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2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六章社会保障体制比较
第六章社会保障体制比较复习延伸:解释以下概念:制度、体制、机制、模式、路径的含义,它们在学术上用法有什么不同?第一节“福利体制”比较路径一、福利体制(welfareregime)内涵1、福利体制的内涵[1](1)从“社会政策体制”的定义来看:“福利体制”不仅是指国家制定和执行的各种政策的总和,而是指总体上的社会政治解决方案。(2)从政府、市场、家庭三个福利支柱来看:“福利体制”不仅局限于政府的公共福利,更不是限于单一、特定的福利政策与方案,而是包括政府、市场与家庭的总体福利生产。(3)从对福利国家的分析来看:“福利体制”的概念不仅是从公共支出的规模、范围或福利资格权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进行比较,而且进一步从决策过程、阶层形成的潜在模式与政治结构来剖析福利国家。福利制度与一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制度有紧密复杂的互动关系。2、福利体制分析框架A、“福利国家”是一种支持公民权的概念。[2](而不是对英国、瑞典这些国家的一个称谓)B、使用非商品化和分层化两个概念作为度量福利水平和效果的指标。复习延伸:(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的含义是相同的吗?3、艾斯平-安德森对福利体制的研究方法——用非商品化、分层化研究社会福利政策(1)艾斯平-安德森认为非商品化(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商品化是最重要的制度标志,社会福利能够减少劳动力商品化的程度)是来衡量资本主义福利政策水平的重要指标。(2)艾斯平-安德森认为社会权利与非商品化程度是呈正相关的,即社会权利越宽泛,非商品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因为社会权利以公民身份为基础的,靠的是非市场的方法来改善生活,显然社会权利会削弱公民作为“商品”的处境。)(3)艾斯平-安德森认为一个福利国家(就是指与公民权有关的社会福利政策及方案)影响社会阶级、等级的形成,福利体制可用从福利国家对社会公民权利安排的结构差异来进行研究,进而得到福利体制对分层化的影响。二、非商品化——福利水平的度量1、艾斯平-安德森的“非商品化”概念(包括其衡量标准的测定)渊源(1)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化是对资本积累过程中的阶级演变进行分析的核心所在的观点(他特别指出劳动力的商品化是人异化的象征)(2)波拉尼和马歇尔关于社会权利的观点(他们特别指出社会权利的扩展是社会政策的基础,而且有助于解决商品化和阶级区隔问题)2、艾斯平-安德森的“非商品化”概念“非商品化”指个人福利相对地既独立于其收入之外,又不受其购买力影响的保障程度[3]。3、“非商品化”的量纲分类(1)第一组量纲:人们进入权利的规则,即资格标准和资格限制。其实就是人们获得福利权利(如社会保障待遇)的壁垒有多高,如果这个权利获得相对容易,不需要与这个人的以往的工作、业绩、缴费挂钩,那么就表明这个社会政策的非商品化程度就比较高,反之,如果限定较多,则非商品化程度比较低。(2)第二组量纲:收入替代(income-replacement)。即如果待遇降低了,人们就会转向其他替代方式来获得收入(例如重新找工作)(3)第三组量纲:资格授权的范围。即福利国家的社会权利扩展的范围有多大,如有的国家不论原委都给全体居民提供社会工资。4、根据“非商品化”量纲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分类(1)第一种体制类型是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福利体制。以家计调查或收入调查确立贫困者获得保障的资格条件。公民权利并未得到扩展。如英、美、澳。(2)第二种体制类型是欧洲大陆国家的福利体制。以工作业绩、缴费记录等为资格条件。体现了保险精算的原则。公民权利相对得到了发展。如法、德、意。(3)第三种体制类型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福利体制。只需要长期居住的国民就有资格条件。等额给付,公民权得到扩展,如芬兰、瑞典。三、分层化——福利效果的度量1、分层化的概念分层化是指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福利的分层化是指社会福利在不同阶层存在不同的待遇和要求[4]。