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17-刘立-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内涵与理念新探
1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7论坛——第十四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2007年6月下旬上海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内涵及理念新探刘立1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北京100084内容摘要:本文发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关于科学素质的定义,提出该定义应增加“科学技术与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提出公民科学素质的要素结构包括“六科”,即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发展观;公民科学素质功能结构包括四个层次,即生存科学素质、生活科学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科学素质。提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理念为:科学技术为民所享,为民所有和为民所治。关键词:科学素质科学发展观近几十年来,公民科学素质的建设,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2006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什么是科学素质?它具有怎样的内涵和结构?国际上目前已有若干种典型的说法,如美国科学促进会的“2061计划”、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中心米勒(J.Miller)等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国际上关于科学素质的定义,对中国只有借鉴意义,而不能照搬照抄。各国都应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本土化的定义。为此,我们2005年曾提出了科学素质的一个本土化的定义:“公民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以及应用它们来处理生存与发展问题、生活与工作1刘立,男,1964年生,博士,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副教授。Email:liuli66@gmail.com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2问题、以及参与公共事务问题的能力。”3后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官方”定义:“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4本文在我们前期关于科学素质的内涵与结构研究5基础上,结合《科学素质纲要》的内容,进一步深化对科学素质的定义、内涵与结构及理念的探讨。公民科学素质的新定义“公民科学素质”这个概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公民”、“科学”和“素质”。这里的“公民”,是指全体公民,既包括在校的学生,也包括社会上的各种人群,如企事业单位的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工人、农民、军人、家务劳动者,等等。通俗地讲,就是“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公民科学素质应该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对科学技术的一种最基本的的标准和要求。它与针对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的科学素质显然是不同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必须时时刻刻把公民放在心上。《科学素质纲要》提出了针对四大重点公民群体即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进行科学素质建设,我们认为《科学素质纲要》对目标人群的选定是准确的,而且具有很大的涵盖面。“公民科学素质”中的“科学”,在科学素质这个概念刚提出来的时候,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后来人们又提出了技术素质的概念。科学素质和技术素质是相互依存的,对生活在现代科技社会的公民来说,二者同等重要。目前,国际上一般对科学素质作广义的理解,即把科学素质和技术素质统称为科学素质(需要强调技术素质的情形除外)。所以,我们对科学素质中的“科学”也应该作广义的理解,它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数学、技术和医学,同时还涉及到相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它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也包括中国本土的知识和技能,如中医。公民科学素质中的“素质”,是从英文literacy翻译而来的,也有人把它翻译为“素养”。科学素质是素质概念的延伸和派生。所以,要理解科学素质概念,需要对“素质”的本意有所了解。在英文中,literacy的基本含义是能读会写,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有文化”。据此可以推断,科学素质概念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科学技术方面,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国际上科学素质的研究权威米勒教授就是这样来定义科学素质概念的。当然,从词源学上来理解科学素质的概念是不够的。目前,国际上关于科学素质概念最有影响的定义,分别见之于美国科学促进会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论文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年。p38.4《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P.15刘立,将劲松等:“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内涵与结构”,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论文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年。Pp.29-67;刘立:“公民科学素质的本土化探索”,《科学》,2005年第3期,pp.29-32。3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的“国际学生素质评估项目”(PISA)以及印度的《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素质的界定是,科学素质是指制定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掌握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6。《标准》还对科学素质做了补充说明:“科学素质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经历中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或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科学素质意味着一个人具有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能力;科学素质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有关科学的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科学素质意味着一个人能识别国家决策和地方决策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一个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应能根据信息的来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科学素质,还意味着有能力提出和评价建立在论据之上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应用从这些论证中得出的结论。”7这个定义,是针对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公民提出来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公民来说,显然要求过高。印度把科学素质理解为“全民最低限度的科学”。所谓全民最低限度的科学,指的是每个公民都需要具备的某种最低限度的、基本的科学(或技术)知识,以及对科学方法有一个操作性的、实践性的熟悉和理解。它强调公民应对关系到日常生活和安全,关系到家庭、社区、城市、省和国家的科学技术,有较好的理解。可以看出,印度对科学素质的本土化理解是成功的,值得借鉴。我国在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中,对科学素质的理解主要有两套:一是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它基本上采用的是米勒对科学素质(定义和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解虽然能较好地做到与国际接轨,但是,它不太适合中国国情。二是《科学素质纲要》中对“科学素质”的定义。任定成先生对这个定义,做了精彩的解读,他认为:该定义包括四个内容、两种能力、两个预定效果。四个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两种能力是:应用这些内容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两个预定效果是: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侧重于个人发展),提高国家科技和经济竞争力、建设创新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侧重于国家目标)8。《科学素质纲要》对科学素质的定义,是我们迄今见到的官方权威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定义就是顶峰,不可超越;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照着讲”,不能“接着讲”。9我们认为,科学素质的内涵中,应该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内容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6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戢守志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p.287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戢守志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p.28根据英文原文,略做了修改。8详见本书:任定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八大亮点”。9比如,徐善衍先生就对科学素质的定义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说:“我一直坚持把以前提到的素质教育和科学教育中的‘四科’要提到‘六科’。即:科学知识、方法、思想、精神、技能、科学发展观。要把公民的‘科学技能’提上来。拥有‘科学发展观’,并懂得什么时候用,什么情景下用,才能真正是拥有高科学素质。”根据全民素质行动计划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第二轮会议记录(清华大学2007年2月8日),未经本人审阅。4之所以说科学素质的定义和内涵中应该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是因为:第一,国际国内许多研究科学素质的学者和机构,普遍把“科学技术与社会”作为科学素质的要素。第二,国际上和中国现行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科学技术与社会”是被调查的“三大块”之一。第三,“科学技术与社会”是过去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与普及中不受重视的一个内容,这与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现实和发展趋势是很不适应的。然而,我们看到,这种状况已经发生变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内容已经纳入到新编《科学课程标准》之中。第四,“科学技术与社会”具有“四科”不可替代的内容,虽然其中部分内容可以分布到“四科”之中。之所以要把科学发展观纳入到科学素质的定义和内涵之中,是因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比如《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到2010年要实现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10另外,在我国科技传播与普及活动的实践中,科学发展观已经一个重要的主题。比如,200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2005年全国全国科普日的活动主题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因此,我们提出:公民科学素质,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科学素质的要素结构:“六科”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和结构的探讨,很多学者都从要素成份上考虑,少数学者从功能成份上考虑,如申恩(Shen,1975)。我们综合集成,提出:公民科学素质是要素成份和功能成份构成的一个系统。公民科学素质的要素结构,包括“六科”: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发展观。关于前“五科”,我们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内涵与结构”一文中已有阐述,不再赘述,这里补充一点对科学发展观的说明。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需求联系实际,这样我们就会发现,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而具体的内容。在公民科学素质的建设中,科学发展观意味着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循环经济、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等观念、知识、方法及实践;意味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和谐社会;意味着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具体地讲,针对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行动,宣传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让未成年人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使他们从小树立10《科学素质纲要》,p5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11使他们养成节水、节能、爱护动物和自然的习惯。针对农民的科学素质行动,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倡导安全生产、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的宣传教育。12针对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行动,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点、知识和技能。13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行动,重在强调联系实际、创造性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廉洁奉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公民科学素质的功能结构:四个层次申恩(Shen,1975)14将从科学素质的功能角度,将科学素质划分为
本文标题:17-刘立-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内涵与理念新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28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