5学分。课程学习一般为1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四、培养方式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由本学术研究方向讲师以上职称教师组成,研究生导师任组长。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基础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重点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学风和科研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和实践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所在学术方向的学术交流活动。1.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制,即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的指导等。入学3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提交到研究生院。2.课程学习硕士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各门课程,打好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研究方法。学习方式采取听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3.学术活动3年内,每位学生须按学科方向或学术方向做4次学术报告,即:一年级下学期做综述报告,二年级上、下学期均做读书报告,三年级上学期做研究成果报告。读书报告作为研究生班讨论课列入成绩考核。(2学分)4.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教学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应参加公益劳动。在完成实践教育环节后,填写《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表》。实践环节总工作量不少于10标准学时。(1学分)五、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3年基准学制安排。跨专业或同等学历录取的硕士研究生须补修本科课程2-3门(相应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生主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考试及格,但不计入总学分。林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备注学位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2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11必选其一自然辩证法概论1811第一外国语9641、2硕士外语口语3221、2一级学科必修课程林业高级数理统计与试验设计3221现代林业科学技术专题4831高级森林生态学3222学术方向限修课程数量遗传学3221林木种质资源与良种选育分子遗传学3221林业生物技术3222苗木质量调控理论与技术3221多功能森林培育森林培育学专题3221高级植物生理学或高级生态学,根据具体研究方向任选其一3222林木病害诊断与防治专题3221森林有害生物防控森林重大虫害防控专题3221森林病虫研究法3222森林经理学专题3222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生长及收获预估3221遥感原理及应用3221生态学研究方法与实践4832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题3222保护生物学专题3221水土保持理论与技术3221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流域管理与实践3221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评价3221选修课公共与基础选修课程外语类提高课程3222林学硕士专业外语1612高级植物生理实验技术6442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4832生物化学实验技术6442植物制片技术3222专业选修课程群体遗传学3222细胞遗传学3221林木遗传改良3222林木生物技术实验3222林木生理生态学3222森林培育研究法3222森林可持续经营专题3222森林立地学3222分子生物学(病虫)3222高级林火管理学3222森林资源与林业可持续发展3222林业科技写作3222水土保持计算机程序设计3222水土保持实验方法3222城市与工矿区水土保持3222必修实践环节开题报告13中期考核13研究生班讨论课25实践学分16补本课程测树学林木遗传育种方向补本课造林学林木育种学测树学森林培育方向补本课森林经营学造林学林木病理学森林保护方向补本课森林昆虫学森林昆虫分类学测树学森林经理方向补本课林业应用数理统计(或森林生态学)森林经营管理学森林生态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方向补本课树木学土壤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向补本课土壤侵蚀学说明:外语类提高课程:英语二外、日语二外、俄语二外、法语二外、实用高阶英语、雅思听力、高级英语口语、翻译与写作、英语公共演讲、雅思英语阅读、中西文化对比六、考核1.成绩考核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一般以笔试为主,专业课可采用笔试和课程论文或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该实时跟踪本学科或学科方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查阅不少于60篇相关学术论文(外文占30%以上),撰写出不少于1篇的文献综述报告,并要在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工作。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1学分)3.中期考核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末完成中期考核工作。中期考核由二级学科组织。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选题和身体状况等,具体办法按《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1学分)4.外语水平考核通过学校研究生外语水平考试或通过国家外语六级考试。七、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应引导硕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其论文研究内容,学位论文应观点鲜明,理论正确,思路清晰,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能表现出研究生具有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1.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实施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在第二学期内确定论文选题。学位论文要有创新性和先进性,选题力求与导师主持或参加的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开发项目进行接轨,同时也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选题工作。2.科研时间硕士研究生用于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即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5年)3.规范性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必须严格遵照国家和沈阳农业大学规定的格式和内容撰写(见《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要求》),规范性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形式上,包括文字、图表、引文标注等,都要符合相应的撰写规定和规范;在内容上,应符合下列要求:(1)论文应该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特别是代表性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基础上进行选题,选题应具有创新性。(2)提出的研究内容必须基于一定的现实基础和背景,对涉及的理论分析过程进行详细阐述和推导,对实验过程和方法进行翔实描述,对实验发现进行解释、分析、比较,并进行详细的讨论,对应用前景进行总结和展望。(3)在论文中,对各部分研究内容应进行系统的融合,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所有研究和分析应采用标准或规定
本文标题:16学硕林学培养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21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