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制度 > 2013-094永嘉县东瓯街道林垟村三产安置及道路拆迁安置房
1、前言⒈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永嘉县东瓯街道林垟村三产安置及道路拆迁安置房,位于永嘉县东瓯街道林垟村。规划建设用地面积8327m2,建筑占地面积1682.82m2,总建筑面积40311.99m2,地上建筑面积33930.38m2,建筑密度20.21%,绿地率25.0%,容积率4.00。其中1#、3#楼层高为25层,2#楼层高为26层,框架~剪力墙结构;4#楼层高为3层,框架结构,拟采用桩基础。地下室一层,面积6381.61m2。我公司受永嘉县东瓯街道林垟村村民委员会委托,承担了该项目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勘察外业工作于2013年5月15日开始2013年6月5日完成。⒈2勘察目的和任务本工程的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因此本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通过本次勘察,目的为拟建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和施工提供岩土工程依据。主要任务如下:①查明场地各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及工程特性,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计算地基承载力。②选择、评价基础方案,提供基础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并确定单桩承载力;提出桩的类型、长度及施工方法的建议。③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判定场地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④查明场地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⑤划分拟建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⑥评价基坑工程。⒈3勘察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和标准①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②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③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④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⑤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⑥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⑦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⑧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⑨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⑩浙江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⑾浙江省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33/T1008—2000⑿浙江省标准《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33/1065—2009⒀浙江省标准《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J10—5—98⒁住建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版)⒈4勘察手段及完成工作量本次勘察共布置机械回转钻孔30个,其中1#、2#、3#楼处孔深进入卵石层连续厚度15m以上,其余孔深进入卵石层连续厚度10m左右。勘探点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勘探点坐标等有关数据见附表1。本次勘察机械设备采用XY-1型油压钻机,竖直取芯钻进,岩芯采取率满足要求,分层准确合理,记录完整清晰,各项操作均符合有关规程规范要求。本次勘察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1。2、场址工程地质条件表1实物工作量一览表⒉1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场区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年无严寒酷暑。年平均气温17.9℃,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mm。场区台风较为频繁,一般发生在7~9月份,多年台风统计频率为2.4次/年,最大平均风速达15~28米/秒,风向一般为西北偏西方向移动,最大风力达12级。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场区属东南沿海二等地震区东北段,接近三等地震区,为少震、弱震区。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场区位于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的温州—临海拗陷之西南端。区域性断裂有北东向的温州—镇海大断裂、泰顺—黄岩大断裂,北西向松阳—平阳大断裂。区域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构成区内的主要构造骨架。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在勘察区内无区域性断裂分布,在场区周边也没有发现与工程建设关系较密切的一般性断层分布。场区地貌单元为河口~滨海相沉积平原。从区域地质上看,分布有100多米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上部40米左右为软土和粉细砂层,属河口相和海项目单位数量说明机械回转钻探进尺(m)/孔数(个)1567.90/30泥浆护壁,取芯钻进标准贯入试验次22自动落锤动力触探试验次27重型N63.5原状土样件44除常规试验(包括UU)外,上部加做水平和垂直渗透试验、固快等扰动土样组40密度计法颗粒分析水样组2简分析加侵蚀性CO2波速测试孔3单孔法相沉积物,岩性为粘土、淤泥、淤泥夹砂、淤泥质粘土、粉细砂等。下部为河流相沉积物,岩性为砾卵石层,局部夹砂。勘察场址地形较平坦,黄海高程一般为4.20~4.90米。本场址为旧房拆建老宅基。⒉2地层划分及其工程地质特征根据勘察结果,地基土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可划分为8层,自上而下分别为①0杂填土、①粘土、②1淤泥、②1’粉砂夹淤泥、②2淤泥夹砂、③1淤泥质粘土、④3粉砂、⑤2’卵石。分述如下:①0杂填土杂色,松散~稍密状。主要由块石、碎石、砾石、砂和粘性土等组成,以碎块石为主,占60~70%。局部夹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土体均一性差,为人工回填土,但回填年代较久,一般20年左右,为老宅基,局部地段表部为砼地面,厚度一般30cm左右。该层全场分布,厚度0.50~1.40m,直接出露地表。