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01-善哲学与共同价值--前言
前言(一)先说说本书的主题。温家宝2007年2月27日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中说:“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温家宝所说的“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也就是人们通称的“普世价值”。当然,现代普世价值的理念,并不限于温家宝所指出的几个方面。中国在经济改革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能否有步骤地、坚定地开展政治体制改革,是关系到中国能否继续进步的大事,是中国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要正确地开展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与能否接受普世价值有联系。可以概括地说:当代世界,如果不能接受普世价值,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建设成民主、自由、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中国也决不能例外。但是,对于普世价值问题,国内在学术上,舆论上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人对普世价值是持反对或批判态度的。他们反对的理由,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普世价值是西方来的思想体系,是舶来品,中国不应该盲目接受。二是认为,提倡普世价值,就是要求中国硬搬西方的政治体制。三是认为,我们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需要普世价值。这些观点都是对于普世价值的误解或无知,在本书中会有详尽的论证与批驳。这里概括的回答是:一,普世价值有许多基本理念。其中有些理念确实首先由西方哲学家提出(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而有些理念,如(人本、仁爱、和谐等),是由中国古代哲学家首先提出的。正确的理念是不分国界的。如果来自西方的思想,我们都拒之门外,中国能建设现代化吗?我们今天作为指导思想的“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理念,就是来自西方的。二,普世价值是指的一些合乎人类幸福所需要的理念,并不是指具体的政治制度或形式。例如民主,是普世价值的理念之一。但是,不同国家由于历史原因,会有不同的民主制度的形式。(英国是保留着女王的内阁制,美国是总统制与两党制,法国是总统制与多党制,等等)。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与历史,完全可以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尽管民主的形式不同,而民主政治的实质(主权在民)应当是一致的。不能说,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已经完好地实现了普世价值。它们的实际政治生活还存在不少背离普世价值的地方,它们也需要继续改革,向普世价值前进。对于中国来说,有二千多年的专制传统;近几十年来,虽然有相当的进步,但由于受苏联模式的严重影响,至今离开普世价值,还有较大距离。三,是不是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不需要再讲普世价值?并不是这样。普世价值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绝不是互相对立或排斥的,而是互相融合的。核心价值需要从普世价值中吸取精华。关于这个问题,18大后我国两位著名的高管兼学者有很好的论述。一是最高法院副院长江必新,他在2012年12月23日,发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思考——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为背景》一文,指出:“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公正、诚信、和谐等理念,不仅是人类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些理念从来就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将这些理念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又使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与其它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共性和兼容性,从而形成交流沟通与和平共处的条件和桥梁。二是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他在《中国改革》2013年第一期上发表文章说:“强调中国特色或中国模式,并不否定人类文明的共性。人类社会存在着共同的价值,不能简单地把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尊严、幸福、和谐等人类的普遍价值,当作“西方的“或”中国的“。我们必须将中华文明与人类的普遍价值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中华文明进入人类文明的主流。尽管明智的中国学者对于普世价值有清醒而正确的认识,但是,普世价值在中国的学术性的介绍是很少的(可能是因为学者存在一定顾虑)。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弥补这个不足。本书是从哲学的角度来介绍与论证普世价值,本书的基本观点是:善哲学是普世价值的理论基础。哲学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与普世价值直接有关的是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而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都属于“善”的范畴。道德哲学探讨的是善心和善行;政治哲学探讨的是善政与善治。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有怎样的道德哲学,就会有怎样的政治哲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善于个人和于城邦是同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他讲的“个人的善”就是道德哲学探讨的对象;“城邦的善”就是政治哲学探讨的对象。他说两者是同样的,意思是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都探讨人类善的问题,两者在本质上是密切相关的。本书以“善哲学”的名称将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综合起来。