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学案
-1-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学案文学常识及名篇名句文学常识答题技巧规律总结一、文学、体载常识答题方法总结近几年的高考是非题常用于文学与体载及文化常识部分,一方面考查掌握有关知识,另一方面考查运用文学文化常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面介绍这种试题的解题方法。1、字眼捕捉法是非题的审题非常重要,往往因一个词没看清,而作出错误的判断。这不是知识水平不够,而是在审题上经验不足,因为命题者常在字眼上作出“陷阱”。同学们如能针锋相对,捕捉着这睦字眼,答案必定正确。2、排除法是非题中,往往用混淆概念的办法干扰考生的审题,有些考生因平时对一些概念模糊不清,往往就在这时“上当”。考生在做题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能够准确判断的项,迅速排除干扰项。如作品排序,利用两项就可以进行有效地排除干扰项。3、已知推未知主观题解题过程中,要善于运用题干里隐含的有效信息,如年代、作者、风格、主旨等,准确推断出答案。4、寻找常见的错误类型文学常识题的常见设误类型有张冠李戴、改变性质、偷换概念等,审题中,可以有意关注这些设误类型,从而正确地运用排除法做题。5、要善于提纲挈领作品合称、作家合称等题,要抓住他们的标准,这就是线索,它可以是时间、地点、风格、主题等,抓住了线索就能够提纲挈领了。临声应试技巧主要有四点:1、认真阅读题面,看清题目要求。2、找准题支错项,进行迁移比较。3、相信第一印象,大胆进行取舍。4、仔细进行核对,做到万无一失。二、误答原因分析识记文学常识题的误答原因有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1、不从读原著入手掌握文学常识。有的考生仅凭背几条复习资料来学习文学常识,其结果,文学常识基础薄弱,造成考场失误。2、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文学常识。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果不能从宏观上分门别类地加以梳理,就容易在干扰项面前前举棋不定,以致把答案弄错。3、复习抓不住重点,眉毛胡子一齐抓。高考只要齐识记重要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只要抓住这些重要知识,做起题来就能游刃有余,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面面俱不到。4、临场心态不良,阅读题面不细。试题中的任何文字都是十分有用的,如果阅读题面-2-不细,在考场上就容易陷入窘地,造成失分。三、文学常识的备考策略文学常识的识记,最重要的是抓住重点强化记忆。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个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进行记忆。一般地说,在中国文学中,小说、戏剧重于诗歌和散文,外国作家作品重于中国作家作品,欧美文学重于亚洲文学。值得强调的是,对作品听识记,不能只停留在作家名与作品名的水平上,还要对有关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题材、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等有着一定的了解。要把阅读中外名著同掌握文学常识结合起来,脱离了阅读,往往事倍功半。文体知识的识记主要应明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文体在不同的时期的名称及文体特点,在理解记忆上下功夫。文学常识部分侧重于识记,掌握一定的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要准确把握这部分知识,其主要复习手段是背诵。背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背诵要围绕名家名篇有重点地进行,切忌贪多求新。背诵要注意纵向(历史进程)、横向(同一时期)两条线索,要将特定作家作品放在它的特定“坐标”中去记忆,切忌杂乱无章孤立地记。默写名句名篇答题技巧规律总结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识记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可能做完其他题后又会突然回忆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发现并纠正。另外,如果命题是三选二,答题时就应以最有把握的题做起,做了两题就够了。如果三题都做(最好不要这样),要确保前两题完全正确,因为高考阅卷评分有时规定只看你做的前两题,有错误即扣分,即使你第三条做对了也不给分。另外,在复习和应试时还应注意:(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以上三句中的“羁”“鹜”“壑”就极易写错,复习中要反复多写几遍,强化记忆。(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做到既知其音,更明其义。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司马迁《史记》)以上三句话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恨”,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第二句中“暗”的意思是“绿柳成荫”,易误为“岸”;第三句中“销”的意思是“熔化”,易误为“消”。(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3-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例如:为由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律·到韶山》)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以上三句中,“教”容易误写成与之同义的“叫”,“长”容易误写成“常”,“材”容易误写成“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瓮》)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第一句如果不联系“卖炭的老人虽然衣衫单薄,却愿意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的具体语境,就可能想当然地把“愿”写成“怨”;第二句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就会把“始”写成“使”;第三句如果不联系“晴空”“排云”这两个语境,就会把“霄”错写成“宵”。(五)要留心语句顺序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一部分学生不知就里,往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致把语句顺序颠倒,白白丢了分。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以上这四句,稍不注意,就很可能写错顺序:“春色满园”写成“满园春色”,“淡妆浓抹”写成“浓妆淡抹”,“歌诗”写成“诗歌”,“孤帆一片”写成“一片孤帆”。(六)要注意语句出处很多名句经过长期流传,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大众名言”。但是,在演变流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了新的说法。这样答题时,就一定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例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赠萧瑀》)像上面的句子,已经标明了出处,就不能把“路曼曼”写成“路漫漫”了,虽然平时写的是“路漫漫”;也不能把“蝉噪林逾静”写成“蝉噪林愈静”,虽然意思并没有改变;更不能在“疾风知劲草”后接“烈火识真金”,虽然这种说法已成俗语。诚然,名句名篇主要靠点滴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但高三复习的有限时间里,多些方法,多些技巧,多些归纳,多些总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文默写的六种形式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默写题所考内容在朝代上侧重先秦和唐宋,在文体上侧重诗歌和散文,在内容上侧重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其中,湖南卷侧重于课本内容。随着高考-4-的改革,古诗文默写的形式也精彩纷呈,实现了由单纯识记默写向理解识记默写能力培养的跨越,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六种。一、一线串珠式默写命题者用一“话题”贯穿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联系与“话题”有关的名句,然后进行准确默写。1.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送我至剡溪”。王维《山居秋暝》中的“________,清泉石上流”。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2.愁,是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种情绪却异彩纷呈。李煜《_______》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李白《_______》中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_______”。张继《_______》中的“月落呜啼霜满天,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_______,_______”。3.古代诗词常用“空、自”等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陆游《_______》中的“_______,镜中衰鬓已先斑”。李清照《一剪梅》中的“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岳飞《满江红》中的“莫等闲,_______,_______”。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这些句子都用一“空”字抒写了怀才不遇之情。4.鸟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在古诗文中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_______,著有《归去来兮辞》《饮酒》等。他写的《归田园居》中有“_______,池鱼思故渊”,用鸟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情。李白在《蜀道难》中感叹“_______,雄飞雌从绕林间”,表达了蜀道艰难,行程孤独之情。杜甫在《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在《_______》中写道:“飘飘何所似?_______。”这寄寓了飘泊不定老病孤独的情感。李密在《陈情表》中有“_______,愿乞终养”,用乌鸦反哺表现自己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二、比较式默写此种考查方式单刀直入或用一个“主题”引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曲同工的诗句,要求考生在揣摩题旨和细细回忆诗歌内容的前提下,对名句进行准确默写。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和《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2.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柳永的《雨霖铃》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和《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3.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菊花,在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看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而在领袖毛泽东笔下则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_________,__________”(《采桑下·重阳》)。4.《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异曲同工。三、嵌入式默写此种考查方式交代篇目、作者和内容,要求考生在分析判断的同时准确默写出名句。1.陆游曾用“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2.王勃《滕王阁序》中用“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两句描写深秋的景色。3.南宋词人______在《扬州慢》中用“过春风十里,________”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4.杜甫在《______》中借感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诗句“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自己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情怀。同样,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一诗中以“__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四、观点式默写
本文标题: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3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