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2.3.1陕西省出版教师资格职业道德试题
-1-职业道德1.何为教师职业道德?其特点是什么?教师职业道德又称为“师德”“教师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体现出社会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教师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行为准则去调节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完成教育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义务、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信誉和教师职业作风等方面。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具有一般职业道德的共性外,还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意识水平高层性,二、道德境界高尚性,三、道德意识自觉性,四、行为举止示范性,五、道德影响深广性,六、道德内容先进性2.有人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种道德万能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它在重视道德的价值功能的同时,扭曲和夸大了道德的作用和功能。这是因为,道德和其它学问本领,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各自有其不同的作用,不能互相替代。不过,道德作为人们的价值观,对于其他学问本领的运用,具有方向指导的作用,对于人们学习、掌握、运用其它学问本领有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但道德的作用不能无限夸大,它并不能代替其他学问本领的作用。3.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是什么?教师的职业劳动是培养人、塑造人和改造人的社会劳动,与其他劳动既有一定的一致性,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长期性和复杂性。第二,延续性和艰苦性。第三,艺术性和创造性。第四,主体性和示范性。第五,个体性和群体性。4.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教师职业道德和一般社会道德的关系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一般社会道德支配、制约着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着并影响着一般社会道德。第一,社会道德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支配和制约作用。一切社会道德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反映着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利益要求,受社会或阶级的道德的支配和制约。教师职业道德中包含着社会或阶级的道德,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寓于教师职业道德之中。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生产关系直接表现为阶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教师不仅是该社会从事教育职业活动的一个成员,而且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他的道德意识必然会受到整个社会道德的影响,在阶级社会里则受到一定的统治阶级的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影响,并把它们体现在自己从事的教育职业活动中。如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把体罚鞭打奴隶视为道德的。于是,当时的社会就把教师体罚鞭打学生也视为是道德的。在封建社会中,我国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原则和规范。受其支配和制约,就把是否“通儒术”和“守礼”作为择师的标准和教师行为的基本规范。要求教师做到“非礼而不定”“非礼而不动”及“进退容止,非礼不行”等。又如夸美纽斯提倡的“节制、仁爱、谦逊、慈悲、严肃、忍耐与克制”的师德规范,也是受了当时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社会道德观念的影响。同时,统治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口号,而是要现实地渗透到社会各种职业活动中去,以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教师职业劳动的利益与统治阶级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保证本阶级的利益,总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合乎其社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要求。因而,教师职业道德尽管具有某种独立性,但它始终不能超越社会阶级道德意识的范围,并受到其影响和指导。第二,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着并影响着社会道德。首先,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具体表现形式。社会道德,总是通过具体的道德形式表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就是社会道德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种形式的职业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阶级道德的要求,反映着一定的阶级道德的影响。尽管教师职业道德比较远离统治阶级的道德要求,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但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总是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通过教师职业道德得以体现并发挥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表现形式。社会主义道德要在教育领域中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就要通过教师职业道德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也就是在本职工作中把社会主义道德具体化。如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体现落实在教育工作中的要求,就是教师应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严谨治学、锐意进取,等等。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有独特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道德。一方面,广大教师作为众多的社会成员,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如何,必然对全社会的道-2-德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道德通过职业活动直接而形象地影响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变化,进而影响社会道德。这是教师职业首要的任务和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这种独特影响是很大的,是许多工、农、商、医等职业道德所不具有的。因此,在阶级社会中,历代统治阶级都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区别:首先,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于教育实践,是反映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的教育意识。其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的特殊规范。最后,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实践精神。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以指导教育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教育行为为方式、内容的精神,因此它是一种实践精神。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认识。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是指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个人、对学生、对学校集体、对社会的作用,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社会的价值。