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2009-2015验收类空白卷
20094某油田开发建设工程与新开发区的区块位于西北干旱地区,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新开发区区块与已有区块相邻,依托已有联合站,开发建设工程设计年产油有30万吨,原油通过新建的70公里管线输送到已有的联合站。经脱水除气处理后外输,脱水除气过程产生的天然气不含硫,用作燃气伴热加热炉燃料,加热炉用于原油输送伴热。该联合站原有3台A型10t/h燃气伴热加热炉,2用1备;2台4t/h燃煤供暖锅炉,1用1备。在联合站预留产地新建1个5万立方米原油储罐和2台B型10t/h燃气伴热加热炉。在联合站内部设施有非甲烷总烃排放。联合站周围200米范围内为平坦空地,新建的输送管线中有5公里沿途两侧分布稀疏灌草,该段管线1公里外有稀疏胡杨林分布。环评中确定的生态评价范围包括油田开发区域、联合站及周边、输油管线中心线两侧300米。环评批复要求,工程建设过程中减少植被破坏,及时进行植被恢复,联合站的S02排放总量不得增加,工程建设单位拟申请竣工环保验收,经初步调查确定,该油田的环保设施与环评批复一致,年产油达20万吨。生产设施和环保设施运行正常,联合站没有增加燃煤量,但煤的来源有变化。在工程建设期间与胡杨林分布区相距1公里的管线地段被划入了省级胡杨林自然保护区。问题1.本工程运行工况是否满足竣工环保验收调查要求?说明理由。2.确定生态环境验收调查范围,说明理由。3.为判断联合站大气污染物是否达标,应至少设置哪些监测点位?说明理由。4.S02排放总量能否满足环评批复要求?说明理由。5.在进行生态保护措施及其有效性调查时,除落实环评及其批复的要求外,还应开展什么工作?20107某油田开发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06年3月获得批复。目前,该工程已试运行3个月,现对其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该工程处于半干旱地区,区域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主,零星分布有湿地,有少量天然草本植物,无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该地区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工程开发面积32km2,设计产能2.0×105t/a,敷设地下集油管线总长140km,建设联合站1座,全年生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联合站废水COD的排放总量为11t/a。联合站污水处理装置稳定运行,月均排放废水1.5×104m3,出水COD实测浓度70mg/L。出水排入一天然湿地,湿地与一河流连通。河流为III类水体,COD排放浓度限值为100mg/L。经测算,天然湿地水力停留时间约30d,COD的去除率为20%。联合站设2×2.8MW燃油锅炉,1用1备。锅炉房烟囱高35m,实测SO2排放浓度为420mg/Nm3。联合站东边有一村庄,两者相距90m。村庄内最高建筑物高15m,距锅炉房烟囱的最近距离130m。(注:GB1327l-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燃油锅炉SO2排放限值为900mg/Nm3:装机总容量为2.8~7MW的锅炉房烟囱最低允许高度35m)。问题1.锅炉房SO2排放是否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说明理由。2.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时应如何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3.评价联合站废水排放达标情况。4.指出评估集油管线生态保护措施效果应开展的现场调查工作。20118某原油管道工程于2009年4月完成,准备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原油管道工程全厂395km,管线穿越区域为丘陵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园地、耕地、林地和其他的土地,植被覆盖率为30%。管道设计压力10.0MPa,管径457mm,采用加热密闭输送工艺,设计最大输油量5.0×106t/a,沿线共设站场6座,分别为首站、末站及4个加热泵站。管道以沟埋放置方式为主,管顶最小埋深1.0m,施工作业带宽度16m,批准的临时占地588.4hm2(其中耕地84.7hm2,林地21.2hm2),永久占地49.2hm2(其中耕地7.1hm2)。环评批复中要求:穿越林区的4km线段占用林地控制在6.2hm2,应加强生态恢复措施;穿越耕地线段的耕作层表土应分层开挖分层回填,工程建设实施工程环境监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单位当年8月进行调查,基本情况如下: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施了工程环境监理,临时占用耕地大部分进行了复垦,其余耕地恢复为灌木林地。对批准永久占用的耕地进行了占补平衡,有关耕地的调查情况见下表。管道穿越林区4km线段,占用林地7.1hm2,采用当地物种灌草结合对施工作业段进行了植被恢复,植被覆盖率20%,有5km管道线路段发生了变更,主要占地类型由原来的林地变为园地和其他土地。项目占地情况单位:hm2永久占用地临时占用地批准占用量7.187.7验收调查占用量7.884.7实际补偿量7.1—实际复垦量—82恢复为灌木林地量—2.7问题1说明该工程在耕地复垦和补偿中存在的问题。2为分析耕地复垦措施的效果,需要调查那些数据资料?3指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中反映的生态问题。4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对管道变更线段提出还需补充开展调查的工作内容。20128某井工煤矿于2011年10月经批准投入试生产。试生产期间主体工程运行稳定,环保设施运行正常,拟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08年8月获得批复,批复的矿井建设规模为3.00Mt/a,配套建设同等规模选煤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储装运工程和公用工程。场地平面布置有矿井工业场地、排矸场、进矿道路、排矸场道路等四部分组成。工业场地(含道路)占地40.0hm2。矿井井田面积1800hm2。矿井开采区接替顺序为“一采区—二采区—三采区”,首采区为一采区,服务年限10年。