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2012学年高一年级第三学段测评历史
太原市2011~2012学年高一年级第三学段测评历史试卷说明:本试卷闭卷笔答,做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列表格内。1.2012年迎来壬辰龙年,中国龙形象海内风行。龙,是中华民族的注册商标,是炎黄子孙的A.崇尚暴力B.宣扬神秘C.迷信皇权D.依赖农耕2.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激烈变化。对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认识最准确的是A.B.C.D.变革生产关系,确立新的土地制度3.“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备随便宜。”公元829A.翻车B.筒车C.水排D.桔槔4.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种经营模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5.新罗留唐学生、大诗人崔致远《江南女》:“却笑邻舍女,终朝弄机杼。机杼纵劳身,罗衣A.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B.C.小农经济下终日劳作D.私营手工业剥削沉重6.《东京梦华录》记载:“其御街东朱雀门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亦妓馆。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材料所A.东汉洛阳B.东晋南京C.唐代长安D.北宋开封7.元明时期江苏松江迅速崛起,一跃而成江南名镇,与它的发展直接相关的是下列哪句诗所A.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B.C.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D.铸犁烟接铸锅烟,村畔红光夜烛天8.《马可·波罗游记》是1298年威尼斯著名商人和冒险家马可·波罗撰写的其东游的沿途见闻。该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著作。书中下列关于中A.大运河上商船川流不息B.C.泉州能造容250人的大船D.大汗的子民用纸币购买商品9.明洪武三十年丁丑科会试,录取52人尽为南方士子,被称为“南榜”,引发南北士人对抗,导致科考案中的“南北榜事件”,最后以朱元璋倾斜北方而告平息。但随后,南方士子在科考中重新领先,北人很难在会试中登第,以至明朝不得不转行南北分卷。导致这种情形的最主A.南人善文词,北人憨厚B.C.明经济文化重心在南方D.北方闭塞,教育僵化落后10.清代云南铜矿盛时有大铜厂四十八处……“合计通省厂丁,无虑数百十万”,矿工大多是“招募砂丁”,或称做“月活”,“无论有矿无矿,月得雇价”,视铜厂兴衰变化,“来如潮涌,A.云南铜矿官营占主导B.C.佣工体制资本主义化D.农业衰败使流民增加11.“两个傲慢者互相顶撞,双方都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中国拒绝对世界开放,而英国人则不管别人愿意与否,想让世界对所有的国家交流开放。”中英双方在18世纪的这种冲突实A.传统外交与近代外交的差异B.C.自然经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D.维护主权与扩张殖民的对抗12.关于高产作物玉米传入中国的路线,史学界议论纷纭,其中一派认为可能是经由西班牙传A.是玉米的原产地B.曾控制传统商路C.是丝路西段终点D.最早对美洲殖民13.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1500年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我们可以拿哥伦布和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进行比较,前者抵达了美洲,后者登上了月球,他们都A.证明了地圆学说B.扩大了本国疆域C.进行了殖民掠夺D.打破了长期隔绝14.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98年评出的千禧世界航海家名人里,郑和是东方唯一一位入选的人物,而他入选的主要原因是从未公开表达过对殖民主义的期望。西方大航海时代的目的A.西方多山靠海农业不适B.C.商品经济黄金热的驱动D.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15.三百多年间,一桩被控为“贩卖人类血肉的罪恶勾当”,使几千万具骸骨在大西洋底铺就A.印第安人的血泪B.“猪仔”华工的心酸C.非洲黑人的苦难D.海外贸易者的噩梦16.世界近代史上,亚洲从日用消费品和奢侈品的制造输出区转变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促A.殖民者的坚船利炮B.工业化时代的来临C.世界连为一个整体D.亚洲自然经济瓦解17.从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派出的岩仓使团先后访问了美、英、德等12个国家,重点考察的是英、德两国。“目睹彼邦数百年来收获蓄积之文明成果,粲然夺目,始惊,次醉,终狂。”在这次行程中让他们“惊”①铁路密布连接城乡②汽车运输往来穿梭③机器制造烟囱林立④石油工业异军突起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8.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A.工厂时代开始来临B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企业管理走向专业化19.洋务运动的“起步”,在主观目的上是要巩固清政府统治,但客观结果却促进了民族资本A.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B.C.筹建海军以巩固国防D.派遣留学以求知世界20.19世纪末,清政府对私人资本网开一面,“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政策思路推动中国新式A.洋务破产,物资供应严重匮乏B.C.效法东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D.迫于革命,与资产阶级妥协21.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布而施①受西方近代文化的影响②与工业文明发展相联系③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需要④是戊戌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2.《太谷县志》载:“自国体改革,礼节更新,娶妇之家间有用现定结婚仪式者。”奏乐,入席,证婚人宣读证书,各方用印,新郎新娘交换饰物,互行鞠躬礼,来宾演说、唱文明歌。A.洋务运动开始B.康梁维新变法C.中华民国建立D.国民政府建立23.“我到上海后,所惊异的事物之一是新闻记事的章回小说化。无论怎样惨事,都要说的有趣——A.商业化B.平民化C.低俗化D.娱乐化24.政府建立电报档案,皇帝下旨将电报视做公文对待,同僚间的电文往来,被称为“电牍”,给皇帝的电报奏折称为“电奏”A.19世纪60年代B.19世纪末期C.北洋政府时期D.20世纪30年代25.关外的煤炭、矿石、牲畜、毛皮和粮食等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入关内,而关内的棉布、砖茶、煤油、纸张等工业品也远销于西北各省区,一个全新的工业化城市张家口被火车装载而来。A.荣宗敬B.张謇C.刘鸿生D.詹天佑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合计5026.