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2011-2012高二下期期终考试历史试题
-1-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所给选项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2.《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4.战国时期赵国人慎到说:“治水者茨(茨,指积土填满)防决塞,虽在夷貊(mò,古代称东北方的少数民族),相似如一。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他的这一论述实际上是A.总结了战国的水利成就B.主张施行仁政,反对任人唯亲C.揭示了民族融合的事实D.主张依时治世,反对因循守旧5.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2-6.“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A.孔子B.董仲舒C.王阳明D.李贽7.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A.程颐B.王阳明C.陆九渊D.朱熹8.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9.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B.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C.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D.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10.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他A.强调实地调查B.反对君主专制C.维护儒家正统D.主张经世致用11.对图1解读正确的是图1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停滞-3-12.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高度繁荣,在科技领域的表现有A.发明造纸术B.发明司南C.发明火药D.发明活字印刷术13.苏轼对右图画作评价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由此可见该作品A.讲究布局构图B.色彩强烈,富有个性C.在绘画技法上吸收了印象派的文化特色D.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14.《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15.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指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这里鲁迅告诉我们A.汉字是史官或巫创造的B.汉字是口口相传的文字C.汉字是仓颉创造的D.汉字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16.王维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此诗的创作风格是A.浪漫主义B.爱国主义C.现代主义D.现实主义17.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A.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B.唐朝诗歌空前繁荣C.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D.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4-18.“自秦变法而败亡,后世人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令败亡灭绝而不悔。”李鸿章这段话的主旨是A.反对变革B.主张革新C.希望进步D.要求守法19.郑观应曾作出了这样的论述,“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其论述A.指出了学习西方的重要性B.揭示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C.触及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D.反映了知识阶层改造传统思想的迫切愿望20.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A.宣传了实业救国思想B.抨击了民主革命言论C.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D.提出了救亡图存要求21.上海某县在1912年举行第一届小学联合国文竞进会,其中高小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题目分别是《说谋生之大要》、《个人自治说》、《说社会教育之必要》《论现在小学生对于中华民国之责任》,全县有70%的学生参加。下列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A.沿海地区观念更新较快B.学校教育趋向近代化C.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新文化运动影响巨大22.清末,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的灯谜,如“论伍子胥之为人”,谜底为“议员”;“颈上污尘”,谜底为“领土”;“独行三年丧”,谜底为“专制”;“成汤鸣条之役”,谜底为“商战”等。对此分析有误的是A.体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想B.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感C.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D.体现了追求民主的思想23.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5-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24.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A.武装夺取政权B.联合地方实力派C.建立责任内阁D.实行新三民主义25.孙中山认为:“井田之法既板滞而不可复用,则惟有师其意而已。”这种思想体现在他的什么主张中A.民生主义B.民权主义C.民族主义D.三大政策26.发表于1940年1月,阐述中国革命理论和策略,在政治思想方面主要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性质、领导权等问题。“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新的……国家形式,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式。它是抗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又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的。”上述材料来源于百度词条,它是毛泽东的哪一部著作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新民主主义论》D.《论人民民主专政》27.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A.武装反抗的策略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D.井冈山道路28.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体现的共同本质思想是A.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中共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D.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29.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那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A.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6-30.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31.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32.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A.“载人航天工程”B.“双百”方针C.“科教兴国”战略D.“三个面向”方针3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34.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制定的决策是A.科教兴国B.863计划C.载人航天工程D.两弹一星35.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西游记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我国实现飞天梦想,中国人能够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7-大壮举是A.“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B.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C.“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36.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A.普罗塔戈拉B.苏格拉底C.伏尔泰D.卢梭37.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中有这么一句经典的名言“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本文标题:2011-2012高二下期期终考试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4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