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18孟子两章导学案(教师用1)
1广平二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21---126)编制时间:11.18主备人:黎殷二次备课: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领导审核:班级:姓名:18、《孟子》两章导学案(讲读课)【学习目标】1、能解释重要词语,翻译重要句子。2、总结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4、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学法指导:1.朗读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知识链接】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课前【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朗读指导: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1、注意朗读的节奏。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3、初步理解课文。二、字词积累:(通过工具书自己归纳整理)古今异义(一)(4)古今异义词。①亲戚畔之亲戚:古义:骨肉兄弟。今义:②委而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1.“发”古义:被任用,被起用今义:送出,发生等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2.“举”古义:被举荐,被选拔今义:往上托,推举例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然后”古义:“然”,代词,“这”,“然后”,这以后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个动作、事情紧承上一个动作、事情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征求等例句:征于色5.“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例句:而后喻26.“入”古义:在里面,国内今义:进入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7.“出”古义:在外面,国外今义:出去例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8.“拂”古义:不顺;同“弼”,辅佐今义:轻轻擦过,甩过例句: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9.“所以”古义: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今义:表结果关系的关联词例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通假字。“畔”同“叛”“曾”通“增”增加例句:曾益其所不能“衡”通“横”梗塞,阻塞,不顺例句:衡于虑“拂”通“弼”辅弼,辅佐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3.重点字词(结合书本脚注释圈划)三、初步理解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段: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段:分析论点: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分析论点: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地利”亦难比“人和”。第四段: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共四段,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3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第三部分(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疏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把握文章主题及结构。背诵全文。一、【自主探究案】: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2、试翻译下列句子:(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二、【合作探究案】:理清文脉,把握文意1、本文的论点?【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明确】“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三、【课堂小结】论证的艺术特色:(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四、【达标检测】:-----(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3分)a.池非不深也()b.委而去之()c.故君子有不战()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a.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译:。4b.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译:。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疏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握文章主题与结构。背诵全文。一、【自主探究案】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2、试翻译下列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则与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二、【合作探究案】:理清文脉,把握文意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列举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文章第二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三、课堂小结:让生谈收获,然后师做补充总结。四、达标检测-----【中考链接一】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2.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中考链接二】(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6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课后总结】:第二课时中考链接一:1.A2.D3.C4.(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关键词语译漏译错一处扣1分)中考链接二、1.(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4.(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
本文标题:18孟子两章导学案(教师用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35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