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2012年六盘水市政府工作报告
市府发〔2012〕1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中央、省属驻市行政企事业单位:现将《六盘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市长何刚在六盘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一二年二月二十日六盘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2012年2月17日六盘水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六盘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何刚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充分肯定市人民政府过去五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对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以及2012年工作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决定批准这个报告。会议号召,全市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省委十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在中共六盘水市委的领导下,围绕“稳中求快”的总基调,坚定不移地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和农业现代化提升三大战略,按照“能快则快、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的总要求,实现“突出特色、做大总量、提速转型、增比进位”的总目标,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奋勇争先,打造现代特色都市,为实现全面建设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六盘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2日在六盘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人民政府市长何刚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第六届市人民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六盘水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阔步前进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特大自然灾害的影响,扭住发展不放松,凝心聚力抓落实,圆满完成了第六届人民政府各项工作任务,全市经济社会步入了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轨道。(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跨越攀升。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613.4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128.46亿元和70.84亿元,是2006年的3.14倍和4.2倍,年均增长25.71%和33.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506.84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7.61亿元,年均增长1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6370元和4437元,年均实际增长7.9%和11.1%。2011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77.02亿元和416.97亿元,是2006年末的2.54倍和2.49倍。(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传统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原煤产能达到8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00万千瓦,钢铁产能达到500万吨,水泥产能达到500万吨。老鹰山煤化工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西南天地煤机制造、明阳风电设备制造等一批机械制造项目开工建设。经济开发区及产业园区建设全面展开。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建成省级、市级龙头企业61户。商贸、物流、旅游、文化、房地产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瓶颈制约逐步缓解。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六沾铁路复线建设加快推进,长昆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镇胜高速公路境内段建成通车,水盘高速公路、六镇高速公路、六六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境内段开工建设;新建等级公路447公里、农村公路4502公里、运煤公路500公里;六盘水月照机场开工建设;建成了毛口、野钟、中寨航运码头。水利建设力度加大,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和白河沟、双桥、鱼洞坝、旧院、卡河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完成病险水库治理31座,解决了55.13万人的饮水困难。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建成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34座,城乡用电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完成营造林面积13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8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30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广播、电视、通信和互联网快速发展,在城市实现了全面普及,在农村实现了广泛覆盖。(四)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完成了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市中心建成区面积扩展到60平方公里。凉都大道、人民路全线贯通,水黄路入城段改造工程如期完成,红桥大道建设加快,市中心城区路网逐步形成。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凉都森林公园、明湖湿地公园、麒麟山文化公园、环城林带建设和水城河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3%。城市公交、供气、供水等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一批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公共停车场建成使用。深入开展“双创双建”活动,城市形象不断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等称号。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38%,步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五)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大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水钢与首钢实现资产重组,盘江精煤股份公司主业整体上市;基本完成了驻市省属大企业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组建了六盘水市商业银行,运用BT、BOT等融资模式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财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预算管理不断加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面建立。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医药卫生、集体林权、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合作和对口帮扶不断深入,招商引资五年累计到位资金522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94倍。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0%提高到40%。(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城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从2006年的30.05%、92%、34.43%提高到2011年的57%、111.72%、53.27%,“两基”工作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检查,六盘水师专实现“专升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从74.01%提高到97.52%,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人口出生率从12.9‰下降到12.6‰,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25.68下降到108.12。双拥共建富有成效,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科技、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气象、人防、共青团、工会、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七)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积极扩大就业再就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3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9.69万人。启动了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保障对象分别达到7.21万人、42.89万人。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59万户、“美好家园”建设1.22万户,建设廉租房31020套、经济适用住房7368套、公租房2200套。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工。高度重视和关心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发放临时价格补贴1.09亿元、生活用煤补贴4.75亿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6.91万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亿元GDP死亡率和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明显下降。深入开展“平安凉都”创建活动,摆脱了连续四年安全感指数测评全省排名挂末的被动局面。信访和维稳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政府自身建设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五五”普法圆满完成,依法治市得到加强。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扎实开展“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等活动,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加大审计、监察力度,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6.6%;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0.68%和43.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6%和23.2%。各位代表!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和生动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一是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首要法宝。思想的领先是最重要的领先,观念的滞后是最致命的滞后。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思想境界,用全局意识、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谋划发展,使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二是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快发展小困难,慢发展大困难,不发展难上难。要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做到好中求快、快中保好,又快又好、更快更好。三是必须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首要目标。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做好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察民情、解民忧、顺民怨、纾民困,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是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动力。改革开放是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动力源泉。要始终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障碍,以扩大开放增创发展优势,实现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发展。五是必须把真抓实干作为首要准则。干字当头,敢字为先,拼字求胜。要始终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脚踏实地,崇尚实干,不务虚功,以一流的作风创造一流的业绩。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科学引领、亲切关怀和省直各部门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历届领导班子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接力奋斗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过去五年中为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艰苦努力和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爱国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民兵和预备役人员,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发展速度慢,经济总量小仍是我市的主要问题。虽然纵向比我市发展有进步,但横向比差距在拉大,我市的综合发展竞争力排名在全国地级市中5年就后退了几十位,在省内的经济综合实力排位也从上游滑到中游。第二,瓶颈制约突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乡功能性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发展的协调性不强。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4:1左右,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滞后,社会管理比较薄弱,人民群众安全感不高,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第四,经济对资源
本文标题:2012年六盘水市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62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