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2011届高考语文考前知识点复习课件8
第二讲语言综合应用专题四扩展与压缩课堂空间45分钟高效学案考题速递20分钟小试身手1.(2010年高考四川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内)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词语。注意几个要求:描写景物,生动,表达悠然之情,100字内。答案:示例:抬眼望去,没有红叶谷的缤纷,没有盘龙山的造化,也没有巫山的迷幻,朴素简单。墨绿中交织着枯黄,黑灰里透露着淡彩。暮色渐临,南山只是隐隐地把轮廓显现,南山泰然叹出古朴,描摹出这脉悠然,毫无做作之态,违心之感。2.(2010年高考湖北卷)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答案:示例:洗完衣服的少女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的打闹着归来。3.(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句补写部分不超过15个字。关于低碳经济的解释较多,例如:“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就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观念”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可见,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观念,低碳经济其实__①__,低碳经济也涉及__②__。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解析:本试题考查的是语言概括能力。其实这种问题并不新鲜,它有规律可循的。首先我们要理清文段的结构,找出其中心句,是“关于低碳经济的解释较多”“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观念’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发现其实是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的解释和产生。然后分析提出问题的上下文,就会发现有两个词语给了我们暗示:“其实”“涉及”。分析它们就可以发现答题的大致范围,即命题者要求从什么方面进行解答。“其实”是解释它的实质;“涉及”说明它的外延范围。两个题的答案范围就是:1.那么多的解释有什么本质内容在里面。2.解释中涉及到了哪些方面的对象。分析的时候必须紧扣原文,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发现那些例子中的解释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即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其次我们发现它们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科领域繁杂。将其总结出来,就是准确的答案。4.(201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辗转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于水生生物体内。解析:属“提取关键词”题型。解题步骤:1.读题,明确陈述的对象或主要事件或议论的中心观点。2.分层次,明确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题中要求“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接着”、“最终”提示我们这一过程可分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核心动词便是“吸碳”、“略施魔法”、“光合作用”。答案:(1)吸碳;(2)略施魔法;(3)光合作用。5.(2010年高考江西卷)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用激光使水蒸气“冷凝”成为雨滴,称为激光造雨。研究表明,利用激光脉冲从空气当中的原子里分离出电子的过程有助于生成羟基原子团,这些原子团可将空气中的硫和二氧化氮变成能够“附着”水蒸气的凝结核,进而使水蒸气“冷凝”成水滴。这就和浴室中的镜子表面出现水雾的原理相同。比起在大气层中撒播盐粒或碘化银颗粒等人工降雨方式,激光造雨是一种更加“清洁”的选择。此项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能否大规模推广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解析:主要内容概括的方法有:(1)概括主要内容;(2)自问自答概括主要内容;(3)抓住重点概括主要内容。这里适合运用第二种方法。答案:激光造雨的定义、原理、优点及研究现状。6.(2010年高考天津卷)根据下面材料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限36字以内)在建的津门津塔将成为天津新的地标式建筑。津门的设计理念源于法国著名建筑拉德芳斯门。两座顶部相连的高楼构成巨大的“门”字型,象征着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和世界港口大都市的包容与开放,津塔高336.9米,地上75层,地下4层,其外形设计则采用中国传统的折纸风帆造型,是现代建筑科技与中国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这组建筑将于2010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知识,能力层级为D级。这个语段共三句话,第一句表明对象,第二句介绍其特征,第三句说明结果。拟写一句话新闻的要点是确定对象及其特征、事件的经过结果。所以第一、二句可以压缩在一起,加上第三句话就基本上是答案了。最后参照字数要求,进一步压缩。答案:示例:融合中西文化元素的天津新地标津门津塔将于2010年内建成使用。考点追踪10分钟规律探寻“扩展语句”是指考生按照命题者所设定的情景或要求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将给出的语言材料发散、扩展为符合考查要求的一句或几句话的题。“扩展语句”的命题形式主要有:(1)依照给定词语,连词扩充成句;(2)给出话题丰富式或给出概括句展开式;(3)给出主干,扩写式;(4)给出语句,续写或补写式;(5)依照情境要求,拟写广告词、标语、宣传口号、过渡语等。“压缩语段”是指考生按照命题者所给出的语言文字或图表数据等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材料中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最后概括归纳为符合命题要求的语言表达的高考题型。“压缩语段”常考题型主要有:(1)整合提供的信息给概念下定义;(2)概括语段的内容要点;(3)填充式概括(含总起句、总结句、评价句、过渡句等);(4)新闻概写(含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标题、拟写导语、压缩主体、拟写结束语);(5)提取关键词。考技点拨15分钟技能提升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解题技巧1.扩展语句(1)对联词成句题,要讲究方法,突出重点。这类题往往以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为重点,扩展时要以之为中心,围绕它展开联想,展开描写,强调它的重要作用。(2)对扩展句子题,要根据题目要求选定扩展的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动词、形容词等直接摹写,或用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修饰限制,或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加以描写,使得语句扩展开,变得生动具体、形象丰满。(3)对话题情境阐发题,应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修辞手法,增强意蕴。比如,在内容上要发挥想象,合理创造,或进行联想,发散思维;或设身处地,感悟情境。在表达上要充分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4)扩展语句要注意认真分析所给语句的表达方式、语体色彩、态度色彩、语句意蕴等。在此基础上认真审读题干要求,然后将所给语句分类处理。记叙性语句一般来说,记叙性语段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作为骨架规模的故事梗概,二是作为文章血肉的描写成分。故事固然重要但更能显示语段创造价值、决定其表达成败的还是形象的描写。如果要求扩展记叙性语句,这类语句一般都是描写空泛、角度单一的语句。考生可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形象创造特定的情境,或抓住形象特征多角度描写。说明性语句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并将其介绍得具体、明了。如果要求扩展说明性语句,这类语句通常要么是介绍太概括,不具体,要么是还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因此,要从具体或抓住特征方面着手加以扩展。议论性语句一般地说,议论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如果要求扩展的语句属议论性语句,通常这类语句或者论据不充分,或者论证角度单一,导致论述空洞无物,缺乏说服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考生要认真分析所给语句的缺陷,根据题目要求加以扩展。2.压缩语段(1)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明确其侧重点。记叙性材料(包括新闻)中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等是压缩时的重要信息点。议论性材料关键是要找到论点或中心句。说明性材料中,时间、对象、范围、特征是主体内容。(2)分析阅读材料结构,弄清其内在关系,从而把握材料的重点。一般材料,其内容层次大约分联合结构(包括并列、承接、递进、选择等关系)和偏正结构(包括转折、因果、条件、假设等)两大类。对前者,概括时兼顾并存的内容,采取“撮要式”,切忌偏废;对后者,则要以“正”为主,采取“取舍式”,切忌舍本逐末。新闻材料,往往前有导语,主体部分才交代详情,交代有关背景材料。因此根据新闻材料,要抓住“导语”不放。(3)紧扣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表达。①尽量选用主谓句式(尤其是主动句)表达。②尽可能地择用原材料中负载着主要信息的原词。③严格控制字数(包括标点在内),如概括出的句子超字数,说明其中肯定有某些内容还不够概括或内容上有根本错误。(4)最后来一个回头望,首先检查所概括的文字信息要点全不全(须知评分标准常常是按信息点给分的!);其次看是否符合重点或其他要求;再次看语句连贯不连贯,字数合不合乎要求,等等。
本文标题:2011届高考语文考前知识点复习课件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7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