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0高考语文专题18
2010高考语文专题18:文言文筛选文中的信息与分析综合【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⑴筛选文中的信息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透析】“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综合分析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并提取信息,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某个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特点进行评论。以2004年全国卷为例: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大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大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①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②,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例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①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②因谢病去,妇竟冤死③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④宜戮讼者,以谢冤魂⑤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例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盂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一、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信息,指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历年高考要求提取的内容大多是通过人物言、行反映人物思想性格、道德情操和才智等几个方面。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例1,本题着重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这道题出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这是一种常见的形式。我们先要弄清“仗义执言”的内涵:“根据道义和事理,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再对照这一概括性论断去分析题面的每一个句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选择。第①句“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是承接上文“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而来,能够看出孟尝不满于郡守判决,挺身而出,述说真相,故能体现出“仗义执言”。第②句“因谢病去,妇竟冤死”,是说孟尝在仗义执言、述说未果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及孝妇的最终结局,与题干没有联系。第③句“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是说郡中连旱二年,后太守询问原因时,孟尝去说明事情的缘由,这应当是“仗义执言”的一种表现。第④句“宜戮讼者,以谢冤魂”,是孟尝建议杀掉诬陷之人来给孝妇谢罪,也能体现出“仗义执言”。第⑤句“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是承接上文“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后的结果,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⑥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这是孟尝任合浦太守时采取的措施,这一句也跟题干没有联系。理清了这六句话的内容,这道题的答案就清楚了,正确的选项是①③④,即B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谈及的事件或论述的道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历年高考要求概括、分析的内容大多在论点的某个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某事发生的原因或发展导致的结果等几个方面。又如例2,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这道题的题面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然后选取其中比较重要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为孝妇洗白冤情、任合浦太守时移风改政、离任时百姓挽留、杨乔赏识举荐。例中D项所拟的题面“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其“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没有错,问题出在“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原文的表述是“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这里“见”表被动,“竟”为最终,“竟不见用”即最终没有被任用。所有说这一项虽有对的部分,但整体上看,它是错误的。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记叙某一事件或人物时,所直接或含蓄表达的观点看法、态度倾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或用现代观念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祖佗,矩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蕃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牴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斐矩传》)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斐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例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B.强调“表动则影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这道题要求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解析:答案是B。此题是高考的新题型,司马光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是君王之功。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考生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证,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粤题精讲】1、2009年广东高考题2、(2008年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归纳概括能力。A项“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项,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项,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答案:C。3.(2007年广东)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B.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于是渐不信孤C.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D.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名师剖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的是王生的认识,而非郭生的谦虚。答案:B4.(2007年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归纳概括能力。“狐狸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有误,应为“于是渐不信狐”。答案:C5.(2006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
本文标题:2010高考语文专题1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32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