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0410人的寿命与健康
健康教育讲稿人的寿命与健康一、人的正常寿命1、什么叫寿命简而言之,寿命是指生物在自然界存在的时间,也就是说,寿命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存在于自然界全过程的时间概念。生物遵循出生、生长、发育直至衰老、死亡这一生命周期的必然规律,人类也不例外。实际上,人的寿命即是指人活了多少年。2、人的正常寿命该是多少人均寿命33岁,民国时期只不过35岁,而目前我国的人均寿命已达75岁。那么,人的寿命究竟该有多长呢?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正常寿命不应该少于100岁。5~7倍。例如,狗的生长期为2年,寿命约为10~14年;马的生长期为5年,其寿命为30~40年。人也是哺乳动物,生长期为20~25年,自然寿命则应为100~175岁。另外研究还发现,细胞分裂的次数、周期,与寿命是相关的,可用细胞分裂次数乘以分裂周期,求得每种动物的寿命。如小白鼠的细胞约分裂12次,分裂周期为0.25年,其寿命为3年。而组成人体的细胞大约分裂50次,每次分裂周期为2.4年,故人的寿命约为120岁。远未达到此标准。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人类活不到自然寿命呢?一般认为是:1.人从直立行走后,以胸式呼吸为主,不仅限制了肺活量,还影响到消化系统功能。2.缩小了全身运动幅度,脊椎负荷加重,头高位运动易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双手作用不均匀,导致大脑缺乏逆相调节,心脏负荷加3.运动不足,减少了心血管的锻炼。4.消化功能的萎缩,咀嚼力下降,胃肠道细胞构成改变。5.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消极情绪的产生与发展,减少了自然寿命。即中医所言“七情”损伤机体,“识神”侵害“元神”,而致减寿。3、现代人的平均寿命会是不断进步的,人口平均寿命也是不断增长的。大量的统计资料证明,现代人的人口平均寿命已大大超过古代人。有关资料显示,大约在两千年以前,人类的人口平均寿命约为20岁;18世纪增长到30岁左右;19世纪末期,也还仅仅平均为40岁上下;1980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已达61岁,发达国家为72岁,发展中国家为57岁:1985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提高到62岁,发达国家为73岁,发展中国家为58岁。冰岛及日本为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高的国家,均为77岁。科学家预言,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将攻破癌症难关,那时候,人类的人口平均寿命将再次飞跃,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将超过80岁。全球最长寿的前10名国家依次为: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西班牙、新加坡、希腊、以色列、意大利和瑞典,这些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都超过了78岁。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69.98岁。全球人均寿命最短的国家是非洲地区的塞拉利昂,1997年的平均寿命仅为36.62岁,比全球最长寿的日本人整整少40岁。目前,60%的60岁以上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25年后此数字将超过75%。因此,可能出现以下现象,即发达国家人民在衰老之前变富,而在发展中国家在变富前衰老。对发展中国家的预测认为,到2020年75%的死因与年龄有关。织和卫生部规定,我国60岁以上为老年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同是花甲之人,差距相差悬殊:有的身体健康,有的疾病缠身;有的暮气沉沉;有的老当益壮,有的未老先衰;有的壮心不已,有的万念俱灰。显然简单的从年龄或表面现象来划分老年人是很不科学的。究竟老年人的概念是什么?的确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下面介绍当前一些专家的四种观点:(一)根据年代年龄确定西方国家把45—64岁称为初老期,65—89岁称为老年期,90岁以上称为老寿期。发展中国家规定男子55岁,女子50岁为老年期限。45—59岁为初老期,60—79岁为老年期限,80岁以上为长寿期。19岁为生长发育期,20—39岁为成熟期,40—59岁为衰老前期。60岁以上为衰老期。所以,生理年龄60岁以上的人被认为是老年人。但生理年龄和年代年龄的含义是不同的,往往也是不同步的。生理年龄的测定主要采用血压、呼吸量、视觉、听觉、血液、握力、皮肤弹性等多项生理指标来决定。所谓心理年龄是根据个体心理学活动的程度来确定的个体年龄。心理年龄是以意识和个性为其主要测量内容。心理年龄分为3个时期:出生至19岁为未成熟期,20—59岁为成熟期,60岁以上为衰老期。心理年龄60岁以上的人被认为是老年人。心理年龄和年代年龄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也是不同步的。