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经纬考案1.1古代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或变法
用心爱心专心-1-考点1古代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或变法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恩格斯材料二:雅典有公众法庭制度,这些法庭由全体公民或由全体公民中选出的人们组成,有权审判一切案件,至少大多数案件……雅典的法庭审判官人数六千,由公民抓签选出,当时雅典人民共有十族,每族选六百人。……所有的这些审判官任期只有一年,一年后将重新选出,而且,每个公民一生中只能担任两次审判官的职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恩格斯认为梭伦的改革有什么进步意义?(2)梭伦是如何使平民获得权力的?(3)根据材料二能看出雅典民主的哪些利弊?答案:(1)用财产的多少代替了出身决定权,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2)①颁布“解负令”,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保护了平民的权益。②按财产多寡分配权利,改变了以出身决定权利大小的规定。③创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3)弊:抓签决定人选难以保证官员和公职人员的基本素质。利:公民参政的机会公开、公平,有利于提高公民参政的积极性。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韩非子》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请回答:(1)韩非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用心爱心专心-2-响?答案:(1)赞扬。(2)特点:与什伍相结合。直接目的: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控制。(3)原因:因为它们是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它们的存在不利于新法推行。实质:思想文化专制政策。(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阶级矛盾,是导致秦灭亡的重要原因。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答案:(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答出3点即可)(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或答迁都洛阳,阻力重重)。(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用心爱心专心-3-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今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影响: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本文标题: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经纬考案1.1古代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或变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0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