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1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汇编记叙文阅读2
12011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汇编记叙文阅读【大兴1】(一)阅读《人在胡同第几槐》,完成第15—17题。(共15分)人在胡同第几槐刘心武①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②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无形中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③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①……④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⑤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⑥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阴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⑦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⑧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⑨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②,人在胡同第几槐?(2原文有删改)注:①诡谲(jué):奇异多变②翁叟:年老的男子15.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不同的感受和人生感悟。请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时间事件感受人生感悟童年时①甜蜜②搬出四合院后梦中采槐豆③④15.答案示例:①吃槐花香饼②人情美好③苦涩④生存艰难(共4分。每空1分,意思相同即可)16.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第⑧段又写到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文章中心谈谈你的看法。(4分)16.示例一:不该删去。(1分)文章谈的是槐树,实际上是借槐树谈对胡同院落和北京传统生活的眷恋。(1分)本段作者谈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1分)表达自己对胡同院落的情感不会改变,对北京传统生活方式不会消失的信念。(1分)示例二:可以删去。(1分)文章的中心是借槐树表达自己对北京传统生活的眷恋。(1分)本段虽然也谈到了对北京的爱,但大段篇幅都在谈旧城改造,略显枝蔓,(1分)如果删去可使中心更明确集中。(1分)(共4分。具体采分点见答案标注,意思相同即可)17.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诗结束全文,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妙处。(不超过150个字)(7分)17.答案示例: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诗结束全文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1分)表达自己从“小鬼”到“翁叟”(1分)都对以槐树为代表的老北京胡同院落和传统生活充满深深的眷恋之情(1分)。这样写使表达更加凝炼,更富有文采;也使文章抒发的对老北京胡同院落的眷恋之情显得更加浓烈,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1分)同时又与题目“人在胡同第几槐”相照应。(1分)(共7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赏析5分,具体采分点见答案标注;语言表达2分)【房山1】(一)阅读《剽悍的十八岁》,完成第15—17题。(共15分)剽悍的十八岁曹春雷①那年夏天的七月,是他一生都抹不去的黑色。②高考前一天,父亲突患重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他毅然放弃了高考,还有什么能比父亲的命更重要呢?他穿梭在医院各科室之间,交钱、拿药、取化验单……③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人世。从此以后,再没人为他和母亲遮风挡雨了。④办完丧事,他想,自己必须成为一棵大树,来为母亲遮风挡雨。⑤父亲留给娘俩的,不是财产,而是债务。父亲生前举债办了一家石粉厂,谁知厂子办起来后,产品严重滞销。⑥他和母亲商量后,关闭了厂子,变卖了设备,连同家里积攒的钱,都用来偿还了债务。但依然有八家没能还清。都是村里的乡亲,当初父亲借钱时,他们连老底儿都拿出来了,指望着父亲年底能给一些分红,可现在……⑦几个不眠之夜后,他告诉母亲,决定休学一年,出门打工挣钱还债。母亲长久不语,泪流满面。⑧临行前,他将自己高中的课本都装在包里。他要去的是一个叫紫川的地方。那里小煤窑比较多,村里好几个人在那里打工。那一年,他十八岁。⑨辗转奔波之后,他站在了小煤窑前。第一次下井,他惊恐不已。巷道黢黑,周围时不时3有矸石坠落的声音。采煤面上很嘈杂,有用木柱支护顸板的,有打眼放炮的,还有拉拖运煤的。队长安排他拉拖运煤,不是技术活,有力气就能干。⑩拉拖,就是将绳子拴在用汽车外胎做成的筐上,套在肩上,用近乎爬的原始方式往外运煤。运煤巷道只有半人高,根本不能直立。⑾近一年里,他一直在巷道里拉拖。刚开始时,困扰他的是孤独、寂寞,还有累、疼。绳子紧紧地勒在后背上,磨得脊背火辣辣的疼。但他从没想过放弃。他总在盘算着,再干几天活,谁家的债就能还上了。这个念头,让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亮。⑿他慢慢适应了,后背渐渐消肿,大概已磨出茧了。他在拉拖的时候思考着高中课本上的问题,消磨漫长的时光。⒀闲暇时间,工友们打牌喝酒。而他,捧着高中课本写写画画。晚上,别人睡了,他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读书。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站在大学校园里。⒁这不是梦想。⒂终于有一天,他真的坐在了宽敞明亮的大学教室里。打工的第二年,他还清了债务,还留有一部分结余的钱。他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被顺利录取。⒃大学毕业后,他在这个城市安了家,把母亲接到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⒄多年后,单位组织旅游,他又到了当初打工的地方。