如年代年龄60岁的人,他的心理年龄可能只有四、五十岁。综上所述,个体年龄属于哪一阶段,要科学地综合分析判断。三、人生的高危期:46~55岁46~55岁正值人生的黄金年龄段。处在这个时期的人大都年富力强,事业有成,各方面都比较成熟。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个阶段也是生命的高危期,许多疾病就是在这一时期暴发或显现。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人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0~35岁,为人生的最活跃期,身体的组织器官从开始发育至完善,其各方面功能总的趋势是积极上升的,所以称健康期。36~45岁,人的生理功能从峰顶开始下滑,部分器官开始衰退,比如动脉硬化开始形成,糖尿病症状开始显现等,所以有人称这一时期为疾病的形成期。46~55岁为生命的高危期,大多数疾病在此阶段暴发,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多在此期高发。一些英年早逝的悲剧,大多发生在46~55岁这个年龄段,故有专家称之为人生旅途中的“沼泽地”。56~65岁为安全过渡期。65岁以后如果没有明显器质性改变,反倒是相对安全期。46~55岁是人一生中特殊的年龄段。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是工作担子重,事业上不甘落后;二是家庭负担重,上有老下有少,子女升学就业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都很大。于是,很多人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健康处于长期透支的状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况。这个时期人际关系交往频繁,社会应酬多,烟薰酒熬,膏粱厚味,体内环境渐被“污染”,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硬化等许多“富贵病”也接踵而致。很多人自恃年富力强,忽视了自我保健,也未能及时做健康检查,所以有些疾病一经查出已到晚期,失去了治疗的机会。46~55岁这一生命的高危期,首先要提高健康意识,加强自我保健,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二是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悦;三是加强体育锻炼;四是定期做体格检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一些器质性疾病。四、老年期的心理特征的心理变化,首先应了解什么是人的心理。么,要研究老年期的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状况,就要分别从老年人的心理过程和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等角度来着手,研究老年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智力、情绪、情感、性格、需要、兴趣、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变化。外界的各种刺激,心理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感知觉是论述所有心理活动的出发点,老年期的心理变化也是从感知觉的渐变开始的。老年期感知觉变化的一般特征是:各感觉系统出现普遍的退行性变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敏锐度下降,感知时间延长。在第二节中,我们已经详细介绍过老年人的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的生理变化,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只举些例子来说明。1老年人的视力水平,在60岁以后急剧衰退,据统计,70岁健康老人的视力超过0.6的只有51.4%,其中近距离视力比远距离视力减退得更为明显,出现所谓的“老花眼”,老人们读书看报时常常要将书报拿得远远的,或者需佩带老花镜(凸透镜)来纠正。2听力上,老年人的高音听力比低音听力衰退得更显著,这就是为什么老人更喜欢听中音和低音音乐的原因所在;而且,老人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也在减弱,特别是在不良听觉条件下或有噪音背景的情况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现,与家人一起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旁边有人闲谈时,老人对电视情节的理解能力往往会下降。3我们常听到老人抱怨现在的食品食之无味,事实上,食品的味道并没有变差,而是老人对甜、酸、苦、辣、咸五种味觉要素的敏感程度减退了,因此,老人往往错误地认为过去那些美味的食品现在都变得乏味了。老人对食物的抱怨还有一个可理解的原因就是嗅觉功能的衰退,老人对食物散发出来的香气的感受性变差了。4与鼻部的触觉降低得较为明显,所以,他们对流眼泪或流鼻涕常常毫无知觉,需要别人加以提醒。在温度觉方面,老人对低温的感觉变得迟钝,因此有些老人在室温降低时也往往不觉得冷。