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2011丰台二模阅读《清名》
1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饿乡记管同饿乡,天下之穷处也。其去中国不知几何里。自稻、梁、麦、菽、牛、羊、鸡、彘、鱼、鳖、瓜、果,一切生人之物,无—有焉。凡欲至者,必先屏.去食饮。始极苦,不可耐;强前行,多者不十日已可至;至则豁然开朗,如别有天地。省经营,绝思虑,不待奔走干谒,而子女妻妾之呼号,人世讥骂笑侮之态,无至吾前者,徜然①自适而已。然世以其始至之难也,万方图维以求勿至;不幸而几至,辄自悔为人动。故非违世乖.俗之士,不得至是乡;非强忍坚定守死善道之君子,虽至是乡,辄不幸中道而反。昔周之初,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耻食其粟,由首阳山以去,至饿乡。饿乡之有人,自是始。至春秋时,齐有饿民②,却黔敖嗟来之食,翩然至是乡,虽曾子叹其微,而论者以为甚贤矣。孔子之徒,颜、曾为大贤,原宪为次,三子者皆几至是乡,而犹未达。及至战国,于陵仲子③立意矫俗,希为是乡人,行三日,卒废然而反。孟子讥之。自战国秦汉后,教化不行,风俗颓败。缙绅先生之属,以是乡为畏途,相戒不入。而凶年饥谨,祸乱迭作,自王公贵人,下逮.田野士庶,遭变故而误入是乡者,往往而是。梁武皇帝,天子也;赵武灵王,藩国王也;条侯周亚夫,将且相也。此其人皆尊崇富厚,志得意满,无意于是乡,而其终卒入焉,岂非天哉!然岂与夷、齐以下,立志自入者同乎哉!语曰: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又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惟汉龚胜④、唐司空图、宋谢枋得之伦,立志忠义,先后至是乡。夷、齐辈得之,盖相视而笑,称莫逆交云。呜呼!饿乡何乡也?何其难至也若是?予穷于世久矣,将往游焉,考始末而为之记。(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有删节)注:①徜然:安然自得的样子。②齐有饿民:典故出自《礼记·檀弓下》。春秋齐大夫黔敖呼饿民吃嗟来之食,齐饿民不食而死。曾子听说后并不赞同齐民的做法。③于陵仲子:战国时人陈仲子,居于陵,因不求人而断粮,三日不食,便不能坚持,爬上树去吃被虫子咬了大半的李子。孟子讥讽他不能坚守节操。④龚胜:东汉彭城人。渤海郡太守,光禄大夫。王莽篡位后,辞官归里,王莽遣使征之,胜绝饮食,积十四日而死。后文提及的司空图、谢枋得等皆为坚贞死节之臣。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欲至者,必先屏.去食饮屏:去除B.故非违世乖.俗之士乖:乖顺C.自王公贵人,下逮.田野士庶逮:到、及D.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得:适合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强前行,多者.不十日已可至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B.孔子之.徒,颜、曾为大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C.无意于是乡,而.其终卒入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予穷于世久矣,将往游焉.焉.用亡郑以陪邻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然世以其始至之难也,万方图维以求勿至可是世人认为饿乡开始很难到达,于是多方谋划希望能免受饿乡之苦B.虽曾子叹其微,而论者以为甚贤矣虽然曾子并不赞成饿民的做法,但(后世)评论的人都认为他是德行很好的人C.于陵仲子立意矫俗,希为是乡人,行三日,卒废然而反于陵陈仲子立志改变风俗,希望成为饿乡人,才步行三天,最终却停止而返回2D.然岂与夷、齐以下,立志自入者同乎哉可是他们怎么能与伯夷、叔齐以及他俩以后那些立志自己进入饿乡的圣贤相同呢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杂文,以“饿乡”为喻,赞扬了守志之士宁可穷饿困顿至死,也不仰人鼻息,苟且偷生的可贵精神。B.作者笔下的“饿乡”是一种理想圣境。在这里不须费神思虑、趋奉请见,无饥荒呼号之患也不存在讥笑侮辱等丑恶现象。C.本文广征博引,阐明入“饿乡”、不入“饿乡”与误入“饿乡”等三种不同情况,不流于空论,行文流畅,笔力健朗。D.末段以“自得”与首段“自适”相呼应,赞扬了君子们“求仁得仁”而无怨无悔之境界,突出了自己到达“饿乡”之艰难。第Ⅱ卷(123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作者提到“非强忍坚定守死善道之君子,虽至是乡,辄不幸中道而反”一句,意思是说:没有顽强意志力的人,即使达到较高境界,最终也不能坚守正道。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你的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朗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歆朗之优劣。(取材于刘义庆《世说新语》)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游东田谢朓①戚戚苦无悰②,携手共行乐。寻云陟③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④,生烟纷漠漠⑤。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注】①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东田,是齐惠王于钟山下立的楼馆,附近风景宜人。②悰:cóng,心情,这里指欢乐。③陟:即升、登的意思。④阡阡:同“芊芊”,茂盛之意;⑤漠漠:散布的样子。(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戚戚”两句写出游原因,即苦于内心闷闷不乐,所以约伴去大自然中寻找乐趣。B.“寻云”两句写出游登山。“寻”点明诗人内心的想望,“随”凸显其情态的悠闲。C.“远树”两句运用叠词,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树木葱翠、云雾缭绕的秋日山水图。D.结尾两句与首联呼应,诗人由衷慨叹,酒味再美,也不如自然美景更能消人忧愁。(2)第四联“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为作者写景名句,尤为历代诗家所称道,请简析其妙处。(4分)32011丰台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清名梁晓声(1)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2)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3)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4)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5)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6)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7)“八十三了。”(8)“八十三还采茶?!”(9)我望着老妪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10)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经常穿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的丈夫嗓子也好,称得上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马上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P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然而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年轻的徐阿婆一急之下,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的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11)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12)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13)“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14)“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15)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16)“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17)“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18)“啊!”我一时失语。(19)“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4(20)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21)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22)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23)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24)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25)“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26)“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27)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下雨的傍晚,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28)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我似乎倾听到了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二字而已。(29)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30)“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B.故事发生在清明时节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串全篇。C.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忍辱负重的性格让人敬佩。D.第(20)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沉吟”的是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E.结尾段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也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沉的思考。1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①第(3)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②第(28)段,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3分)18.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4分)519.文中画线的“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一句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原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本文标题:2011丰台二模阅读《清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49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