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0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史论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考研专业课复习是考研备考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真题是必不可少的备考资料。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0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史论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供大家下载使用,并且提供华中科技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更多真题敬请关注中公考研网!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史论200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2×5分=10分)1、“开元杂报”答案:中国古代报纸。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唐人孙樵在其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的外观是零散的数十幅书,内容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所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包括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惊天动地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等等。我国新闻史学家确认开元杂报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它不是印刷制品。孙樵所看到的,也只是流传于当时社会的它的零散抄件。有关开元杂报的记载,说明中国封建官报起始的时间,不会晚于唐朝。鉴于前此的古代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有关报纸的记载,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2、“红中社”答案: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自诞生之日起,发挥着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喉舌耳目作用,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3、“四不主义”答案:1926年9月1号,《大公报》复刊第一天,张季鸾总编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宣布“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被国人称之为“四不主义”。总之一句话,文人论政,不受约束,《大公报》言论独立,不依靠任何财阀,不依靠任何政党。而这,正是《大公报》决胜于千里的全部秘密。大公报“四不”方针所追求的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论公允、服务公众的报业精神,与西方新闻界以客观性、真实性、自由性、独立性为特征的新闻追求有意识共通之处,这正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是今天所谓“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精神。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美国新闻史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它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从而服务于全体人民。“四不”方针体现了大公报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与同时期的大多数报刊相比,大公报力求表现出一种客观公正的取向。例如,在抨击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政治时,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做出客观分析;在国难当头,抗战在即时,能够冷静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在抗战烽火正烈,全国军民共御外敌时,能够把日本政府与日本人民相区别,不一概而论、统统加以声讨。无论是针砭时政,抨击权贵,还是为民请命,代民立言,大公报都以鲜明的个性体现着它“拥护国民公共之利益”的职业理想与职业追求。4、NHK答案:日本放送协会是日本第一家根据《放送法》而成立的大众传播机构。1925年,日本第一个开始广播业务的社团法人东京放送局创立。社团法人名古屋电视台及社团法人大阪电视台的业务承袭1926年被设立了的社团法人日本放送协会的业务,而基于广播法的法人1950年设立。“NHK”的略称也被其它行业的日本发条株式会社使用着。另外,NHK作为综合电视和教育电视的略称,有使用“GTV”(GeneralTeleVision),“ETV”(EducationalTeleVision)。卫星广播第1广播BS1(biesuwan),第2广播BS2(biesutsu),高保真显像广播BShi(biesuhai)这几个简称。5、CNN答案:CNN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NewsNetwork)的英文缩写,由特纳广播公司(TBS)董事长特德·特纳于1980年6月创办,通过卫星向有线电视网和卫星电视用户提供全天候的新闻节目,总部设在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6、跨空间传播答案:新闻转载是一种特有的传播方式,可称为媒介跨空间传播。超越第一次媒介原有的覆盖空间,由其他媒介把新闻推向更大的传播趋于,并同时连续出现人际传播,使新闻的覆盖率极大扩展。7、受阅叛变律答案:思想上的统一是所有媒介的意识形态牲,任何媒介都是报道构成内容完美的统一体。在漫长的媒介生命中,它的思想会不断演变,如果它的思想违反了现实生活的真相,大众就会抛弃它,投身到别的媒介。受阅叛变律构成媒介的生态循环,支撑着媒体紧随生活的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变化。有的媒介把意识形态当作一架万能的机器,不想随着时代改变它,新闻也就无法成为思想的原料,更不能奠定生活意义的基点。代表人民利益的媒介,其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在本质上,媒介精神是统一的,体现媒介使命的新闻内容也要随着时代观念的变化而前进,把媒介同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永远成为人类的思想原料。8、新闻的建构答案:新闻的媒体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新闻建构的链条上处于核心的环节。每一家新闻媒体,就是一个塑造、建构新闻图景的团体性或群体性主体。事实世界是客观的,具体的新闻事实是客观的,但新闻事实由谁来说,由哪家新闻媒体的媒介报道,其表现过程与结果效应都会有所不同,甚至会出现对立、相反的情况.9、高级报纸答案:按照报道内容来分,报刊可以分为两大类: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高级报纸也称严肃报纸、独立报纸或上层报纸,着重刊登国内外重大新闻和严肃评论,其读者多属有权势、有声望、有知识、有教养的社会“精英阶层”。