中,以后又在一定的条件下以再认、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回忆起来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的研究认定了记忆和年龄之间存在这样的一种关系:假定18-35岁的人的记忆成绩为100,那么,35-60岁的人的记忆成绩就为80-85,60-85岁的人则为65。可见,人的记忆随着年龄增加而有所下降。11-2秒的记忆)随年老而减退,短时记忆(即保持1分钟以内的记忆)变化较小,老年人的记忆衰退主要是长时记忆(即所记内容在头脑中保持超过1分钟直至终生的记忆)。实证研究发现,老人对年轻时发生的事往往记忆犹新,对中年之事的回忆能力也较好,而仅对进入老年后发生的事遗忘较快,经常记忆事实混乱,情节支离破碎,甚至张冠李戴。2较好,而机械识记(即靠死记硬背的记忆)减退较快。例如,老人对于地名、人名、数字等属于机械识记的内容的记忆效果就不佳。3认出来的记忆)保持较好,而再现活动(即让所记对象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记忆)忆、机械记忆和再现记忆衰退得较快。以美国前总统里根为例,他在晚年时患有严重的老人痴呆症,记忆力急剧下降。当里根的养子去探望他时,里根常想不起养子的名字,只当他知道他是谁时,才紧紧地拥抱他。里根对他的护士说,他觉得前来探望他的前国务卿舒尔茨好像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但又记不起他叫什么名字。里根的这一系列表现说明,老年人记忆力的减退主要是信息提取过程和再现能力的减弱,而识记的信息事实上仍然可以很好地保持或储存在大脑中。根据以上生理规律,如果能够经常提醒老人回忆往事,是有助于减缓记忆力的衰退速度的。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方便。例如,有的时候眼镜明明架在鼻梁上却到处找眼镜,出门经常忘带钥匙,烧开水不记得关火,饭煮熟了却忘了关煤气,记忆不好在无形中甚至增加老人的危险。成,主要包括注意、观察、想象、思维、实际操作和适应等能力,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它保证了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智力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点,它是在人们具体的行为活动中显示出来的。研究发现,人出生时的大脑细胞有140亿个左右,随年龄增长,人的脑细胞不断死亡。进入老年期后,脑功能逐渐衰退,但由于生存着的其它脑细胞的代偿作用,大脑的活动功能仍能维持,保持正常的智力。减。有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可以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两种。晶态智力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它与知识、文化、经验积累和领悟能力有关。例如知识、理解力等,由于老年人阅历广,经验多,这种智力易保持(甚至会增长),只在80岁以后才有明显减退;液态智力主要与大脑、神经系统、感觉和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例如记忆、注意、思维敏捷性和反应速度等,这种智力减退得较早,也较快,一般在50岁以后就开始下降,60岁以后减退明显。以上两种智力的变化并不是平行的,也就不能笼统地说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较为显著,60岁就开始衰退,而语言性智力则保持得较好,80岁以后才有明显地下降。例如,在舞台上看到许多老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到年迈时仍然“宝刀未老、威力不减”,但动作表演能力就难免有些“力不从心”了。广博,经验累积,具有丰富的智慧。老年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精细程度,对复杂事物的高度洞察力,与中、青年人的智力水平相比并不逊色。许多事例证实,很多人在晚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在古稀之年创立了“新人口论”,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81岁时获得了他的第1033项发明专利,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90岁时还在绘画雕刻,孙思邈在百岁高龄完成了他的第二部医学巨著《千金翼方》等等,不胜枚举。显示,60岁以后出成果的人数比例从高至低依此为:哲学、医学、美术、文学、自然科学等。可见,凡与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即晶态智力)关系密切的领域较多出现大器晚成的学者和科学家。换句话说,老年人的智能有着很大的可塑性和提升的空间,活到老,学到老,是可以增进老人的智力水平的。通过持之不懈的学习、锻炼和积累,往往可以使老年人的智力水平发挥得更好、更充分。
本文标题:200410人的寿命与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04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