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18大精神论文(论创新型人才培养)
论创新型人才培养12体教(3)班阮诗杰[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国家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高端部分,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深刻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所以说: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则成为重中之重!那么什么是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呢?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n)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总结起来,其含义指对旧事物的破除和创造新的事物。根据创新的内涵,则可以得出创新型人才的含义:创新型人才是指具备创新素质,并在科技、制度、管理、文化等方面体现出创造性价值的人,也就是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并能将自身的创新素质合理地与其专业领域相结合,开发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在于具有强烈的探究未知知识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创造意识、超越意识、进取意识,并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而这些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实现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那么到底要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够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真正地按教育规律进行人才培养,按规律教育教学。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近乎农业生产,绝非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是把原料经过设计好的工艺流程,做成合乎标准的成品。农业生产可不然,种下去的种子是有生命的,它们得自己长,人们所能做的是给它们适当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阳光、水分、肥料等等,帮助它们好好成长,以期获得好的收成。”这就是“培养”的真正含义,即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进行教育,而不是去“制造”或者“塑造”。“如果把学生当作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造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肯定是要失败的。”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其侧重点不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实现创新,而是通过学习,具备创新素质,为在工作岗位实现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对于高校而言,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哪些途径呢?一、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内在推动作用。正如杜威所言,兴趣是学习成功和道德发展的基础与保证;“如果学生对各种事实或观念有兴趣,他们就能够应用起能力去把握它们;如果学生对某些道德训练或行为方式有兴趣,他们的活动也就能够符合这样的方向”。兴趣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功能,还在于它保证了学生自我与学习对象的一致性。因为真正的兴趣,就是“所要学习的事实或所建议的行动,与正在成长的自我之间公认的一致性的原理;兴趣存在于行动者自己生长的同一个方向,因而是生长所迫切需要的”;或者说,兴趣就是自我与对象相统一的活动。这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存在的重要基础,缺乏这样的兴趣以及由此进行的培养,再多的“塑造”都是难以成功的。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别是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兴趣无疑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潜质;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由此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也正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和成长规律;而不断地深入认识和发现学生的内在兴趣,也是识别创新人才的基本路径。二、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求。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依然是最有效的知识传授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绝不应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当然,应该针对现阶段课堂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密切联系岗位实际,积极“去伪存真,破旧立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讲授(lecture)、讨论(seminar)、试验(experiment)、角色扮演(roleplay)、案例研究(casestudy)、启发式、研究性学习(inspireandresearchstudy)、独立学习(independentstudy)等,通过实现课程与岗位的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三、加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就是在充分了解工作岗位实际的基础上,建设适应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可以理解为“让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需求实现本质上的统一”,从而保证经过实践教学学习的学生能够在学校就基本拥有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各种素质,特别是了解实际工作岗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矛盾,并结合大学学习的优势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为学生在工作岗位实现创新奠定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教学不能简单局限于学校内部,而应大胆延伸到社会实际工作岗位。高等学校应将校内仿真实践与校外实习实训充分结合,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于高校而言,培养创新型人才还是在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教学改革重要标准,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体现了真正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规律的理念。那么对于社会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又是什么呢?一、营造良好环境。树立新的科学的人才观。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转变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坚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表明,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高于物质资本的投资回报率,人才资源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培养大致力于技术创新而又能够面向市场的拔尖人才,特别是鼓励勇于自主创新的人才冒尖,才能成高素质、高水平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要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的人才制度,破除那些束缚人才成长的观念和体制,积极营造广纳群贤、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优越环境和良好氛围。二、提供政策支持。创新型人才创业企业从规模上看一般都是中小企业。由于先天不足,大多数创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资金瓶颈制约,而自身资产规模小、缺乏合适的抵押物和产品前景的不明朗,使创业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等市场渠道获得资助。要利用当前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建立多层次的创业补助基金,扶持中小企业的创立、发展,对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实行贴息、退税等系列财政扶持政策。三、建立竞争机制。建立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以往的人才评价中,存在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现象,这影响了人才评价的客观公正性,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要建立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观,把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强、业绩突出,作为衡量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标准,以激发各类创新型人才工作的热情并且搭建竞争平台,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四、培养创新文化。创新具有巨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又具有巨大的风险性。因此,它需要有锐意进取、敢冒风险、不怕失败的人。同时,任何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或者是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都难以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许多人共同协作,因而就需要一个齐心合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创新的团队,需要大力培育创新者的合作意识、整体观念与团队精神,塑造一个充满活力、凝聚力与整体合力的集体。培育创业创新文化,既要借鉴西方开放学习、信息共享、创意共生、尊重个性、相互协作的创业文化;又要继承发扬我国古代重商立业、艰苦奋斗、诚信义利、崇尚和谐的创业文化。通过弘扬创业文化,营造创业创新的社会风尚,激发全民创业热情,激活全民创业动力,使创业意识深深地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五、完善创业保障。成功的创业者,既要有一个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好产品,又要有风险投资。为此建议劳动部门牵头成立创业风险基金,并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并且优化创业服务,探索建立若干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各类资本进入人才服务和科技服务领域;建立和完善科技经纪人和科技经纪企业制度;改革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完善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以保障创新成果不被侵犯。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鲜明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路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这一系列科学论断表明了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创新型人才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只有高校和社会的有机联合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本文标题:18大精神论文(论创新型人才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3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