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四明德凝道,止于至善——儒家的根据和目的•“君子不器。”•讨论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五、以诚致明,持中贵和——儒家道体和道用•中庸思想博大精深。从尧所谓“允执其中”,舜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到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再到《中庸》一文全面阐述“中庸”思想,以后历代儒家思想家也一直继承着这样一种中庸之道的传统。五、以诚致明,持中贵和——儒家道体和道用•毛泽东说,“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但是一直以来,中庸却遭受着部分的误解:1、不彻底,十成之事只做五成。2、模棱两可,两面讨好。3、庸碌无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4、庸俗、俗而不堪。中庸成了迂腐、圆滑、可厌的代名词。五、以诚致明,持中贵和——儒家道体和道用•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一书中解释“中庸”的意思,是“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中庸》在“一篇之体要”的首章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北宋的程颢、程颐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二程全书》)•朱熹也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思想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要求适中,适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五、以诚致明,持中贵和——儒家道体和道用•“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一端另一端五、以诚致明,持中贵和——儒家道体和道用•宥座一端另一端五、以诚致明,持中贵和——儒家道体和道用•炒青菜:炒得过了则太老;炒得不及则太生。恰到好处,不老不生,才好吃。五、以诚致明,持中贵和——儒家道体和道用•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天人合一:中庸的理论基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尚中:中庸的逻辑起点•“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吾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时中:中庸的内在本质•“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时中”,即“随时以处中”,即孔子的“无可无不可”。就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与其他诸人的区别在于,其他诸人固守一节,而孔子则“无可无不可”。时中:中庸的内在本质•“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知中然后能权,由权然后能中。•“时中”就是变通趋时,“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调试,即在过与不及之间加以调控、调节,从而得其中,适其度,获其均。中正:中庸的规范原则•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所说的:“礼乎礼,所以制中也。”朱熹《集注》引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适”、“无莫”正是“无可无不可”。然而,“无可无不可”必须服从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义。中正:中庸的规范原则•“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中和:中庸的理想目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五、以诚致明,持中贵和——儒家道体和道用•中庸,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理想目标。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它能使人适其“度”;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能使人合于“礼”;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它则帮助人们体认并受用宇宙自然的和谐之美。五、以诚致明,持中贵和——儒家道体和道用•中庸则通常表现为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许多二律背反的命题,它们常常在形式上是对立的,如礼与仪、宽与猛、德与刑、天与人、言与行、进与退、迟与速、用与舍、行与藏、义与利、文与质、仁与知、和与同、周与比、怨与恕、温与厉等等,但孔子都能以中庸“时中”原则将这些或截然对立、或意义相忤的概念在本质上统一起来,达到一种高度和谐、相对统一的状态,形成了一组组既矛盾又统一的耦,如知行合一、言行合一、天人合一、动静合一、名实合一等等,从而使小到个人修身、齐家,大到治理国家和天下,都能实现超稳定的合二为一。这正是中庸的主导功能和终极目的。五、以诚致明,持中贵和——儒家道体和道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五、以诚致明,持中贵和——儒家道体和道用•把握中庸思想,概括起来,就是执两、用中、权——这样三个层次。•1、执两,就是不偏执于一端,学和思、仁和礼、文和质、宽和猛等。•2、用中,就是要达到致中和的最佳境界,不偏不倚,即所谓中正,也就是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中立?立在哪儿?立于礼!•3、权,就是通权达变,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权,权衡的思想,换成今天的话讲,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庸必须有高度的智慧与自制力,稍一不慎,可能流于矫情。如果学习并反复实践中庸之道,追求中庸的境界,就会增长我们的智慧与才干,可以坦然、安宁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阅读思考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乡人皆好之”的人是怎样的人?2、“乡人之善者好之”的人是怎样的人?3、“乡人皆恶之”和乡人“不善者恶之”的人有什么不同?4、“乡愿,德之贼也。”阅读思考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孔子认为君子讨厌怎样的人?2、子贡讨厌怎样的人?3、子贡的好恶观和君子的好恶观有什么共同之处?4、你讨厌怎样的人?为什么讨厌他(她)?五、以诚致明,持中贵和——儒家道体和道用•中庸之道”和“折中主义”有什么不一样?•“中庸”还可以用其他什么词语来表示?(中和中行和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瘟不火不即不离……)•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看法。中庸之道五、以诚致明,持中贵和——儒家道体和道用•坚持“中庸”并非易事。•“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潘基文:中庸之道是我的个人哲学•潘基文为何能赢:善走中庸之道的斡旋者和调解者。•他用汉字写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解释说,一个人必须先使家庭和睦,才能管理好国家乃至天下。采访结束前,潘基文余兴未消,又提笔在纸上写下“中庸之道”四个汉字,笑称自己便是一个“走中间道路的人”,从来不走极端。他说:“这(中庸之道)便是我的个人哲学。”中药的中庸之道•《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致中和是中医的最高境界。寒者热之、热着寒之,中医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所以“中医”的含义就是“中庸之医”。几千年来人的生存环境有一些变化,但人在自然中和谐生存发展的道理是没有变化的,那就是走中道,努力去维持一种平衡,中医正是通过帮助人体去维持平衡来治病的。饮食、养生的中庸之道•中医养生还需讲究“中庸”之道•2011-03-1609:41:40人民网【大中小】【打印】我要评论(0)条•新浪微博QQ空间开心网人人网More...•导语:如今关于中医养生的论著层出不穷,各种观点也让人无所适从。其实无论运动还是饮食、起居、情绪,想养生处处都不能走极端,不能失之偏颇,中医养生还需讲究“中庸”之道。清代学者李密庵《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清代学者李密庵《半半歌》•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集中体现中国式的智慧。既让你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又使你成为一个于处事、处世充满睿智的人。“中庸”是一种至高的道德标准,又是一种卓越的思考的与可操作的方式与方法。五、以诚致明,持中贵和——儒家道体和道用儒学的演变历程:原始儒学经学化神学化哲理化经世致用动摇、复兴思考:你如何看待儒学复兴?现代新儒家的出现?“得人心者得天下”•请问:•“一个人”是什么?•“两个人”是什么?•“三个人”是什么?•答案:•“一个人”是“大”•“两个人”是“天”•“三个人”是“众”
本文标题:2011儒家之道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5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