小煤窑已不复存在,被当地政府关停,建成了旅游区。⒅站在曾经流过汗的地方,他透过时空,看到了当年在井下匍匐拉拖的自己。⒆他感谢那段岁月,正是当初的匍匐,才让他褪去了青涩和稚嫩,学会了真正的站立,这样的十八岁,属于真正剽悍的男人。(摘自2010年9月10日《解放日报》有删改)15.阅读②-○15段,请将“他”这段经历的几个过程补充完整。((4分)15.答案示例:放弃高考,承担责任(或照顾父亲);变卖设备,资不抵债(或偿债未清);决定休学,挣钱还债;还清债务,高考录取(评分:本题4分。每空1分。表达准确、规范即可得分。)16.阅读○12段中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慢慢适应”的内容和原因各有哪些?(4分)“慢慢适应”的内容:“慢慢适应”的原因:16.答案示例:内容:一是孤独和寂寞;二是累和疼原因:有“还债”这一坚定的信念;后背已消肿,磨出茧子。(本题应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思考作答)评分:本题4分。每个要点各1分。17.请结合文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除用行动描写外,还通过什么描写来逐步表现人物的“剽悍”性格的?(150字左右)(7分)17.答案示例:作者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逐步体现“他”的剽悍的。首先“他”的“为母亲遮风挡雨”的心理,体现了他的敢于担当,“休学一年”“打工还债”凸显了他的果断与勇气。打工时靠“一定要还清债务”的“念头”挺过来了,最后以“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站在大学校园里”的坚定信念实现理想,此刻,一个剽悍的男子汉形象跃然纸上。评分:本题7分。答出心理描写1分,举例与分析3分,体现“逐步”1分,语言表达2分。辛苦打工坚持学习4【怀柔1】(一)阅读《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完成第15~19题。(共15分)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有删改)梁衡①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②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棵古榕为屏,一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五十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这绿阴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一千七百年前的哲人。③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到清康熙年间,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殿在前,诸葛亮殿在后,并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④诸葛亮殿,殿柱矗立,贯大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年之情。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kān)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掩遮他聪慧的目光,墙外车马的喧闹也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甲);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乙)。透过他深沉的目光,看到他a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心系天下;b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万曹兵灰飞烟灭;c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d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⑤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诸葛亮殿南面东西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仿佛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七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亮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⑥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对诸葛亮倍觉亲切。在他的一生中,诸葛亮实践自己做人的规范,尝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努力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从而得到永恒。15.阅读文段④,将下面两句话,放回原处。(只填序号)(2分)A.痛表一颗忧国忧民心B.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甲:乙:15.甲B乙A(本题满分2分,填对1空给1分)16.文段③交待武侯祠变迁的目的是什么?(2分)16.表达人民对诸葛亮长久不衰的怀念与崇敬之情。(答对给2分)17.文段①中“深深的遗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1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答对给2分)18.文段④中划线的句子,写了有关诸葛亮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话分别说出四件事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品格。(4分)答:abcd18.a素有大志b智慧超人c秉公执法d清正廉洁(本题满分4分,答对一点
本文标题:2011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汇编记叙文阅读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5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