①粘土(al-lQ43)灰黄、灰褐色,可塑~软塑状,中~高压缩性,韧性高,干强度高,摇振反应无。刀切面较平整光滑,含铁锰质结核,为地表硬壳层。土体不均一,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为全新统上组,冲湖积成因。全场分布,顶板埋深0.50~1.40m,厚度1.10~1.60m。②1淤泥(mQ42)青灰色,灰褐色,流塑状,高压缩性,具腐植物臭味。刀切面较光滑,韧性高~中等,干强度高~中等,摇振反应无。土体极软弱,含贝壳碎片、半炭化物碎屑和少量粉砂,局部夹砂团块或薄层。因该层含砂或砂团块,均一性较差,土试结果局部为粉质粘土或淤泥质粉质粘土。地层时代为全新统中组,海积成因。全场分布,顶板埋深1.80~2.70m,厚度3.30~6.10m。②1’粉砂夹淤泥(al-mQ42)灰色,松散状~稍密状,饱和。由砂和淤泥组成,其中砂粒含量占60~80%,主要为粉、细砂,淤泥含量占20~40%。砂与淤泥一般呈互层状,土体不均一。砂粒磨圆度较好,成份为石英、长石等。为全新统中组,冲海积成因。全场分布,顶板埋深5.10~8.50m,厚度4.50~6.90m。②2淤泥夹砂(mQ42)青灰色、灰色,流塑状,高孔隙比、高压缩性,刀切面光滑~粗糙,韧性高~中等,干强度高~中等,摇振反应无。一般含10~20%粉、细砂,局部砂含量较高。土体不均一,淤泥与砂一般以互层状产出。为全新统中组,海积成因。全场分布,顶板埋深12.00~13.30m,厚度8.10~10.90m。③1淤泥质粘土(mQ41)深灰色,流塑~软塑状,高压缩性,刀切面平整光滑,韧性高,干强度高,摇振反应无。具鳞片状结构,含半炭化物碎屑、贝壳碎片及少量粉细砂,土体不均一,局部相变为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粘土。该层为全新统下组,海积成因。全场分布,顶板埋深21.00~24.00m,厚度8.30~12.00m。④3粉砂(alQ32-2)灰色,饱和,松散~稍密状。其中0.25mm颗粒含量为0,0.25~0.075mm颗粒含量占60~75%,0.075mm颗粒含量占25~40%。土体不均一,夹薄层状粘性土,粘性土与砂呈互层状。砂粒磨圆度较好,成份为石英、长石等。地层时代为上更新统上组上段,冲积成因。全场分布,顶板埋深31.20~33.50m,厚度3.20~5.10m。⑤2’卵石(al-mQ32-1)灰色,饱和,中密状,局部稍密状。20mm颗粒含量一般占50~85%,2~20mm颗粒含量一般占5~35%,<0.075mm颗粒含量占5~10%,其余为砂粒。40m以上颗粒粒径一般为20~60mm;40m以下颗粒粒径一般为40~80mm,大者达200mm以上,砾卵石磨圆度较好,一般为圆状、次圆状,较坚硬,成份以凝灰岩为主,中风化状。不均一,局部相变为圆砾。地层时代为上更新统上组下段,冲海积成因。全场分布,顶板埋深36.30~37.30m,揭露厚度9.60~43.50m(未揭穿)。⒉3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本次勘察共取原状土样44件,采用薄壁取土器采取,样品质量等级为Ⅰ级,除全部做常规分析项目外,另有23件加做水平和垂直渗透试验。抗剪强度指标粘聚力c、内摩擦角Φ采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上部地基土(基坑开挖计算范围)加做固结快剪试验。采取扰动土样40件,做筛分法颗粒分析。标准贯入试验了22次,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了27次。对各土层样品按层逐个以正负3倍标准差法进行检查,剔除个别不合理指标后再按层进行统计,各项试验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变异系数、统计频数等统计结果和各层e—p曲线见附表2~附表5(原位测试指标统计值为杆长修正值)。⒉4基础设计主要参数的确定地基土基础设计主要参数: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压缩模量Es(或变形模量E0)、桩周土的摩擦力特征值qsa、桩端土的承载力特征值qpa、抗拔系数λ等,分别根据土工试验、原位测试等资料通过公式计算和规范查表求得,然后结合地区经验综合分析确定,提出建议值,见表2。⒉5地下水勘察场址地下水上部为孔隙潜水,其赋水介质为粘土、淤泥、粉砂夹淤泥、淤泥夹砂、淤泥质粘土等,透水性小,水迳流条件差,水量贫乏,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以蒸发为主。但上部粉砂层中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承压性,相应水量也较丰富。本场地离瓯江较远(约1km),潜水因水泾流条件较差,因此与瓯江水体基本无水力联系;下部为多层承压水,赋水介质为粉砂、卵石,透水性较好,尤其是卵石层,水迳流条件较好,水量较丰富,钻探时孔内漏浆较严重,与瓯江潮汐有水力联系(因压力传导,承压水水位随潮汐作周期性波动)。表2基础设计主要参数一览表注:qpa使用条件为:桩端进入持力层2d以上,桩端下持力层厚度3d以上;钻孔灌注桩qpa对应沉渣厚度应≤50mm。勘察期间测得潜水位埋深为1.70~2.40m(水位高程2.28~2.90m),初见水位与稳定水位基本一致。根据温州南半幅1/5万水、工、环综合区调资料,本地区潜水多年变幅在0.20~3.50m之间;承压水水位埋深10.00~14.00m。场区潜水对基础设计和施工影响不大,②1’粉砂夹淤泥中潜水对基坑开挖有土层ES1-2(MPa)E0(MPa)fak(kPa)预制桩钻孔灌注桩抗拨系数λqsa(kPa)qpa(kPa)qsa(kPa)qpa(kPa)①0杂填土60①粘土2.707514.013.00.75②1淤泥1.80455.04.50.70②1’粉砂夹淤泥6.009017.015.00.55②2淤泥夹砂2.306.56.00.70③1淤泥质粘土2.8010.03509.00.70④3粉砂7.5025.0150022.06500.55⑤2’卵石22.0048.0300043.013000.50一定影响,应做好排水、降水工作;承压水对钻孔桩施工有可能造成塌孔、漏浆等不利影响。本次勘察共取水样2组,取样位置在Z15、Z23孔4.00m、3.50m处。分析项目为简分析加侵蚀性CO2,由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见附表7。水质分析成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12章进行评价。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地层渗透性为B类,场区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判定如下:①按环境类型水、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为微腐蚀性(SO42-含量为12~25mg/L,小于300mg/L);②按地层渗透性水、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为微腐蚀性(PH值为6.75~6.77,大于5.0;侵蚀性CO2含量为13.10~14.69mg/L,小于30mg/L);③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和干湿交替状态下均为微腐蚀性(Cl-含量为16.16~36.80mg/L,小于100mg/L)。综上所述,场址地下水、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和干湿交替状态下均为微腐蚀性。⒉6不良地质作用本次勘察场区内未发现不良地质作用和暗塘、暗
本文标题:2013-094永嘉县东瓯街道林垟村三产安置及道路拆迁安置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9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