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一讲.孔子的主体研究方法第二讲.黄帝内经的系统研究方法讨论、交流与课堂发言第三讲.马克思的矛盾研究方法结课课堂小品文第一讲孔子的主体研究方法主讲教师:江华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讲.孔子的主体研究方法一.孔子对社会的认识二.孔子的主体本位的研究宗旨三.孔子的研究方法四.孔子的研究方法的影响与评价一.孔子对社会的认识1.动乱的社会是不正常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生活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动乱年代。政治上诸侯争霸,周天子大权旁落,“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长年征战,人民流离失所。孔子厌倦了长期的混乱,认为这种混乱的社会是不正常的,是应该改变的。一.孔子对社会的认识2.有序的社会是正常的孔子认为社会生活应当是有序的,君臣父子,各司其职。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16.2”。西周就是有序的社会,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14。一.孔子对社会的认识3.有序正常社会的出现需要引导孔子生活在动乱的年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都出现了空前的混乱,需要重新建立价值体系,实现文治教化,反对武力征伐,在“王道与霸道”的王霸之争中,孔子主张文治教化。二.孔子的主体本位的研究宗旨1.引导社会价值的宗旨是仁仁是人与人的友善关系,“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于人,己欲达而达于人”6.30。仁是社会理想,为了仁,死而无憾,“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二.孔子的主体本位的研究宗旨2.仁的执行和表现是恭宽信敏惠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7.6。孔子认为,仁具体落实为五种品质,对上对下对朋友,还要思维敏捷,用恩惠来用人。仁者的品质是温良恭俭让。二.孔子的主体本位的研究宗旨3.落实社会价值的行为准则是礼儒学中礼是仅次于仁的概念,礼是具体的行为规范,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2.1。仁是一种情感,礼是行为规范,两者的关系是:仁统治驾驭礼,礼是仁的落实、实践和表现。二.孔子的主体本位的研究宗旨4.推行社会价值的主体阶层是知识分子孔子认为士肩负着推行社会价值的使命,“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3.20,是改造建设社会的核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二.孔子的主体本位的研究宗旨5.现实的社会是关注的焦点(人与神关系)孔子关注现实社会,不关心来世理想;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11.22。关注社会中生存的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关心人与神的对立,而是“敬鬼神而远之”6.22;子不语,怪力乱神7.22。实现了从神本位到人本位的文化体系的转变。二.孔子的主体本位的研究宗旨6.现实的家庭秩序是社会的基础孔子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儒生在家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1·2家庭教育和家庭秩序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二.孔子的主体本位的研究宗旨7.君主之德是社会稳定的表率子曰:“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民众星共之。”君主必须以德治理天下,就会像北斗星一样定位天下2.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7二.孔子的主体本位的研究宗旨8.仁与礼的归宿是和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在社会主体三大构成中,君臣民应当按照“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君与民是间接关系,以宽厚节俭为主。“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1.5。在君臣民三者中,建立了多重的和谐关系。三.孔子的研究方法之一1.述而不作的传承法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中,孔子的态度和方法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7.1.叙述为主,而不进行创作,相信前人文献而且爱好前人文化。孔子是西周文化的保存和整理者,删定《诗经》和《春秋》,是周礼的传承者。三.孔子的研究方法之一2.述而不作的传承法评价孔子生前没有任何著作,唯一的著作《论语》是弟子记录的言行录。不妄做的态度和方法,使孔子成为夏商周文化的传承者和集大成者,说明了温故知新的道理。三.孔子的研究方法之二3.主体内修的反省法社会的主体是人,人的本质是人性,人性不是兽性或者野性,而是教化培养出来的,是自己修养出来的,主要的方法是反省内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因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9.18”.三.孔子的研究方法之二4.主体内修的反省法评价中华民族是有修养和教养的,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的德性是修养出来的,是文治教化的结果,这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根本和底气。三.孔子的研究方法之三5.将心比心的类推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孔子按照将心比心的类推法理解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符合人人平等,推己及人的原则。孔子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17.3,但是,在做人和人权上是平等的,只要学习和修养,都能成为君子。三.孔子的研究方法之三6.将心比心的类推法评价孔子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谐秩序,从我做起,修养身心是开端;推己及人是关键,是推广仁学的核心步骤,为建立人人平等,人人修身,建立和谐秩序奠定了理论基础。三.孔子的研究方法之四7.和谐礼让的整观法孔子改变动荡,重建和谐秩序的思维方式是从社会整体出发,一切阶层、职业和个人都要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君臣民三大主体之间要和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是三大年龄关系的和谐。总之,“礼之用,和为贵”;“过犹不及”11.16。三.孔子的研究方法之四8.和谐礼让的整体法评价孔子研究社会,重建社会,采用的方法是立足于社会整体,反对走极端,反对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执两用中,不偏不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极高明而道中庸,实现了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四.孔子的研究方法的影响与评价1.孔子的研究方法影响了时代孔子的研究方法非常有效,使孔子成为当地有名的学者,开办了学校,杏坛讲学;贤人七十二,从众三千,采取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开创了儒家学派,儒学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显学”,出现了“天下不归儒,则归墨”的状况,与墨家展开了“义利之争”。四.孔子的研究方法的影响与评价2.孔子的研究方法被国家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学在秦朝被“焚书坑儒”,在汉朝被“独尊儒术”,成为了国家正统学术,借助于国家的力量,获得了广泛传播。儒学经典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忠君孝亲成为选官的条件;学术研究以儒学经典为对象,形成经学。四.孔子的研究方法的影响与评价3.孔子的研究方法成为主导方法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注经释说的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儒道互补的文化模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是主导学派,经过千百年传播深化为民族意识结构和潜意识心理,成为民族文化的标志。四.孔子的研究方法的影响与评价4.孔子的方法传播国外异族,促成东亚文化孔子开创的儒学从中国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获得了正统学术地位,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以东海为核心,以农耕为生产力基础,以小农意识为文化根基,以道德为主导学科,成为世界文化体系中唯一的非宗教文化体系。四.孔子的研究方法的影响与评价5.孔子的传承方法的评价孔子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传承为基础,延续了文明古国的文脉传统,使中国成为万年一系、五千年的文明。说明传承不是守旧倒退,而是开新的前提。四.孔子的研究方法的影响与评价5.孔子的主体内省方法的评价孔子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人的自我改造,提倡君子风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鬼神的异化统治,从而使中华民族免遭鬼神的统治。使中华民族成为从神本位到人本位文化转变的开端,避免了类似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四.孔子的研究方法的影响与评价6.孔子的整观方法的评价孔子开创的整观法从大局着眼,“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小不忍则乱大谋”,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符合个人融入社会的理性智慧,成为了中央集权体制的文化支撑。四.孔子的研究方法的影响与评价7.孔子研究方法的整体评价孔子是学者,是圣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创建者。“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孔子是“千秋仁义之师,万世人伦之表”。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都来源于孔子,孔子是杰出的知识分子、教师和文化人。第一讲思考题1.孔子怎样看待乱与治?2.孔子学说中仁与礼节的关系是怎样的?3.你怎样评价“学而优则仕”?4.孔子传承法对文化延续的作用有哪些?5.孔子反省法对做人的意义是什么?6.孔子、儒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本文标题:1孔子的主体研究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6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