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探究
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探究贾云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为了保证群体生活的有序进行,约束群体中不同个体的行为,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纪律来维持。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自我控制力相对比较差,自觉性和规则意识也比较弱,缺乏一定的规则加以约束是不行的。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运用信号机制,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对幼儿来说信号是最直接也是最直观的现实存在,最易被他们接受。因此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可以从日常的信号机制着手,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信号的意义,从而来理解各种社会行为的规则,树立自律和尊重他人的意识。那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该如何运用信号机制来帮助小班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一、营造一日常规氛围,感受规则意识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现。是幼儿园幼儿们在一起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学活动的需要,也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信号氛围,必须要考虑到幼儿的特点,使幼儿的天性得到自然表现,并应该让幼儿有一定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不能把幼儿管得太死,太教条化。教师应该让幼儿了解规则不是用来管教、限制幼儿的一切活动的,而是用来帮助幼儿有序地在集体中生活的。教师在培养规则时,不能强制、管制、限制、说教,而是应该在活动中让幼儿理解各类信号的含义。小班幼儿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要让他们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己不扰乱的生活习惯、严守社会秩序是十分困难的。对此,教师就要全方面地建立信号的机制,从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营造这样的环境,教师就要给幼儿定“规矩”,从日常行为、卫生等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幼儿理解规则的含义,知道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一幅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以此来提示幼儿做出相应的行为反映,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和发展。如:在游戏区里教师在地面上贴上了“可爱的小脚丫”,提示幼儿鞋子要摆放正确和整齐后才能进入活动区;“红色的一米线”要求幼儿要按站在红线外按顺序排队喝水;“红色的小花”提示幼儿排队的位置;在盥洗室里,教师张贴了“洗手步骤图”,让幼儿了解了正确的洗手方法等等;在玩“小司机”游戏时,可贴上红绿灯的图案,让幼儿了解如果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在玩角色游戏“医院”时,标出相应的图标,让幼儿了解病人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就无法看病,等等。通过在幼儿活动的各个方面制定规则,积极营造信号机制的氛围。二、选择多种信号形式,增强规则意识平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说:“快去洗手,吃饭啦”;“不要讲话”;“不能乱丢玩具”等简单的句子。这些句子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细细回味,发现命令的口气太强烈,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乐趣,只是简单地按照老师的命令极不情愿地执行,并没有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只是在外界压力下暂时的被动行为,这样的常规培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培养的时候,要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用多种方式、用点点滴滴的关爱让他们慢慢的接纳和信任,让“和谐”成为情感互动的润滑剂,让他们感受到平等、满足和尊重,在愉悦的氛围里学习幼儿园的多种规则,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增强规则的意识。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幼儿往往从直观的、具体的方面去辨别是非、理解事物。活动中要遵守哪些规则,该怎么做,在活动前就必须告诉幼儿,让他们心中有数。因此,教师应该在活动前对幼儿的行为提出具体、合理、坚持一贯的要求。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理解能力都还不够成熟,不能完整详细的记清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合理运用多种信号机制。(一)口头指令信号。教师要用幼儿能理解、易记住的,用简单的句子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要求所有词汇是幼儿能理解、易记住的,以尊重的口气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例如进餐规则,可以这样对幼儿讲:“请安静”“请坐好慢慢吃”“请将碗筷放整齐;(二)音乐节奏信号。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播放音乐,让孩子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愉悦、饱满的情趣,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明白该干什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环节的交接处教师可以弹奏固定的曲子,让幼儿边听音乐边拍手,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并提示幼儿下一个活动要开始了。(三)肢体语言信号。教师可以使用自身的肢体,做出不同的动作,用肢体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对话。例如将食指立在嘴边,示意安静;队列训练时,老师通过不同的手势可以让幼儿完成不同的动作。(四)自编儿歌信号。富有趣味性的儿歌是小班幼儿易于理解的,教师将一些活动规则以儿歌的形式出现,是小朋友非常容易记忆与接受掌握的。如:幼儿午睡时,教师朗诵了儿歌《睡觉》:宝宝要睡觉,不拍也不摇,眼睛闭闭好,不哭也不闹。幼儿吃点心之前洗好小手后,老师用儿歌的话提出了要求,“左手右手抱一抱,洗好小手吃点心”,从而提醒幼儿洗干净的小手不要再摸其它的东西了,小朋友也能主动地将自己的小手十指互相抱在一起。三、结合日常游戏活动,强化规则意识小班幼儿的自觉性、自控能力和持续性都比较差,他们会因为个人情绪或是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很好的掌握自己的行为。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对于违反规则的幼儿,教师应给予及时地提醒,引导他们注意规则,鼓励他们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幼儿通过教师的指导,不断强化自身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对某一规则学习之后,要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才能使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形成习惯。规则的培养还要长期持久,教师和保育员之间要保持一致,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不能时有时无。教师高兴了,就让幼儿放任、松懈,老师生气了,就严加管教,这样会使幼儿无所适从,必须要让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生活习惯。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符合幼儿生理发展水平,能满足其需要,幼儿游戏以活动本身为目的,幼儿的行为是由内部直接动机的驱动而产生的。小班幼儿具有泛灵化心理,通过设置游戏情境,引起幼儿主动遵守规则,要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园中,餐后散步是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常有追跑现象。我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尝试换了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学小猫走路好吧?”幼儿特别感兴趣都同我一起学起小猫轻轻的走着。之后,我又不断引导他们模仿小乌龟走路,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有的孩子边走边告诉我小乌龟和小蜗牛走路是不一样的。所以,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在游戏,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和特点,运用游戏形式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成效立竿见影。因此,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枯燥的说教起不了什么作用,而用拟人化,游戏化的方法引导孩子,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更能形成良好的常规。四、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情感、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有序进行和活动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小班幼儿的自觉性、自控能力和持续性都比较差,他们会因为个人情绪或是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很好的掌握自己的行为并使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对于违反规则的幼儿,教师应给予及时地提醒,引导他们注意规则,鼓励他们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幼儿通过教师的指导,不断强化自身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五、增加家园互动合作,巩固规则意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大,我们要细致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采取最适合的方式来教育每一个幼儿。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规则意识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发展的。因此,定期举行家长会、开展家园开放日、刊出家园园地、提供学习资料,个别交谈等,让家长懂得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实现家园一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孩子不仅要在幼儿园中遵守班级中的“班规”,还要在家遵守家中的“家规”。班级的班规取决于教师的观念,而“家规”的制定则取决于家长的观念,双方的观念、要求一致了,幼儿的规则意识才会不断的巩固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注重家园合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和帮助。通过家长园地、宣传栏、家长会等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互通幼儿成长中的点滴,争取在教育方法、要求上取得一致。通过实现家园共育,形成家园合力,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促进巩固的作用。
本文标题: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33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