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2011年1-10月工作总结
12011年1-10月小结今年以来,我行信贷与风险管理工作在市分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年初市分行行长会议精神和要求,紧紧围绕全行业务发展目标,以防控信贷风险为主线,认真履行职责,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为促进全行业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注重信贷基础管理(一)以薄弱环节为切入点,助推贷款新规落实。一是准确测算资金需求。审慎确定借款人的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总额及具体贷款的额度。二是认真执行支付规定。在贷款批复中明确贷款支付条件、风险保证措施和贷后管理要求,对已审批通过的贷款在落实贷款发放条件后方可在我行CM2006信贷管理系统中进行签批,利用贷款批复的刚性要求推进贷款新规的落实。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累计新发放贷款149750万元,其中采用受托支付145370万元,采取自主支付4380万元,符合贷款新规规定的走款比率达100%。三是规范办贷手续,增强债权保障度。积极对中长期贷款合同的还款方式进行了修订补正。制作了合同文本模版,对合同条款填写要求进行了明确,同时规范法律文本的签章管理,切实防范了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二)优化贷款和客户结构,夯实有效发展基础。一是优化贷款投向。积极支持粮棉收购、地方增储和储备粮轮换等业务,确保支持收购不出问题;坚持把拓展中长期贷款业务作为新的战略增长点,大力支持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上半年累放中长期贷款10.35亿元,是去年的6.9倍,促进2了全市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二是优化客户结构。在今年开展的集中评级授信工作中,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积极将优质客户纳入综合授信管理,对一般客户审慎确定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严防高风险客户准入,稳步退出劣质客户。上半年,通过评级,新进入优质客户1家,进入审批程序优质客户2家,退出劣质客户9家。2010年6月末,我行已评级客户中AA-级以上客户贷款占比达到97.27%,而A-级以下客户贷款占比降到2.73%。(三)加强贷审委建设,积极履行贷审办职能。审议环节是信贷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我们积极履行贷审办职能,着力提高审议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一是突出加强贷审委建设。根据年初行长会议和专业会议要求,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在信贷审查审议工作中建立了八项制度,改进了一个办法,这是对审议工作的重要革新;2、进一步发挥贷审会对贷款企业的诊断、分析的效用。2011年上半年,共组织召开贷审会8次,审议各类信贷项目20笔,金额6.2亿元,通过贷审会的讨论、研究,压缩贷款额度共600万元,减少用信期限共2个月,改变担保方式1200万元;3、发挥了信贷独立审查官把关职能,为我行信贷项目的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4、对贷审委委员进行了调整增补。积极调整充实贷审委个人委员,取消了部门委员,个人委员由原来的8人增加到目前的21人。二是切实履行贷审办职责。我们做到“三个及时”:1、及时将审查通过信贷项目提交贷审会审议;2、及时将审查意见及风险提示发送贷审委员进行审阅;3、及时落实“八项制度,一个改3进”,逐项目指定主质询人,提高了审议的有效性,落实风险提示书面反馈解释制度,有效地提高审议环节的效率和把关质量。(四)加强监测预警,前移风险关口。一是开展了贷款客户风险排查。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库存实物等检查,发现潜在风险客户3家,列为限制和退出类客户9家,对10家风险客户制订了化解措施。通过排查,对客户进行了分类排队,为实施“区别对待、有保有控、择优扶持、严控风险”的差异化信贷政策提供了依据。二是对关键环节进行了监测。把信贷监测重点从企业基本面、信贷资金运营管理层面转向企业的物资保证率、货款归行率、现金流等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对大额客户和大额贷款进行了重点监测。