复习延伸:分层化和群组化是否是同一个意思?2、分层化的量纲分类(1)保守主义分层化特征的量纲A、合作主义(阶层隔阂的程度或合作主义,以在实际运行中的职别养老金计划的数量来衡量)B、国家主义(国家主义的程度,以政府雇员的养老金支出在GDP中的百分比来度量)(2)自由主义分层化特征的量纲A、家计调查式的福利给付的相对比例(家计调查式的贫困救助占全部社会公共支出的百分比)市场影响力B、私人部门在养老金计划中比重(私人部门养老金在全部养老金中比重)C、私人部门在医疗保健计划中的比重(私人部门医疗保健支出占全部医疗保健支出中的比重)(3)社会民主主义分层化特征的量纲A、平均普救主义(福利计划的普救主义程度,以16-64岁有资格享受医疗、失业、养老金福利的人口平均比例来度量)B、给付平等程度(给付结构的平等程度,以该计划中养老、失业和医疗在基本给付水平与可能达到的最高合法给付额之比的均值来度量)3、根据分层化量纲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分类(1)北欧的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2)北美的自由主义福利体制(3)欧洲大陆的保守主义福利体制综上所述:第二节西方国家的三种福利体制一、自由主义福利体制——非商品化最低,力图建立社会分层化(个人主义)1、代表国家: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组群,例如美、加、澳2、自由主义福利体制的特征较高的就业率、较低的税赋、较小的社会支出规模,以及较高的工资差异与所得不平等。3、特征的主要表现(1)从政治权力关系来看,这些国家缺乏稳定的跨阶级联盟,工人阶级的劳工运动是对抗自由主义福利国家的商品化和分层化的坚固屏障。从观念上看,人们普遍相信社会福利不应降低工作伦理,强调市场中个人权利,并认为国家介入越少越好。(2)从福利国家制度形态与劳动力市场行为一般特征之间的关联来看,这些国家不鼓励人们退出劳动力市场和女性就业。从后工业化社会的就业变动和社会分层角度看,自由主义福利国家(如美国)职业分化呈两极化。(3)从政府、家庭、市场三个向度的关系来分析:自由主义福利国家以市场扮演核心、家庭和政府是边际的;社会凝聚(社会团结)形成的主要方式是个人式的,其非商品化程度很小。二、保守主义福利体制——劳动力中度非商品化,力图维持既有阶级分化(家庭主义、国家主义)1、代表国家:欧洲大陆国家,例如德、奥、意、法2、保守主义福利体制的特征较高的失业率、较低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中度的赋税、中度的社会支出规模、社会安全体系以提供高所得替代率的所得转移为主,具有中度的所得不均与工资差异。3、特征的主要表现(1)社会福利已成为公民权的一部分。但政党、合作主义、宗教和传统信念仍占据重要统治地位。(2)在社会政策安排中,都强调社会整合和国家的介入来维持既有的阶级结构以保持对国家的忠诚。(3)在对社会福利的态度上,国家一方面希望取代市场成为福利的供应者,另一方面又极大化家庭主义所扮演的福利服务功能(赋予家庭承担福利的责任,让家庭取代福利国家来提供各种服务,国家仅提供辅助性的福利和服务)。(4)从国家的就业结构来看,保守主义福利国家大力扶持劳动力退出市场,减少劳动力供给,用税收限制女性参与就业。从后工业就业来说,国家的就业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较稳定,如德国)(5)从政府、家庭、市场三个向度的关系来分析:保守主义福利国家以家庭扮演核心,国家(政府)扮演辅助性角色,而市场是边际性的。社会团结形成的主要方式是家庭主义和国家主义。三、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老动力高度非商品化,力图缓解社会分层化(普遍主义)1、代表国家: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例如瑞典、挪威、丹麦2、社会民主主主义福利体制的特征较高的就业率、较高的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的税率、较高的工会组织率、较大的社会支出规模,社会安全体系以相当慷慨的社会服务为主,具有较低的所得不均和工资差异,社会民主党在政治上具有支配地位。3、特征的主要表现(1)从社会保障体制形成的政治动因来看,由于左翼政党和工农联盟的压力,其社会福利政策具有明显的再分配性质。在非商品化之外,还强调非家庭化(政府提供大量的社会服务和就业满足家庭和社会成员,主要是女性,即充分就业取向)。(2)从福利国家形态对就业制度的影响来看,社会福利使劳动力就业参与率高,就业结构是以社会福利主导的。(3)从政府、家庭、市场三个向度的关系来分析: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以国家核心,家庭与市场是边际性的。社会团结形成的主要方式是福利国家提供的普遍式的福利与服务。