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18周前交-翻译概论—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期期末考试答题纸
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期末考试答题纸考试科目:翻译概论课程编号:0633031姓名:晏程程学号:1511051353阅卷教师:成绩: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摘要]“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后,对中国译界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近年来此理论开始被质疑甚至被否定。我认为对“功能对等”理论持反对意见的人起因于对“对等”的绝对化理解,是对奈达的误解。本文将简要分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真正内涵和实现功能对等的原则,并期望在翻译实践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关键词]功能对等;动态对等;奈达一、引言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而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在翻译界有广泛的影响。“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度出现了“言必成奈达”的局面。但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不少学者对奈达的理论产生质疑,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大有全盘否定之势。我认为对奈达的“功能对等”否定观世纪上是对奈达的误解。本文将简要分析“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质及原则,并期望在翻译实践中正确运用这一理论。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奈达在1964年出版了《翻译科学初探》,并在书中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概念。i奈达特别强调后者,因为在他看来,“形式对等”的翻译是很少见的,各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普遍存在很强的差异;“动态对等”追求的是和原语言信息最接近的最自然的对等翻译。但由于“动态”这个表达容易被误解为仅仅具有的影响力的东西,致使很多人认为一篇译文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那它一定是动态相等的好典范。ii因为这个误解,同时为了强调“功能”这个概念,奈达就逐渐的用“功能对等”代替了“动态对等”。但“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内涵基本相同,都强调“易于接受者对易于信息的反应应该和原语接受者对原语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iii翻译所涉及的因素和变量很多,例如原文本身的信度、语篇类型、预期的读者、翻译的目的等,因此在方方面面都要求语义对等并非是一件易事。奈达的“功能对等”主要是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文本的方法与译文读者理解和欣赏文本的方法的比较。没有什么翻译是完全对等的,通常情况下的功能对等只适合在一个全对等的,通常情况下的功能对等只是一个适合范围。对等是相对的,许多不同的翻译实际上是反映了不同的对等程度。这就是说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完全等同,而只能理解为接近。由此可见,功能对等不是同一,而是大体相当,它允许译者为了弥补两种语言的差异而进行随机应变的灵活处理。根据功能对等具有不同的适合程度,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的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所谓最高层次是指译文读者应能以原文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这只是翻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永远无法达到,尤其是两种语言的文化和审美差异较大时,就更不可能达到。最低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读者能够透过对译文的理解而想象到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这是功能对等的最低现实意义,低于这一层的译文都是不可以接受的。“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比较客观的等效翻译理论,它追求译文的效果,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上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并把这一点作为评价译文好环的标准。因此,在翻译过程当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这也就是奈达一直提倡的“内容第一,形式第二”。但奈达也明确提出“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不是只顾内容不顾形式,在做到信息内容对等的同时,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求对等,当形式不能对等时优先考虑内容对等。