依托现有CM2006系统、征信系统、客户风险预警系统、非现场系统等平台,实现了对全市18家5000万元以上大额客户和40笔1000万元以上大额贷款的跟踪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四是坚持逾期贷款报告和贷款风险重大事项报告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上半年,通过全面监测发现客户风险点99处,发现了3家企业逾期欠息,下迁了6家企业贷款形态,整改信贷管理问题14项,做到了贷款风险早发现、早识别、早防控。(五)加强经济纠纷案件管理,提高执行受偿率。针对目前经济纠纷案件情况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我们按照“及时保全、有效处置”的原则,加强了案件的督促指导力度。一是严格执行案件发起、报告与审批制度。今年以来,我行新发生经济纠纷案件3件,涉案标的额4462万元(为裕星、湖雪和恒4达),已经按照先报批、再起诉的原则,进行了上报;目前存量经济纠纷案件10件,涉案标的额26402万元。对每一起经济纠纷案件,都明确了案件主办人和执行收回责任人及其责任,并逐级上报上级行进行备案。二是充分论证。针对每一起案件,我们都对诉讼的可行性和时效性进行反复推敲分析,就案件办理时限、诉讼执行效率和农发行受偿提出具体要求。三是加强案件现场指导。结合案件进展和变化情况,加强现场指导,增强我行诉讼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资产收益性。对新发生的案件,指定专人全程参与,争取当年判决、当年执行,尽早收回涉案贷款。(六)加强信息化管理,确保信贷业务平稳运行。2011年上半年,信贷与风险管理条线统一思想,群策群力,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信贷信息化管理工作,保证了CM2006系统、综合报表平台、科融系统、人行征信系统等顺利运行,确保基础数据准确无误、系统操作合理规范。一是认真做好CM2006系统运行管理工作。上半年通过系统签批信贷项目36笔,金额36351万元,签批信用等级23笔,核定综合授信客户10家;审定抵质押品评估流程54笔;修改错误数据42笔;转发不良贷款预案流程11笔,并且及时维护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按照2011年度省分行转授权书内容,在CM2006系统中对各县支行进行了信贷及授信业务的转授权设置。二是切实做好征信系统运行管理。组织各行修改人行征信接口系统内外部校验错误24笔,全市征信数据入库率达99%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积极做好信贷资产质量十二级分类管理推广上线工作。十二级分类观察期5每月初分借据390余笔,初分率100%;认真开展了十二级分类和五级分类数据比对,对18笔借据、35502万元贷款的差异逐笔分析,找出了原因,通过上半年努力,实现了十二级分类结果与五级分类结果一致,推动了十二级分类模块成功上线。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配合了银监局、内审特派办和省分行4.30审计组的检查,有序开展了非现场监管报表、客户风险预警系统、各项征求意见和调研、业务经营分析、各类报表上报等工作。二、注重关键环节管控(一)认真开展评级授信,严把客户准入关。客户评级授信是信贷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防控客户信用风险的第一道关口。年初,省分行制订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客户综合授信管理实施办法(暂行)》,针对评级授信内容变化较大的特点,我们及早研究部署,于3月18日下发《关于做好2011年度客户评级授信工作的通知》,推动评级授信工作有序开展。评级授信过程中,我们坚持评定标准,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评级、授信的测算。2011年上半年,已批复企业信用等级企业24家,统一授信企业10家,核定最高综合授信额度58.4亿元,粮食收购企业评级授信工作已全部完成,其他主体企业评级授信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二)认真开展信贷审查,严把项目质量关。审查审议工作是对调查营销工作质量的进一步验证。我们在总结归纳上级行信贷审查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审查流程,分类确定审查重点。一是在评级授信审查中,我们重点加强6对评级客户基础报表资料和授信合规性、合理性的审查力度,切实提高了评级授信工作质量。上半年,经审慎核定,共下调信用等级企业5家,缩减授信额度16000万元。