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名师解析)湖南省十三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湖南省十三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7.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这说明()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B.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D.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考点】五四运动【解析】报刊报道和回忆录都属于二手资料,真实性相似,故A项错误;亲历者杨振声的回忆基本是回忆自己所见所闻,猜测性不大,故B项错误;两者都基本是支持学生的,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可知该报把责任推在了曹汝霖身上,故D项正确。【答案】D18.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下令禁止缠足,并指出缠足致使“四万万人变成无用之物,必将使民族衰落”。材料反映出清末移风易俗具有明显的()A.民主色彩B.政治色彩C.封建色彩D.革命色彩【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废缠足【解析】作者认为缠足会“使民族衰落“,说明他把社会习俗的改革上升到了政治层面,所以说其有明显的政治色彩,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19.“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D.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解析】轿车生产不是技术落后,故A项错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但这与轿车生产没有明确的联系,故B项错误;轿车生产与我国是农业国联系不大,故C项错误;轿车生产滞后主要是基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国情考虑,也就是需求不足,故D项正确。【答案】D20.结合下图,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1952年与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的成分比例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B.1978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C.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大幅度提高主要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结果D.各年份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分别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1952年我国实行土改后,农民获得了私有土地,但是在其后实行了农村合作化运动,土地大都转变为公有制,所以出现了图中公有制大幅上涨的比例,因而其中存在因果关系,故A项正确;1978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是计划经济的顶峰,之后进行了改革,故B项错误;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大幅度提高主要与我国实行了市场经济有关,故C项错误;2006年市场经济改革与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21.有学者说,在现代化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当非西方国家仍在为实行现代化而伤透脑筋,西方国家则似乎已出现超越现代化的新动向。”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一阶段“新动向”的是()A.工业生产比例显著降低B.西方优势地位完全确立C.社会生活世俗化城市化D.现代经济模式趋于定型【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解析】材料所提西方国家的新动向一定是相对于原来的西方工业化而言的,二战后信息产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使工业生产比例降低,故A项正确;西方优势地位完全确立是近代早已确定的事情,故B项错误;社会生活世俗化城市化和现代经济模式趋于定型都属于原有的现代化模式,故C、D项错误。【答案】A22.根据下面表格内容,判断从上至下的“?”处应填()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年份1937年1945年1960年1972年资本主义世界100100100100美国46.474.631.2?日本6.1——3.2?西欧各国————26.5?A.45.12.124.6B.45.112.324.6C.7.62.129.6D.7.612.329.6【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解析】二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黄金外汇储备最多,但是从60年代到70年代是美国霸权受到挑战,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大幅度降低,然而日本和西欧经济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所以日本和西欧的经济比重会得到很大的增加,甚至超过美国,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23.美国《新闻周刊》撰文指出:“马里兰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收集的数据显示,我们眼下处于50年代以来全球暴力的最低点。但我们被告知我们生活在一个黑暗危险的时代:恐怖主义、流氓国家、核扩散、金融恐慌等。部分问题出在这里:暴力逐渐减少,信息却不断激增。”作者意在说明()A.“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趋于缓和B.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D.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得威胁被夸大【考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解析】材料的重心在“暴力逐渐减少,信息却不断激增”,由此可知材料所提及的多种威胁在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背景下被夸大,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24.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指出:“苏联不会直接向发达的西方世界扩张,而是要向不属于西方世界的国家和战前的广大殖民地地区,即介于西方世界和苏联之间的广大的中间地带进行扩张。因此必须下决心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作者的这段言论()A.为“遏制理论”造势B.推进马歇尔计划实施C.促成北约成立D.推动德国分裂【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根据材料提供时间可知在二战结束不久,冷战尚未正式开启,此种舆论可推知为美国的“遏制理论”造势,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对欧洲的经济援助,与苏联无关,故B项错误;北约是在军事上遏制苏联,与争夺中间地带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德国分裂与美苏争夺中间地带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25.弗雷德里克.C.拜泽尔在《早期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中说:“如果说浪漫主义者就是启蒙运动的批评者,那么可以说他们也是启蒙运动的信徒。他们忠实于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激进批评和公众教育。他们的目的不是要抗击启蒙运动,而是要消解它在18世纪末期的危机。”材料表明浪漫主义()A.是对启蒙运动的彻底否定B.与启蒙运动同时产生C.和启蒙运动在根本观念上具有一致性D.与启蒙运动的内容基本相同【考点】启蒙运动;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解析】通过材料“他们忠实于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说明他们对启蒙运动有所继承,并且在根本观念上有一致性,故A项错误,C项正确;浪漫主义在启蒙运动之后,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是理性主义为核心的,而浪漫主义是对工业革命之后现状的一种反思,内容存在很大区别,故D项错误。【答案】C此资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满分50分,其中,第26题2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6分。)26.(22分)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据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材料二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据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材料三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广……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体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论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西方世界历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据张广智《现代西方史学》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阿拉伯人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的。(6分)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的角色。(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时期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8分)(3)据材料三,概括19—20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大变化。(2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4分)【考点】(1)阿拉伯人对西方文明的影响(2)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近代中国传教士(3)史学理论——史学观念;工业革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解析】(1)第一小问说明,主要从材料中总结,由材料第一段看出阿拉伯人在古代自然科学很发达,由此影响了欧洲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由材料第二段看出阿拉伯人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从而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由材料第三段看出,阿拉伯人传播了中国的四大发明,由此带来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第二小问角色,从内容中可以分析出其为保存着和传播者的角色。(2)评析注意首先亮出观点,其次从原因、影响等方面作出分析。从材料中可以总结出传教士的态度最初是排斥否定中华文化的,后来转而认同宽容中华文化;原因主要为传教士在前期与中国之间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尖锐,存在很深的文化冲突;后来传教士对中国国情有了更深的了解,改变了传教的方式,转而宽容中华文化;影响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传教士传教有利于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文化侵略、宗教迷信等不利因素。(3)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中史观发展可以看出由西方中心论向全球史观的转变;第二小问影响,任选一个时段,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可以任意选取,注意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考虑。【答案】(1)说明: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2分)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2分)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使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2分)(要求:每个角度史实1分、说明1分)角色:继承者(或发展创新者、保存者);(
本文标题:(名师解析)湖南省十三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39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