三、“功能对等”的原则如果直译能够做到原文和译文在功能和形式上同时对等,那肯定是完美的译文,这也是奈达所追求的。但语言互不相同,每种语言都有独特的构词能力、语序、造句法、话语标记以及各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如诗歌和谚语:每种语言都有丰富的词汇以表达所属民族和文化的特征。因此形式和功能上都完全对等是很少见的。当原文和译文在形式上和功能上不能同时对等时,正如“功能对等”的内涵所揭示的,优先考虑原作内容,而要保持原作内容就必须适当的调节或改变形式,这就是“功能对等”要坚持的原则。适当的调节或改变形式则须遵循如下的原则:1.如果形式上的翻译即直译有可能引起对指称意义的误解,形式上必须进行调整。最简单的例子是中国人见而打招呼常用的几句客套话“吃过吗?”“到哪去?”“干什么去?”。这些都是礼节性的打招呼,并不是真的要知道答案。如果直译为“Haveyoueaten?Whereareyougoing?Whatareyougoingtodo?西方人很难接受,认为对方干涉他的私事,会很不高兴的。简单的翻译成“Hi”一类的西方人打招呼的词,就可以把意思表达的自然清楚了。在多数情况下,做的类似上例的变动,即文化视觉上的变动,很容易被译入语的读者所接受,但有时也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张若古先生在译Hardy的《德伯家的苔丝》时就用了不少直译加注的方法介绍了许多关于基督教的知识及英国的风俗,使得对小说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太熟悉的中国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原文。例如:TheMay-daydanceforinstance,wastobediscernedontheafternoonundernotice,inthedisguiseoftheclubrevel,orclub-walking.”asitwastherecalled.譬如现在所讲的那个下午,就可以看出五朔节舞①的旧风以联欢会(或者向本地的叫法,游行会)的形式出现。①朔节舞:英国风俗,五月一日走乐吹号,采取树枝、野花装饰门窗,在草地上树立五朔柱,围柱跳舞,并选举五朔后。此风古时极盛,现在穷乡僻壤上还有举行。2.如果直译没有意义或含义模糊不清,形式上必须进行调整。译文中使用毫无意义的词语是一种不令人满意的做法。遇到这类矛盾时译者至少应作几种猜测,然后选出一种最有可能的意思放在译文里,在加注说明原文意思不好确定。《创世纪》第一章第}一节其中一句话按拉丁文自译是:AndGodsaid,Lettheearthputforthvegetation,plantsyieldingseed,andfruitstreesbearingfruitinwhichistheirseedafteritskind...”其中划线部分的意思就是allkindsoffruittrees,但直译听上去好像园艺学的一种区分实际上原文并没有给果树分类的意思,而只是要把果树和粮食作物分开。所以自译的结果是原意变得含混不清,令人产生误解。对这样的译文作概括化调整不仅适宜,而且是必要的。3.如果直译在语义和句法上都不易被一般人所理解,形式上必须进行调整。这一点实际上是考虑译文的服务对象。奈达认为,听众或读者需要应优于传统的语言形式。为不同的读者服务,通常采取三种不同的翻译:(1)反映语言传统,多用于教堂及其它宗教场所的翻译:(2)反映现代文学的语言,为文化水平较高的读者所用的译文:(3)反映大众语言,为一般听众或读者所用的译文。例如科技文章的服务对象如果是不熟悉这一领域的一般读者,翻译时就要用大众语言,对词汇进行简化,对专有名词加以解释,复杂的长句分割成容易理解的简单句。4.直译如果导致对原语联想意义的误解,形式上必须进行调整。中国人听到“肥肉”就会想到“美差”,“好东西”,到嘴的“肥肉”要是吃不上就以还得要命;而美国人听到“fatmeat”就会觉得那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东西”。“农民”一词在汉语中并无贬义,可是如果直译为“peasants”却有“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地下的人”“乡巴佬”的意思。dragon在英语文化中是魔鬼邪恶的象征,而汉语中却完全不同,因此汉语里有“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许多人在解释“亚洲四小龙”时译为fourAsiantigers而不是fourAsiandragons。这种对原文词汇的联想意义因为直译会产生误解时,译者就要根据译语的文化风俗习惯进行调整,译成被译语读者所接受的译语。四、结束语奈达的“功能对等”是相对的灵活的动态对等,对“功能对等”持反对意见的人大部分起因于对“对等”的绝对化理解,没有真正领会奈达的意思。奈达本人就指出,“对语言的理解从来就没有出现两人完全相同的情况,因此更谈不上两种语言中会存在完全一致的对等关系。”为了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必须保持原作的内容和内涵意义,使译文能为读者所理解且保证不会对译文产生误解,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顾及信息表达的形式。参考文献iNida.E.A.TowardsaScienceof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iiNida.E.A.LanguageandCulture-Contextsin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1.iii石锡书,杜平.辩证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7).
本文标题:18周前交-翻译概论—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期期末考试答题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35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