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和矛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从而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一、调节作用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教师的行为,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保证教育任务的出色完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通过调节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促进教师爱岗敬业(二)通过调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氛围(三)通过调节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形成团结协作的教育凝聚力(四)通过调节教师与学校其他成员及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二、教育作用教师职业道德不仅能调节教师行为,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开展,而且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二)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智力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三)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具有促进作用(四)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三、导向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是教育的重心和对象,教师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激励作用,(二)控制作用,(三)调整作用,(四)矫正作用四、促进作用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其道德状况会影响社会道德的发展。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对整个社会职业道德的发展、对家庭美德的形成、对社会公德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利于社会职业道德的发展和从业者道德素质的提高(二)有利于家庭美德的形成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三)有利于社会公德的发展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第二章1.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有:(1)集体主义原则;(2)教育人道主义原则;(3)教书育人原则;(4)乐教勤业原则;(5)教育民主原则;(6)教育公正原则;(7)人格示范原则;(8)依法执教原则。2.为什么说教书育人是我国师德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是什么?教书育人就是指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既要努力教授学生学习知识,又要培育学生成人成才,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3-教书育人反映了教师这一行业的本质特征,指出了教师这一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根本所在,它昭告人们,教师这一行业是教书育人的行业。同时,教书育人也是教师基本职责的概括,指出了教书育人是为师从教的基本职责和任务,向世人表明,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只要为师从教,就有这个职责,不认真履行这一职责,或不履行这一职责,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可见,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由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和职责所决定的。同时,教书育人也是古今中外许多典籍著述和先哲大师所一直强调的。古代《礼记》中就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之说,强调教师既要教给学生有关具体事物的知识,又要让学生知晓立身处世的品德。唐代韩愈在其所著的《师说》中,以“传道、授业、解惑”概括了教师应有的教书育人的职责。当代教育家徐特立把“经师”和“人师”统一看做搞好教书育人的根本,为师的有两种他都不赞成,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的,“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他主张,“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从以上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果只注意传授知识,不注意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因此,自古以来,教书育人一直就是衡量和判断教师工作优劣的根本标准,也自然成为指导教师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原则。教书育人原则的具体要求:从搞好教书育人应把握好的基本问题上看,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一般说来,书作为人类文化、价值观念、生活经验、科学知识的载体,除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审美知识、生活知识外,还具有丰富的思想性、道德性、伦理性。正因为如此,教书成为学校教育中教师培养人才的主要工作特点,并被人习惯表述为教师教书。教师虽为教书之人,但其目的不是教书,这就如同说农民种地而种地不是目的一样。农民种地,意在收获粮食,教师教书,意在培养人才。从这种分析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这样一个道理,教师虽被称为教书之人,但实质并不仅仅在于教书,而主要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因为书中有科学、有经验、有知识、有道德,蕴涵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现实观念、历史传统等等。授之于学生,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获得一些为人的道理和行为,形成做人的志向。教书虽有如此之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书都能够这样。因为,书之所教,只重记诵识读,只重推演形式,只重搬弄文辞,不引导领略书中为人做事之道,不引导领略行立天地做人之能力、之品行,就难以培养出有益于社会之人、以能力善行贡献社会之人和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考察,在某种条件下,教书会出现不育人的问题,教书不等于育人。在这里,教书育人或不育人,关键在于教师对教书工作目的的认识,这如同农民对为农的目的认识一样,如果他种地不追求丰收,认为种地就是目的,那他就不怎样关心收获,空于田地管理,最后也可能空于收获,教书育人也形同此理。因此,作为教师,在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上,要始终明确,教书和育人,育人是目的,是根本,教书是工作形式,是达到育人的经常化手段。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但又不能等同。2.正确理解育人的含义,树立全面的育人意识既然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是目的,那么,育的是怎样的人?这是为师从教者应当明确的。通常有些人常常以为,教书育人,是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种说法虽然(可能有一定的针对性,如针对忽视思想品德培养而言)不能说是错的,但它却不是完全的。因为在教书中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虽然重要,可这不是唯一的,教书这种活动所培养的人,是一个能在多方适应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完整的人,即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那种把育人单纯理解为对人思想品德的培养的观点是应当注意修正的。因此,我们说,教书所育之人,应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是仅指只有某一
本文标题:2012.3.1陕西省出版教师资格职业道德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52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