(16材料一孟子理想中“制民之产”应该是这样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二“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再加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种再简单不过的生产结构虽然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数百万上千万的小农户,每家提供一石粮、一匹布、一贯钱……,国家就有数百万上千万石、匹、贯……之入,而他们所需要的,就是国家轻徭薄赋和老天爷风调雨顺。这就是自古以来的“小农经济”和“大国效益”的优势,中国历史的很多秘密都隐藏在其中了。——程念祺《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材料三乾隆四十年(1775),两江总督高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松江、太仓、通州地方……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盛产棉花的江苏南汇、川沙两县的农民所种粮食仅够吃两个月,无锡县“乡民食于田者,惟冬三月”,其余各月均是“抱布贸米以食”。浙江嘉兴府,种桑养蚕的农民“田收仅足民间八月之食,其余月实易米而供,公私仰给,唯蚕丝是赖”。舆论“深怪习俗惟利是——黄启臣《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1)由材料一中孟子的政治理想看,当时的农耕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点?(4(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风吹雨打”可能破坏小农经济?其极易复活和再生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6分)(3)材料三反映明清时期江南农业种植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由此带来了哪些影响?(6分)27.(18材料一1866年(清政府)谕令督抚们讨论赫德(引者注:英国人,受英国公使等推荐,任海关总税务司,主持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的《局外旁观论》……(内有)“民化而国兴。外国所有之方便,民均可学而得。中国原有之好处,可留而遵。外国之方便者不一而足,如水陆舟车、工织器具、寄信电机、银钱式样、军火兵法等,均极精妙,国、民两沾其益。愿学者皆能学,故曰民化。中外来往日多而敦好,外无多事之扰,内有学得之益,故曰国兴。”——材料二郑观应把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方式与手段分为“兵战”、“商战”与“传教”……兵战为“有形之战”,“商战”为“无形之战”,可以使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不知不觉中亡国灭族。……“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据此他提出了“习兵战不如习商战”,认为“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邸彦莉《略论郑观应的商材料三拒绝并破坏两国贸易,是特殊历史年代弱国对强国的一种自戕式攻击。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一系列发生在中国的抵制日货的运动正是这样的攻击。针对这种攻击,美国的研究人员曾给出如下评价: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非战手段”。1915年,为反对“二十一条”,中国再度抵制日货。美国参议员沙斯伯雷(Saulsbury)专门出访了中日两国,他表示说,十分惊讶地看到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有着非常完善的组织。《洛杉矶时报》等则注意到,——雪珥《抵制日货的近代史》(1)材料一中赫德“民化而国兴”论的核心是什么?你怎样看待其观点?(6分)(2)据材料二概括郑观应“商战”的目的。举出19世纪中后期与外国有“商战”意味的两种中国企业类型。(4分)(3)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一度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可喜局面,材料三提供了促成其发展的哪些重要信息?(4分)(4)结合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工业“商战”的最终结局,并分析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4分)28.(16分)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要求的学习方法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主题一英国的“空前性”材料一英国的“世界工厂”是空前绝后的,表现为技术、工业组织形式、分工体系的先进性,以及武力征服的殖民性,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的全球性和以强大海军为后盾的垄断性。——(英国在工业方面的变革)正如意大利著名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所总结的那样,“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唐晋《大国崛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6分)主题二德国的“赶超秀”材料二在19世纪后半期,德国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引人注目和最令人惊异的转变,“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内,德国经历了英国用一百年才完成的事情——将一个农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的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工业技术国家。”传统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等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德国不仅后来居上,而且在许——《19世纪末20(2)19世纪后半期,德国能出现“最令人惊异的转变”主要得益于什么经济机缘?当时的工业化在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形式方面有何重大突破?(6分)主题三上海的“洋、奇、妙”材料三开埠以后三四十年中,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熊月之《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3)舆论普遍有“一百年的历史看上海”之说,透过上海的这些“洋、奇、妙”,你能品读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哪些变化?(4分)太原市2011~2012学年高一年级第三学段测评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1、D2、D3、A4、D5、C6、D7、A8、D9、C10、C11、C12、D13、D14、C15、C16、B17、C18、D19、B20、B21、A22、C23、C24、B25、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26.(16(1)种植业
本文标题:2012学年高一年级第三学段测评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8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