第三节东亚福利体制本节笔记未按照书中顺序编排,综合本节内容整理如下:关于东亚福利体制争论的主要观点:1、东亚福利体制最明显特征是生产性福利资本主义,经济成长优于福利分配的决策取向霍利得(Holliday)根据艾斯平-安德森非商品化、分层化和国家、市场、家庭三个量纲以及社会与经济政策间的关系提出东亚是“生产性福利资本主义”。(1)生产性福利资本主义的内涵是指东亚的福利体制是生产性的,其作为发展型国家(生产性国家,成长型国家)[5],一切社会政策(包括福利政策)都从属于经济增长的目标。国家决策者借助社会政策作为手段追求经济成长。(2)生产性福利资本主义的现实实践形式是发展优先-普遍主义的模式,即国家作为家庭和市场的工具而提供若干普遍性的福利方案,其侧重于增强生产性单位的社会福利,加强家庭和市场的责任,且是一种(仅限于生产活动的)有限社会权。2、政府主导的国家规范者模式强调政府是福利中的规范者(鼓励者),而非提供者(1)根据国家在社会政策介入的角色有提供者和分配者两种,前者指国家提供社会服务会利益(如英国、瑞典),后者指国家着重社会福利的安排、规划,其服务的提供则由自愿或私人组织负责,即国家规范者模式。(2)基于国家发展的理由,东亚国家偏向国家规范者模式。该模式强调极小化非商品化社会权利的扩展(因此东亚国家公民权观念较弱),以连接生产性活动、强化社会生产性要素的地位为主。人们期望非政府部门、社区、企业、家庭在提供福利上发挥较大作用。3、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福利支出在GDP及政府支出总额中的比重较小,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私人福利市场并不发达。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社会支出规模都比较小(因为优先考虑经济,而不是福利),因此造成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另外,政府对私人社会福利的管制也较为严厉,其私人社会福利发展也处于起步、甚至空白阶段,并不发达。4、由于分阶层设立社会保障制度,东亚国家的分层化程度较高。社会保险模式也反映并促进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分化。东亚国家福利再分配效果较小。(1)在有限的、较低的福利支出中,其福利分配集中于某些特定人群:精英阶层(通过必要的福利来保障国家和地区精英及重要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忠诚)、教育和人力投资方面(东亚国家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政府在教育方面的福利供给力度强)。即在福利资源的分配上采取非普遍性、阶层性的分配方式。(2)东亚国家的福利系统往往是分散而零碎的小风险分担(poolingofrisk),而非整合的体制(科恩,1998),片断、零散方案的福利发展(怀特,2000)造成分层化程度增高。[6](3)在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采取的社会保险模式对一些核心的社会群体有利,反映并促进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分化。5、从国家、市场、家庭三个向度的关系上看,家庭在东亚国家与地区中扮演重要角色(“家庭式的福利国家”)(1)东亚国家与地区中“家庭化”倾向严重。这与该地区的儒家传统文化、具有生产性和规范者角色的政府、低福利的投入,不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等均有关。(2)在香港地区实施的补缺型福利模式也突出家庭的作用,社区、第三部门发挥作用更大,政府只采取残补式的方式对弱势群体提供福利服务。关于东亚福利体制发展方向:1、当前现实做法:提高福利支出和水平2、东亚各国应该因地制宜的制定各自的社会福利体制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3、东亚福利体制具有外来性和外发性,是资本主义与东方文化的结合,全球化必然将引起东亚各国福利体制的深刻变革。复习延伸:利用艾斯平-安德森“福利体制”的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大陆当前情况。本章小结“福利体制”的概念和分类方法最早是由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目前,这种划分方式已成为比较社会政策中最为重要且被引用做多的分析框架。根据“福利体制”的分析框架,以体现
本文标题:2012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第六章社会保障体制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8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