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1954年淮河流域水灾浅析
-1-1954年淮河流域水灾浅析1研究区概况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之间,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湖北5省,东西长约700km,南北宽约400km,流域面积为27万km2[1]。淮河流域地处东亚季风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气候过渡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83mm,降雨量50%〜80%,集中在6〜9月,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雨量多达枯水年的5倍;区域内天气系统多样;降雨时空分布也不均,北部沿黄地区平均年降雨量为600〜700mm,南部及西部山区平均年降雨量为900〜1400mm[2]。同时,由于淮河上游流域地势高,落差大,降水下泄快;中游平原广阔、地势低平,落差小,水流缓慢,造成洼地易涝面积广;加之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使其河床逐渐淤高,断面狭小,入河口普遍淤浅,水流不畅,甚至淤积改道,导致淮河下游没有独立的入海通道[3]。这些特点使得淮河流域成为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特别是中上游的集中强降水极易导致洪涝灾害的产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先后经历了1930、1950、1954、1991、2003年及2007年的洪涝灾害,本文以1954年淮河灾害为例,搜集了自7月到8月淮河干流王家坝、怀远、蚌埠等站点的洪峰流量、集水面积等资料,探讨分析淮河流域水灾的基本情况。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较多的国家,淮河流域更是水旱灾害泛滥地区。长期以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4]。而1954年7-8月淮河流域出现的暴雨是20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治洪暴雨,给淮流-2-域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图i淮河水系2治洪暴雨的天气型分析1954年夏季开始较迟,西风环流北退的时间约迟一个月。江淮流域梅雨季节比往年要早一个月即5月份江淮流域开始进入梅雨期。7月北半球上空环流形势异常,亚欧地区高空槽、脊系统持续出现在某些特定地区,较为稳定。在这种形势下,地面锋带、气旋路径以及降雨带有集中和稳定的趋势。此时,鄂霍次克海至贝加尔湖附近存在一个稳定的阻塞高压,其南侧有一切断低压,北方冷空气得以不断向南侵袭。同时,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位于沿江地区,脊线在北炜22度附近,东南季风势力弱;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暖湿气流来势强劲,流域上空水汽含量丰沛,且大气层又极不稳定,易引起大暴雨的不断产生。致使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和来自低炜度暖湿空气-3-频繁交绥于淮河流域,使得该地区得以长时间地维持阴雨天气,降雨从5月开始,6月相继出现大雨和暴雨,至7月连续发生5次大暴雨。暴雨中心在淠河上游、淮北、王家坝至正阳关一带。由于暴雨发生次数多,覆盖面积广,雨期持续时间长,淮河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水灾。尽管淮河于支流在解放后得到初步治理,这次洪水仍给淮河流域带来了严重的灾难。3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1954年汛期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始于7月1日,到7月31日集中性强降雨告一段落,期间经历了5次暴雨天气过程,分别出现在7月1-6日、7-14日、15-18日、19-22日及26-31日(表1)。全流域共有4处暴雨中心:一是淠河上游吴店至前畈一带,最高降水量出现在吴店1265.3mm;二是沙颖河支流汾泉河临泉一带,中心雨量1074.9mm;三是以淮北、宿州为中心的高值区,中心雨量963mm;四是沿淮河干流王家坝至正阳关一带,其中王家坝雨量为923.8mm。由于降水基本出现在淮河流域的干支流上且降水量集中(如王家坝三日降水量达444.5mm),致使淮河流域的洪峰流量明显增加,为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埋下隐患。-4-表11954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起止时间和过程类型影响范围和强度7月1日-6日暴雨暴雨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上游大别山区,降水量超过300mm,另一暴雨中心出现在宿州、蒙城、淮阴一带。7月7日-14日暴雨主要分布在正阳关以上区域,局部降水超过200mm,其中,沙颍河中下游出现暴雨中心。7月15日-18日暴雨淮河流域降水量一般在100--200mm,其中暴雨中心出现在亳州、项城、临泉、舞阳、淮安等地区。7月19日-22日暴雨雨区遍布淮河全流域,暴雨中心在安黴、江苏北部局布地区。7月26-日-31日局部暴雨暴雨中心主要出现在潢河、灌河中下游及皖北、苏北平原一带41954年汛期淮河流域水情分析根据1954年淮河流域治洪暴雨的雨情特征,系统较为稳定,降水比较集中,流域干支流同时来水,造成淮河全流域严重的洪涝灾害。7月淮河上游干流和支流洪峰起伏次数较多,最大洪峰流量出现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洪水的主要来源为淮河上游,南支潢河、白露河、史河等支流,北支红汝河、沙颍河中下游及淮河干流王家坝至正阳关一带。王家坝以下淮河干流各站水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王家坝7月6日水位就超过28.3m,23日出现最高洪水位29.53m,24日洪峰流量达到峰值9610m3/s,7月水量达到123.93亿m3。蚌埠站7月17日水位为20.65m,8月5日最高洪水位上涨至22.18m,洪-5-峰流量为11600m3/s。而最大洪峰流量则出现在鲁台子站,其洪峰流量为12700m3/s。中渡站7月水量更是高达477.95亿m3。淮河各支流洪峰流量在7月中下旬也达到最大。史河的蒋家集站最大洪峰流量出现在7月22日,其流量为4600m3/s,7月水量为33.9亿m3而最大洪峰流量出现在金寨站,洪峰流量为4720m3/s。5淮河流域历史降水量变化对比分析淮河流域的洪水主要是流域内广大区域的降水汇集而成,本文根据彰国才等计算得来的1953--2007年淮河流域6月1日--7月26日的-6-图51953年--2007年淮河流域6-7月平均降水量分布6结论(1)1954年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天气主要集中在7月1日-7月31日,期间共经历了5次较集中的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大。(2)1954年淮河流域进入预期较早,雨期较长,7月份连续发生多次强降水过程。降水区域主要集中的淮河干支流上,雨带与水系走相较为一致。(3)高炜度的阻塞高压和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稳定在北炜22度附近,有利于暴雨的持续发生。鄂霍次克海至贝加尔湖附近存在一个稳定的阻塞高压,其南侧有一切断低压,北方冷空气得以不断向南侵袭。副热带高压边缘脊线在北炜22度附近,东南季风势力弱。致使平均降水量[5],分析淮河流域梅雨期降水量的变化。由图可以看出1954年6--7月的平均降水量是历年最高的,且降水量出现峰值的年份和淮河流域出现洪涝的年份基本上是相对应的。oooooooo8642辅-7-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和来自低炜度暖湿空气频繁交绥于淮河流域,造成淮河流域持续的强降水天气。(4)前期强降水过程的中心区域主要出现在淮河中上游及其南侧史河等支流,降水后期主要是皖北、苏北的平原区域及沙颍河等支流区域,致使淮河干流站点的最高水位超过临界值,水位偏高。参考文献:[1]丁文金,郝玲.淮河流域暴雨灾害时空分布及趋势规律研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3):315-320.[2]赵琳娜,杨晓丹,齐丹,等.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雨情和水情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宄,2007,12(6):729-737.[3]矫梅燕,金荣花,齐丹,等.2007年淮河暴雨洪涝的气象水文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8,19(3):257-263.[4]刘长生.1950年淮河流域水灾与新中国初步治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85-89.[5]章国材,毕宝贵,鲍媛媛,等.2003年淮河流域强降水大尺度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理研宄,2004,23(6)995-804.
本文标题:1954年淮河流域水灾浅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3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