二是在用信审查中,我们在做好合规性、完整性审查的基础上,重点加大了对行业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及关联企业风险的审查力度,以合规、合法和资料完整性为基本条件,以资料真实性为突破点,把风险控制贯穿整于整个过程。上半年,共审查各类信贷项目27笔,金额6.4亿元,银行承兑汇票5笔,金额7020万元,提出各类风险提示82条,审查的风险把关和决策参谋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三是加大了法律审查力度,保证全行重点业务发展目标的合法实现。严格执行贷前和贷后法律审查制度,增加了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股东个人的信用审查。2011年上半年,审查信贷担保法律项目34个,涉及贷款金额7.6亿元,及时发现担保主体不合规、押品不合法、担保事项存在法律瑕疵、法律文件文本缺失等问题17个,提出法律建议27条,充分发挥了法律事务对全行业务经营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三)加强担保贷款管理,严把第二还款来源关。我们在高度重视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押品价值管理,提高贷款担保覆盖率和有效性,努力缩小我行贷款风险敞口。一是着力提高贷款担保率。逐步将信用方式置换为抵质押或保证担保方式;严格限制系统内客户间的互保和我行客户对外担保;逐步将机器设备抵押置换为变现能力强的资产来抵押。截止6月末,全行信用贷款和担7保贷款分别占全部贷款的57.43%和42.57%,担保贷款占比较年初提高18.37个百分点。在担保贷款中,保证担保和抵质押担保分别占43.77%和56.23%,抵质押担保贷款占比较年初提高13.33个百分点。同时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主要股东个人担保。上半年应办理的企业全部办理,涉及贷款6.9亿元,新发放贷款没有发生企业道德风险。二是严格认定押品价值。针对部分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在抵押品评估中存在的低值高估、估价失真等情况,我行在落实产权的基础上,房屋建筑物以企业帐面净值、机器设备剔除安装等费用、土地以交纳出让金为主要参考指标,同时结合优先受偿等因素,合理下浮押品折率等措施确定贷款额。对部分抵押项目“挤水”后小于贷款额度的,都及时要求借款人追加有效担保或压缩企业贷款额度,将第二还款来源落到实处。三是规范了中介合作机构管理,对各行上报的合作评估机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认定了14家规模较大,行业影响力较强的中介机构,着力解决了押品结构不合理、估值虚高等突出问题。四是强化押品流程管理,有效落实了外部评估预报制和系统流程转发登记制度。(四)落实贷前条件,严把合规放款关。贷前条件的有效落实是防范贷款风险的重要关口。我们从风险防控的源头入手,加强贷前条件落实情况审核把关力度。一是明确了贷款管理责任人,确保严格实行全过程信贷监管;二是审核项目资本金、自筹资金、风险准备金、结算保证金、经营者风险担保金和担保公司担保基金等落实情况;三是严格审核有8关证件(土地证、房产证,设备发票等)和抵质押登记的落实情况;四是严格贷时审查,认真审核合同文本的规范性和合规性,包括法定代表人个人担保合同和配偶声明等;五是贷款的发放严格控制在授信额度和计划额度内,同时对贷款监管和支付等提出明确要求。对关键环节落实不到位、超额度超规模,合同文本、担保手续、监管协议等重要档案资料内容不衔接、不一致的贷款暂停发放或支付,保证了信贷批复条款的有效落实。据统计,上半年签批发放的信贷项目贷前条件全部落实,共到帐自筹资金7000万元,交存各项补偿金9818万元。(五)强化到期收回,严把贷后监管关。加强对企业资金和实物流的双向监管,即有利于风险防控,以能够推动信贷资金在良性循环中产生价值。我们以贷款本息安全收回为目的,加强贷后监管。一是从严监管企业账户。及时清理企业账户,严禁企业多头开户,防止企业通过多头开户逃避监管,挤挪信贷资金。二是从严监管销货款回笼。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等手段,对企业账户资金进行定期监管,通过网银、牡丹金山卡等新型结算方式,多渠道解决企业销货款回笼归行,确保企业销货款回笼达到我行要求。同时严格实行存、贷款比例管理,以六月底时点为限,以前存、贷款比例不达标的企业,积极督促整改达标,之后仍未达标的企业,将限制后续贷款发放。三是根据不同贷款品种实施不同的信贷管理。对政策性、准政策贷款严格落实五个关口、十条底线,坚持库贷挂钩和四加强管理的工作措施。对商业
本文标题:2011年1-10月工作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8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