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 (论文撰写参考)资源整合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案例开发的理性思考
整合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案例开发的理性思考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张小亮目前,我国将以往学校的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兴趣小组活动等确定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非指定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体现的是以集体活动为特点的综合性活动。然而,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非指定领域和四大领域的具体活动开展中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因而我们首先必须关注其独有的特点,即集体性、自主性、个性、创造性、文化性,并参照三个纬度,在此前提下对资源整合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案例进行开发。一、多主体的合力开发非指定领域案例开发首先要确定开发的主体对象、解决“谁开发、开发谁”的问题。从主体上看,教师、学生、社会公众都既是开发的主体,也是被开发的对象。激活这些主体的开发意识,是综合实践活动学科非指定领域案例开发的要途径。(一)教师是开发的核心主体。教师群体本就是“藏龙卧虎”之地,很多教师都学有专长,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表现突出。教师资源是整合型综合实践活动中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因素,也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要从单纯的四大领域的狭隘资源观中跳出来;其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开发能力,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依据自身的专长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和个性;再次是学会合作,优势互补显专长,和他人形成案例开发的合力。(二)学生是开发的关键主体。让学生成为案例开发的主体,可以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活动安排转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开展一系列自主性的活动,努力发掘整合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独特魅力。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资源。每一个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爱好和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各不相同,学生的这种多方面的差异性是一种课程资源。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锻炼各种能力的巨大源动力,如果学生对活动内容没有兴趣,则很难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预设效果。2.整合外来学生家乡地资源。由于每个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为数不少的外来学生,这些外来学生家乡所在地的文化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我们发现,即使是同一个节日习俗,各地所表现的方式也不一样;同一种方式,各地表现的时间也有差异。各地民俗文化的差异性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在进行资案例开发的同时,活动的开展也进一步整合了学生资源,奠定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第二故乡的情感。(三)公众是开发的自然主体。学校处于不同的社会区域中,整合资源的过程必定需要得到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配合与支持。把社会公众作为资源开发的主体,可以巧妙地借用他们的经验、知识、特长。这些校外“教师”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一大特色。在案例开发的过程中,不论是家长还是社会人员,我们把他们请进校园或在校外指导活动,把社会上各行逐一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但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更多,体验更深,还能让大人们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促使他们支持活动的开展,愿意对孩子的活动进行评价和鼓励,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二、多样态的分类开发非指定领域的课程资源是个边界开放、样态多样化的复杂系统,整合课程资源环境下的案例开发必须依据非指定领域资源的特点来建立合理的“资源细分”框架。(一)按功能导向的开发。1.以特色文化形成为目标。非指定领域是突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主要阵地。无论从班级活动到年级组活动还是学校的大型活动,这种集体性活动以校园文化的形成为中心,形成了各具个性与风格的班级文化、年级文化和学校文化。班级、年级、学校文化的差异必然体现不同的活动特点。各级文化的形成决定了班组各级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促进了各级核心文化的形成与创新,创造着学校特色的教育活动。2.以学生个体创造为目标。创造性是非指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高表现特点,无论是学校的大型活动(诸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还是班级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及兴趣小组活动等,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发挥各自的创造性,促进自身生理的、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意志的等方面人性的发展。集体性的活动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诸如敏锐的感受性、集体责任感、自我肯定感、好奇心、上进心、内省心和自我抑制力等。而在这过程中充满个性的、创造性的发展不同于学科课程所突出的认知技能的个性发展。3.以已有经验再造为目标。在非指定领域案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原有基础,将挑战性的任务贯穿在学生的学习中,重视学生通过学习后的提高度,注意引导学生经历“体验”与“思考”的过程,促进学生从经历走向经验,通过交流、探究、辨析,促进已有经验的再造,使浅层次的活动体验转向较高层级的经验总结提升,从而获得自身素质的发展。如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经验,让学生最终获得相关活动的整体的辨析性的方法,从而提高后续活动的研究质量。(二)按空间状态的开发从空间状态看,课程的资源分为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等)。各学科教材和校园生活因素是最基本的校内资源。校内资源案例的开发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好本身已有的资源,其次才是延伸拓展,如民风民俗、乡土实例、文艺广告等。与此同时,校内的花草树木、景观特色、校史掌故等人文资源,食堂、图书室、垃圾房等设施设备,学生社团、主题节等校内文化活动都是可以着力进行案例开发的资源点。而校外的资源是校内资源的有效补充,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体验生活提供了方便,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按生活时态的开发从生活时态看,课程资源分为过去资源、现在资源和未来资源。以时间纬度来区分,人类生活是过去生活、现在生活和未来生活的统一。所以,在案例开发中应注意覆盖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并依据探究内容的实际情况分别有所侧重。如:“XX的过去、现在、未来”……在案例开发过程中,如果是对过去生活的提炼,则需要考虑引入现在生活或未来生活的可能资源加以验证;如果是对现在生活的抽象,则应当有意识地补充过去生活或未来生活加以比较。三、多方式的协同开发。(一)传统主题改造式传统主题改造式即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改造非指定领域的活动,将这些活动中贯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主、开放、生成、综合、实践等特点,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操作、参与实践、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明确的主题来导引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以问题为线索,贯穿于活动之中,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思考、研究,这样学校的传统活动才会更具有吸引力,更富有成效。如春、秋游活动可以每次都包含一个新的探究主题。(二)组织线索切入式在案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三个纬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进行,结合实际设计本校的主题菜单。在“人与自然”领域,可以对地理、气候、生命、物产四大要素进行一定的思考;在“人与社会”领域,可以对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环保、传统节日进行一定的探究;在“人与自我”领域,可以对生存、健康、安全、交际进行一定的反思。(三)学科整合渗透式学科整合渗透是我们最常使用的方式。以综合主题的形式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力求与四大领域的活动内容相互渗透与延伸,打通学科壁垒,从而达到有机整合的目的。(四)活动方式切入式非指定性领域活动方式切入式与四大领域的活动切入式有所不同。这里是指在案例开发的过程中打破我们原有的活动指导模式,将活动的指导阶段按照现行的需要进行整合和调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将原本按序进行的活动内容进行前置或后移。如有的教师将调查问卷结果统计活动前置,以调查结果引发学生的探究思考;有的教师将设计与制作活动前置,以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各种活动方式切入对非指定领域的活动探究中,以求整合效果的最优化。四、多渠道的生成开发非指定领域的课程内容在案例开发的过程中虽然可以相对独立地成为重要的资源,但在具体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有时师生所蕴含的部分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才会显现出来。因此,注重案例实施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才真正从表象走向深层,课程资源整合的价值才会真正体现。动态生成的资源才是课程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在案例开发的过程中,活动的设计从教师主宰转向学生主体,要具有生本意识。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案例开发中要充分研究学情,并对活动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预判,充分挖掘活动延伸的因子,为生成性资源的形成做好准备。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预约所有的课堂细节,因而由于学生的变化、教学环境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案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意外或节外生枝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些意外是课程实施的宝贵资源。教师表现出的教学机智会使可能成为的课堂病态转为活动实施的亮点,为延伸活动的开展留下资源的基础。总之,对于资源整合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案例的开发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趣。案例开发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来达到资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匹配”,从而使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本文标题:(论文撰写参考)资源整合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案例开发的理性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5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