本书系统地介绍西方与中国的善哲学的发展历史,从中梳理出现代普世价值各个理念的产生与发展的脉络。笔者认为,只有了解普世价值各个理念的在哲学上的发展历史,才能真正认识这些理念的深刻含义,从而在实践或普及这些理念时,有更高的自觉;也才能对于政治或政策的进步或后退,有更清醒的判断。这也是笔者写作本书的出发点。(二)下面说一下我的哲学写作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写作本书的目的。我长期从事的是农业科学研究工作。1999年我离休之后,仍然在继续做一些与我的专业有关的工作,写作、出版了几本专业方面的专著,编辑《数字农业与农业气象通讯》(网刊),目前正在组织《农业模型学》一书的编写,但我的主要精力转移到哲学写作方面。十多年来,我连续写出《综合哲学随笔》、《漫游西方哲学》、《浅谈中国哲学》和《爱的哲学》四本哲学著作。其中,《综合哲学随笔》和《爱的哲学》两本,得到广泛的欢迎。许多从不相识的朋友,从全国各地或国外给我来信,问询购书方式或索要书籍。我对于中外哲学著作的研读,以及对哲学问题的思考,首先是学术性的;但是又不只是学术探讨,而是联系着对现实的关怀。我在中学时代(12-17岁),受鲁迅、巴金、邹韬奋、陶行知等我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就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我15岁参加进步学运,18岁参加中共地下党,19岁投奔解放区。白色恐怖,枪林弹雨,文革中的挨批斗,进牛棚等,我都经历过了。从少年到老年,不论是在什么遭遇或环境中,中国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始终是我关注的首要问题。我今年83岁,我的年龄似乎是与新中国同步前进的。新中国创建过程的艰辛、建国后前三十年的困顿和磨难、后三十年改革开放中的发展与进步,我都亲身感受了。20世纪中,由于受到苏联模式的深刻影响,中国走了很大的弯路,许多问题到今天还没有从理论上得到澄清,以至使中国的进步受到不少阻碍。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思考,是我从少年开始就有的爱好;因此我选择了哲学这个领域,作为我在晚年生涯中的耕耘园地。《综合哲学随笔》是我对全方位的哲学问题进行的思考。其中,从本体论、辩证法和历史哲学几方面对斗争哲学的否定,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爱的哲学》是我对人的最高本质的思考,也是我对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的理解,是我对“和谐世界”、“和谐中国”的认识,并对斗争哲学有进一步的否定。其中观点,在学术界和知识界引起重视。《爱的哲学》完成后,我的认识是:爱是人类的最重要的本性,是出于每个人内心的最宝贵的感情与理智。但是从全社会来说,只有人的内心的爱,还是不够的。爱必须付之于行为。孟子说过:“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意思是:仁出自人的内心;义是人应该走的路。孟子讲的“仁”与我们现在讲的“爱”,基本意思是一致的。孟子的话表明,只有人的内心的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行为;这就是“义”。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善”有很高的位置,它是包含仁和义两方面的,既有爱的内心,又有爱的行为。“善”在西方哲学中也有极高的位置。柏拉图将“善”作为人类最高的理念,甚至高于“真”与“美”。通过我对西方和中国哲学的阅读和研究,我的体会是:人类对于“善”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所总结出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现代普世价值。善哲学(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综合)是现代普世价值的哲学基础。根据本书的论述,现代普世价值包含的主要理念是:自由、仁爱、平等、理性(科学)、民主、法治、人权、宪政、人本、正义(公正)、和谐、幸福。普世价值能造福于全人类,当然也必然能造福于中国人民。我对当前中国的看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实取得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从原来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现在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这应当说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主要是:普遍性的官员腐败、相当严重的贫富差距、社会道德水平的低落、资源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问题,无不与社会道德(特别是官员道德)的滑坡有关,又与政治改革的滞后有关;而道德滑坡的原因,也与政治体制有关。在权力不受制约的的体制下,使部分官员的私心膨胀,危害社会。这里就涉及道德与政治两方面的问题。人类历史发展中,出现过一些非常重要的道德—政治哲学体系,或简称“善哲学体系”。这些体系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有极为深刻的影响,以至可以说,是这些思想体系,引领着历史的前进。最明显的例子是:儒学思想引领了中国二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与历史进程;欧洲启蒙运动开始的自由与民主思想,引领着近现代的西方文明与政治的进步。中国当代是否应在现代先进的善哲学思想引导下,树立并普及现代普世价值的思想体系,将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合起来,这就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2012年11月中共18大中及其后,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都有新的气象。胡锦涛在18大的政治报告中,多次提到民主、法治、公正、人权、和谐、科学等普世价值的理念。新任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实行3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突出地强调:“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全面地贯彻实施宪法,就是“宪政”。而宪政正是现代普世价值的一个的重要理念。笔者认为,国家领导人对于普世价值各种理念的肯定,是中国进步的最大希望所在。希望本书的探讨,能为中国的当代进步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这是本书写作的任务。感谢你阅读这本书,并希望得到你的批评与指正。(字数:3654)2013-1-10,时年83岁
本文标题:01-善哲学与共同价值--前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7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