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414阿房宫赋同步备课课件粤教版必修2
14阿房宫赋春日秦国怀古[唐]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赏析】伤春怀古,寓情于景。这是一首怀古诗。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地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表现手法上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景情关系的处理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在情感上则蕴涵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1.字音辨识骊.山(lí)囷.囷(qūn)水涡.(wō)不霁.何虹(jì)媵嫱..(yìnɡ)(qiánɡ)辇.来(niǎn)晓鬟.(huán)鼎铛.(chēnɡ)逦迤..(lǐ)(yǐ)锱铢..(zī)(zhū)架梁之椽.(chuán)2.一词多义(1)一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一把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崔颢《黄鹤楼》(2)为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3)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护(4)焉盘盘焉.,囷囷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句末语气词,不译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列子《愚公移山》(5)之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动词,往,去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结构助词,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词,代秦人(6)于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介词,到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介词,表比较3.词类活用(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名词用作动词)出现虹(2)朝歌.夜弦.(名词用作动词)唱歌;弹曲(3)鼎.铛玉.石(名词用作动词)把鼎当做;把玉当做(4)族.秦者,秦也(名词用作动词)灭族,杀死一族的人(5)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向西(6)辇.来于秦(名词用作状语)乘着辇车(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词作名词)指金玉珠宝之物(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4.古今异义(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群参差分布,彼此回环掩抱,飞檐交错连接。今义: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天气。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3)韩、魏之经营..古义:搜集,保存,积蓄。今义:筹划,计划,组织。(4)齐、楚之精英..古义:事物的精华部分,比喻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比喻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物。(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怜悯。5.文言句式(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译文: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译文: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不是天下的人民。(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译文: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4)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译文: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破。(5)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译文: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6)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句)译文:让那撑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民还多。(7)几世几年,摽掠其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译文:多少代多少年,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8)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省略句)译文:隔五步有一座高楼,隔十步有一座台阁。(9)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省略句)译文: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哪来的龙?(10)谁得而族灭也?(省略句)译文:谁能够灭亡(他们)呢?6.名句积累(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诗歌王朝的最后一道强光——杜牧杜牧(803-853年),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其诗歌创作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二十三岁有感于时政而写的《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因而称他为“小杜”;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他“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十六岁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导致了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杜牧预感到唐王朝势危,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意在借古讽今,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段解:第一段,从阿房宫的建筑规模、楼阁廊檐、桥梁复道等方面描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段解:第2段,极写阿房宫的美人之多,表现宫中生活的奢靡。层解:(1、2),铺叙渲染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和宫女之多。段解:第3段,由描写转入议论,极写珍奇之多和秦始皇结怨于民、穷奢极侈的生活,揭示秦亡于不恤民力。段解:第4段,指出秦亡的深刻的历史教训,警示后人。层解:(3、4)议论秦王朝骄奢淫逸,横征暴敛而亡国,并于篇末点题,警戒后人。1“覆压……直走咸阳”几句写出了阿房宫哪些特点?提示:“覆压三百余里”,言阿房宫占地之广,规模宏伟;“隔离天日”,用夸张的手法形容阿房宫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巧于利用依山傍水的建筑地形,得山水之神秀,气势非凡。2“五步一楼……钩心斗角”几句是从哪些方面写阿房宫的?提示:阿房宫重楼叠阁,不计其数,长廊回环曲折,飞檐交错连接。楼台殿阁各按不同地势建造,又互相呼应,有整体感。3“歌台”、“舞殿”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简要说明。提示:对偶、互文、通感。两句结构一致,对仗工整;台既可舞,殿亦可歌,实际是写台、殿均可歌舞,指宫内处处是轻歌曼舞;“暖响”,音乐像春天一样温暖,以感觉写听觉。4这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提示: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这是一组具有典型的赋体文章特色的排比句式,并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描写宫中美人梳妆、镜子、黑发、脂水、椒兰香等情景,组成一幅绮艳的画面,表现美人之多,生活之空虚、奢靡。5以上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剽掠”一词表达了什么感情?提示:这几句交代珍奇的由来。指出这是六国君王经过多少代、多少年从他们的百姓那里抢掠而来的,“剽掠”两字一下子揭露了六国统治者的暴行,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6这几句极写秦统治者的奢靡,有何作用?提示:笔锋间流露出了鲜明的批判倾向,暗示了秦朝灭亡的必然性,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7“使负栋之柱……多于市人之言语”是如何描写秦王朝挥霍浪费老百姓的劳动成果的?提示:作者运用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连用六句构成排比,用“多于”前后对比,前半句写的是阿房宫中的物品,后半句写的是民间的人物、事物,可见秦王朝挥霍浪费的都是老百姓的劳动成果。在百姓的积愤之下,发动了起义,阿房宫化为灰烬。“可怜焦土”寄托着作者对阿房宫这样宏伟的建筑艺术被毁和秦王朝灭亡的无限感慨。8这几句论证有何特点?试作分析。提示:“嗟乎”领起论证,用了两个假设句,从反面来说。先论证六国之亡,是由于六国不爱其民;假如六国各爱其民则足以拒秦,事实上六国不能各爱其民,因而不足以拒秦。再论证假设秦人能爱六国之人,则可使政权传递而不灭,事实上秦不爱六国之人,因而产生“族灭”的结果。状物1雄伟壮观的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2宫中美人珍宝美人之多珍宝之丰写志3从对宫殿描写转为议论对比明理秦王骄奢宫化焦土4总结教训,警醒当世——戒奢爱民阿房宫赋叙议结合借古讽今1.文章题为“阿房宫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答案】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倍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这段话隐含着什么道理?和文章结尾部分有什么关系?【答案】六国统治者和秦朝统治者一样,拼命掠夺百姓财物,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本句有力地论证了结尾部分“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的观点。3.《阿房宫赋》是从哪一角度总结历史教训的?请联系文章作者所面临的现实加以分析。【答案】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是独具特色的,作者选择这一立论角度和他所处的时代特点有关,《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4.第3自然段中,“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什么句式?【答案】被动句被动句1.定义: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2.一般规律:(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无标识的被动,动词本身表被动。及物动词的宾语前置而为受
本文标题:)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414阿房宫赋同步备课课件粤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6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