环评批复的主要环保措施包括:3台20t/h锅炉配套烟气除尘脱硫系统,除尘效率95%,脱硫效率60%;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600m3/d,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矿井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1.0万m3/d,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处理工艺;排矸场库容45.0万m3,配套建设拦挡坝、截排水设施;对受开采沉陷影响的地面保护对象留设煤柱。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单位初步调查获知:工程未发生重大变动,并按环保报告书与批复要求对受开采沉陷影响的地面保护对象留设了保护煤柱。试生产期间矿井与选煤厂产能达到2.20Mt/a,生活污水和矿井水处理量分别达到480m3/d、8000m3/d,3台20t/h锅炉烟气除尘脱硫设施建成投入运行,排矸场拦挡坝、截排水工程已建成。调查发现2010年8月批准建设的西气东输管线穿越井田三采区。环评批复后,与本工程有关的新颁布或修订并已实施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问题1指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中,还需补充哪些工程调查内容?2确定本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生态调查范围。3在本项目声环境验收调查中,应如何执行验收标准?4指出生态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调查还需补充哪些工作?5判断试生产运行工况是否满足验收工况要求,并说明理由。20131某高速公路工程于2009年取得环评批复,2010年3月开工建设,2012年9月建成通车试营运。路线全长160km,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100km/h,路基宽度26m,设互通立交6处,特大桥1座,大中小桥若干;服务区4处,收费站6处,养护工区2处。试营运期日平均交通量约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测交通量的68%。建设单位委托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环评文件载明:路线在Q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某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实验区内路段长限制在5km之内;实验区内全路段应采取隔声和阻光措施;沿线有声环境敏感点13处(居民点12处和S学校),S学校建筑物为平房,与路肩水平距离30m,应在路肩设置长度不少于180m的声屏障;养护工区、收费站、服务区污水均应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初步调查表明:工程路线略有调整,实际穿越Q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路段长度为4.5km,全路段建有声屏障(非透明)或密植林带等隔声阻光设施;沿线声环境敏感点11处,相比环评阶段减少2处居民点;S学校建筑物与路肩实际水平距离40m,高差未变,周边地形开阔,路肩处建有长度为180m的直立型声屏障;服务区等附属设施均建有污水处理系统,排水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设计。问题1.对于Q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对于居民点,声环境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为确定声屏障对S学校的降噪量,应如何布设监测点位?4.按初步调查结果,污水处理系统能否通过环保验收?说明理由。20158西南地区某高速公路于2009年完成环评审批,2013年建成试运行,预拟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该高速公路主线全长95km,双向四车道,其中K1段(K0-K62)长62km,位于平原微丘区,设计车速100km/h,路基宽度26m,KII段(K62-K95)长33km,位于山岭重丘区,设计车速80km/h,路基宽度24.5m。公路在K75建设1座桥长300m的大桥跨越青龙河,在K87-K94建设1座7km特长隧道,隧道在K90设置1个通风竖井(衬砌后竖井内径6m,井深280m),竖井采用自上而下方式开挖。从井口出渣,井口至已有二级公路建设3.5km施工便道。2014年和2020年设计流量分别为KI段8000pcu(标准小客车,辆/d)、14000pcu/d,KII段7000pcu/d、12000pcu/d。环评报告书中记载的公路沿线基本情况概述为:公路KI段以农业植被为主,KII段以山区林木植被为主;青龙河水环境功能为Ⅲ类,桥址下游5km处为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上边界;特长隧道穿越山体植被覆盖度较高,隧道出口(K94)附近有河溪及水田;公路沿线200m范围内共有29个声环境敏感点,全部为村庄。声环境影响评价表明:在2020年设计车流量条件下,有10个村庄声环境质量超标,应采取声屏障措施;位于公路K33的M村庄距离公路路肩90m,预测环境质量达标,不设置声屏障。环评报告批复文件提出,应进一步优化路线设计方案,减少土石方开挖和植被破坏;采取措施减缓隧道施工排水对农田的影响,对山顶植被实施生态监测;对预测声环境质量超标的村庄采取声屏障等措施;跨河桥段应采取防范车辆事故泄漏措施。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表明:试运行阶段车流量KI段6500pcu/d,KII段4500pcu/d;为减少土石方开挖和植被破坏,改移K82-K85约3km路段线位,最大改移距离330m,声环境敏感点由2个增至4个,其中,新增P村庄距离公路路肩90m;特长隧道施工期间产生的涌水量较环评预测水量显著增加;根据图纸,跨青龙河桥梁已设置桥面事故水收集管道,按环评要求在河岸基岩上设置了200m3事故应急池,事故应急池底板高程95m,桥址处设计防洪水位90m;制定了环评风险应急预案,配备了事故应急设施。验收调查单位制定噪声验收监测计划时,认为P村庄与M村庄距公路路肩距离一致,不需要开展P村庄的噪声验收监测。问题1.给出K82-K85改移路段验收调查时需了解的声环境敏感点信息。2.采用M村庄的监测数据类比P村庄噪声影响的做法是否正确?列举理由。3.指出特长隧道排水对植被影响调查应重点关注的内容。4.说明青龙河桥事故应急池验收现场调查的主要内容。
本文标题:2009-2015验收类空白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20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