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材料1
1绪论文化:“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简言之,“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方块字,表义,表形,表声);能把写字作为艺术、书法。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古典,经学,史学,类书和丛书等);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西汉透光铜镜(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文明);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诗经,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哲学,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著作,起始于中国的道教,中国化的佛教);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维持了当时的人伦关系)。以上六个方面,既是中国文化民族与国度的特色,又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第一章历史地理环境【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第二章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仰韶文化:彩陶文化龙山文化:黑陶文化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宗法制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嫡长子继承制。二、是封邦建国制其具体办法是:一、周王朝的国王以都城镐京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大片土地,建立由周王直接统治的中央特别行政区,此谓之“王畿”。二、王畿以外的全国所有土地,划分为大小不等无数块,分封给各路诸侯。三、是宗庙祭祀制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第一、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盛行第二,家天下的延续。第三,封国制度不断第四、家族制度长盛不衰第五,家国同构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正面影响:1、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上至群臣,下至百姓,既要忠君又要报国。2、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们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内,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成为人一生中的主要任务。3、在宗庙祭祀制度的熏陶下,各层人士都得尊祖敬宗。讲究家族团结。负面影响:专制主义缺乏民主,使中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这是造成中国人奴性化人格的根本原因。中国人往往对个人(主要指统治者)的权威和权力存2有盲目的崇拜心理,因此“官本位”现象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枷锁使人的个性解放受到极大的束缚和阻碍。狭隘的自身自利的小农意识又使得中国人缺乏进取意识,自我满足,妄自尊大。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在原始先民宗教崇拜的对象方面,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上古文化分布:(1)华夏文化集团。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2)东夷文化集团: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3)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二、周人的文化维新(周代的文化维新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变以神为本为以人为本;(1)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即嫡长子继承制度、分封制、宗庙祭祀制等;周朝为了有效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分封姬姓贵族子弟和功臣、还有殷商后代(兴灭国、继绝世的文化传统)到各地去建立政权。西周初年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其中姬姓的达53个之多。另外,规定周天子的王位和诸侯的封爵由嫡长子继承。(2)确立了礼制。就是周公着手建立的周王朝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这些典章制度主要见于《周礼》一书。周礼的内容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君臣的礼仪原则。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强调父子、兄弟关系来维系宗族,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分清君臣上下的等级。其宗旨就是要“别贵贱,序尊卑”。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周礼的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依照周礼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丧都要遵循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分吉、凶、军、宾、嘉五礼)。比如各等不同的贵族应乘几匹马拉的车,祭祀时应使用什么乐队都有严格的规定。影响深远:导致家天下、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中国文化呈现伦理型特征,礼制成为社会的主要规范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3•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大致走向,为后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成为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1)在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地位,•(2)在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3)在社会伦理方面,他们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4)在修身论方面,他们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为巩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为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所谓“今文经”,即朝廷搜集当今流散民间、口头相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故称“今文经”。所谓“古文经”是指当时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发现的古本儒家经书,这些经书是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编纂成书,这部书将清代所能见到的各种古籍分成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全书一万卷,是我国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广、体例最完善的一种。•《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此书历时十年,收录有3503种,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4多的丛书。•李时珍花费了27年的时间,编成了《本草纲目》52卷,•徐光启主编《崇祯历书》,还编写了《农政全书》,这本书共60卷约60万字,记载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农学理论。•宋应星撰写了《天工开物》三卷十八章,这是一部称誉海内外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工艺百科全书。国外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日本人将此书奉为至宝,并由此发展出一门“天工学”。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粗放、外倾、色调浓烈的开放型文化,表现出一种外向、粗犷、豪华的特色。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表现出一种内省、精致、雅致的特色。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大兴文字狱:第一,庄廷龙《明史稿》案第二,戴名世《南山集》案第三,吕留良《文选》案2、表现在第二个方面,就是崇正宗灭异端。明朝崇尚的正宗是程朱理学。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1、在经济生活方面:2、在衣着服饰方面3、在日常起居方面4、在音乐、舞蹈方面5、文学方面6、史学方面其他第六章语言文字和典籍甲骨文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据说是清光绪二十五年由清朝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首先发现的,出土地点在河南安阳。新的考古成果证明,甲骨文包括两个阶段: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汉字的结构——六书①象形:《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②指事:《说文解字·叙》中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③会意:《说文解字·叙》中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④形声:《说文解字·叙》中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⑤转注:《说文》解释:“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简册:也称“简策”,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碑文,以碑文当作书籍是流传甚广的形式,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是晋人写的《三国志》残卷。【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5等著作。“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经、史、子、集”四分法始于隋朝,《隋书·经籍志》著录了东汉以来的大量文献,并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另附佛道二部类,不列入四部之内,从此有了“四部”之称。“经部”包括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有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部”包括所有的史书以及研究、评论这些经典的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子部”包括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著作;“集部”包括历代作家和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曲、散文等,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十三经作为儒家经典著作,曾为明清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出题参考,因此,研究十三经的著作也难以胜数,最好的是流传至今的《十三经注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诗歌的合集,西汉刘向将战国时期时楚国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合集。汉魏六朝时,梁朝萧统编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集,南朝陈的徐陵编有《玉台新咏》,是一部十卷本的诗集,多收“艳歌”即男女艳情之作。五代后蜀赵崇祚编有《花间集》,选录晚唐、五代词十八家,五百首,内容多选游玩享乐的作品。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词总集。宋代的诗文集较多,吕祖谦编录《宋文鉴》150卷,对后代影响较大的是《文苑英华》(李昉等十七人编定。)和《乐府诗集》(宋代郭茂倩编撰)。清代编辑的诗文总集,有一些我们现在还在使用。比如,吴楚材等编选的《古文观止》,选录了上至先秦下至明代的散文222篇。它曾是小学生的启蒙读本。《唐诗三百首》,清乾隆年间孙洙编的,实选三百一十三首唐诗,是私塾课本,流传甚广。《全唐诗》,清代康熙时彭定求等十人编,九百卷,共收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附有唐五代词。这是研究唐诗的重要的参考书,解放后,仍有出版,并传至日本。类书:是一种百科全
本文标题:201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材料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4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