10、葛雷斯姆定律答案:认为坏报纸往往打败好报纸,因为坏报纸大量刊载媚俗的内容,其读者群往往大于高级报纸,这就需要国家创办或支持高级报纸,使其服务社会,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道德。这一劣币驱除良币的定律对于新闻媒介生态,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适用。此定律已成为国家控制媒体的重要理论依据。二、简答题(5×10分=50分)1、梁启超的新闻思想答案:分两个阶段他初期的报刊思想可以大致概括成三点,一:注重选题组稿,体现时代潮流。梁启超认为报刊文章的内容要反映时代的特点与要求,要为救亡图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二:革新报刊文体,满足读者需要。新文体的运用使一般民众也能看懂报刊上的文章,从而拉近了读者与报刊的距离,扩大了读者面,报刊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梁启超新型报章文体的成功,吸引了许多报刊竞相模仿,极大地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直到今天,梁启超那种面向广大读者、服务读者的报刊从业态度,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三:认清报刊职责,明确出版原则。梁启超认为报刊影响巨大,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梁启超后来在海外办报,新闻思想有所转变。他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他将报刊的功能高度民主概括为“通”,可分三方面论述:第一,维新派极力阐述并努力实践报刊的“通西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重视报刊传播信息和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作用。第二,强调并利用了报刊的开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终把开民智作为报纸的主要任务之一。第三,重视并自觉的运用了报刊开通风气的功能,即引导舆论的功能。而他对报刊性质的认识超出了早期维新派人士的程度,已经把办报视为为民众的当然权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意识到报刊反专制的战斗作用。同时,他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梁启超强调报刊从业人员的才气学识和道德风范的培养,认为编辑人员的职业素质决定着报刊的成败,决定着报刊是否受读者欢迎。他尤其强调报刊编辑应该品德高尚,要有奉献精神。2、五四时期新闻学的发轫答案:面对列强宰割、国势衰颓的社会现实,林则徐、魏源、王韬、郑观应、梁启超等人先进国人,主张通过办报来宣传政治主张,促进社会变革。在他们的新闻实践和思考中,以“报纸及新闻的社会功能”为核心的中国新闻思想开始萌芽,出现了“教师之师”、“社会之公共教科书”、“去塞求通”、“耳目喉舌”、“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等经典论说。而对于“新闻自由”,早期新闻思想者也有了初步考量,他们提倡“新报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为一切自由之保障”等。此外,新闻业务也纳入了反思范畴,如:梁启超对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提出的“五本”、“八德”,黄远生的“四能”等。正是这一系列熠熠生辉的思想,为五四时期中国新闻学的真正创立埋下了伏笔,预留了先机。中国新闻教育滥觞于民国初年,先有于右任、汪瘦岑等人发起的全国报馆俱进会宣布将设新闻学校,后有全国报界联合会设立新闻大学,虽说后来,这些新闻教育计划并未得以践行,但新闻教育意识已在中国逐渐萌生。1918年10月14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新闻学术研究团体的诞生和中国大学新闻教育的实现,是“报业教育之发端”,随后出版的《新闻周刊》,也作为中国第一份新闻学刊物载入史册。新闻学研究会在教学上强调新闻理论与中国报界实际相结合,提倡讲授与研究讨论、课堂活动与实践参观相结合,是中国新闻教育的拓荒性实践,为报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3、新闻真实的三种状态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答案:事实性真实:新闻真实是事实性真实,强调与客观事实的符合性,落到新闻传播活动的实处,就是指每一具体的新闻报道与其报道对象的符合性,一定“全体”报道与相应时空范围内整体事实对象的符合性。马克思所说的“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的新闻原则②,强调的正是新闻的事实性真实,新闻必须完全立足事实、引用事实,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明显的事实③。由于新闻是对真实存在的事实的报道,这就决定了事实性真实是新闻真实最重要、最突出的特性。过程性真实:新闻传播的过程性决定了新闻真实是一种过程性的真实,表现为这样几个实际与逻辑相统一的环节。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是一种“本真真实”。这种真实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是自在的、外在的真实,并且成为人们衡量对它所作的各种报道的真实性的唯一标准和根据,它限定了真实的范围和程度。对事实的反映和再现产生了“再现真实”的问题,这是新闻真实性的核心环节。有限度真实:作为一种理想追求,新闻传播的目标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即新闻报道与对象的本来面目绝对符合。然而,绝对真实观是不符合新闻传播实际的,实际的情况是:新闻传播达到的真实性是有限度的。在探索新闻真实性的过程中,以往的探讨比较重视真实绝对性的一面,但对新闻真实性的限度关注不多。4、新闻传播的负面效果答案:1。成绩报道:片面性,简单化。在宣传某领域取得成绩时,有些媒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势,顾及一点,不及其余,大吹成绩,掩盖问题。曾经有段时间,全国各大媒体不厌其烦地报道农村万元户、万元村新闻,给人造成一种“农村遍地万元户”的错觉。在报道国家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时,有些媒体大肆渲染其荣耀的一面,盲目突出奖额数字,让基层工作人员有一种“政府重尖端科技轻基础科学”的“失落感”。在宣传某城市建设业绩时,报道一片溢美之词,对其存在的环境污染、乱占耕地等问题却视而不见。2。先进典型报道:任意拔高,缺乏科学态度。有些媒体在宣传先进典型时,总是把人物写得十全十美,七情俱灭,像是不食人间烟火之神,脱离实际,违背常理。被科学界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2002年2月到武汉与中小学生面对面交流时,一个中学生看过一篇报道,对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非常敬佩。袁隆平连忙澄清:“你们不要被媒体误导,累倒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从来没有累倒在田里,那是耍笔杆子的人杜撰的。”④誉人过度,甚至违背了新闻写作规律的典型,非但不能感动读者,反而会使读者觉得虚假,对所报道的人物产生怀疑或距离感,损害媒体形象,降低媒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体的公信力。3。“宣传战役”:以量充质,忽视新闻传播规律。宣传报道不顾现代社会需要忽
本文标题:200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史论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13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