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1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2011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剪1-6题。(16分)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球上的陆地都是莽莽荒原。但人类一出现,即使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总是在不断地消灭荒原。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燃料和栖身的场所。多数人类学家认为,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东非大裂谷,后来才迁移到世界各地。促使早期人类迁移的因素不少,但最主要的还是生存的需求,随着人口的增长,总要有更大的生存空间。②农业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两大进步,但随着大片农田和一座座城市的出现,荒原的面积不可避免地相应缩小。无论是中国的先民“毕路蓝缕,以启山林”,还是欧洲的清教徒远航新大陆,他们的目的都是将荒原变成家园。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开发荒原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特别是在工业化以后,在农田、牧地、居住区以外,工厂、矿山、油田、铁路、公路、港口等设施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城市占据的面积也越来越大。一般认为,到了21世纪,地球上能够利用的土地已开发殆尽,□□地球上的陆地还有不少无人区,□□大片的原始荒原、特别是人类尚未进入的荒原已经屈指可数。③在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中,总是先选择自然条件相对适宜的地方,例如,已经发现的先民聚落遗址,一般都在生活和生产用水便利却离河流有一定距离的台地。正因为如此,平原、河谷、海拔不高的台地、土壤疏松的土地、气候温暖且水量充沛的区域往往先得到开发,并且基本不再留下荒原,然后再扩展到丘陵、较低的山地,最后留下的荒原都是人类目前还无法利用、或利用成本太高的沙漠、戈壁、干旱区、峻峭的山区、传染病流行区、地质灾害区、热带丛林、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以及多种不利因素兼而有之的地区。也有些地方虽适宜开发,却因远离人类聚居区,或因交通闭塞,得以保持着原始状态。④在人类基本定居,或有了一定的活动范围后,会尽可能避免进入荒原。但是总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穿越或深入荒原,如出使异域的外交官、负有军事任务的将士、长途贸易的商人、被流放或驱逐的犯人,还有人会由于偶然的原因误入荒原。不过,自古以来,都有人主动探索荒原,他们或是为了某种物质利益——寻找新的土地、资源、财富、劳动力、交通线,或是为了某种精神追求――取经,求仙,实现信仰,获得真理,净化灵魂,也可能纯粹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的经历和记录,又吸引着更多的人投入荒原之旅。⑤当地球上多数地方人满为患时,当人类不断面临现代化、城市化的挑战时,荒原愈发展示出无可替代的魅力:有的储存着最后的天然财富,有的是珍稀生物仅有的乐土,有的是洪荒时代的再现,有的是理想的实验室,有的是自然的竞技场。人类终于认识到,为了地球,为了自己,为了今天,为了未来,荒原应该得到珍惜,受到保护。但也有人出于贪婪、无知或无奈,想在荒原消失前尽可能多地掠夺和榨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出现了如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遥测、卫星电话、夜视器、高速摄影摄像、高速宽带网络、直升飞机、高性能越野车等先进仪器和装备。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人类进入荒原和在荒原的生存能力已经大为加强,并且在不断提高。⑥对荒原的破坏当然必须制止,但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荒原,却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可以有限度地利用,有人主张绝对保持原状;有人认为适度亲近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有人反对任何人进入。见仁见智,众说纷绘。⑦争论还不会停止,但无论如何,珍惜荒原、热爱荒原的人已经有了共识:现存的荒原是不可替代的,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护它们。当你进入时,尽可能少惊动那里的一切;当你离开时,除了你产生的垃圾废物外,请什么也别带走。1.第①段加点词“消灭”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2分)2.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因为所以B.即使然而C.尽管但是D.既然那么3.第③段概述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对第④、⑤段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人类基本定居后,多数人不愿在荒原生活。B.进入或穿越荒原者,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C.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荒原的价值得到凸现。D.随着人类生存能力逐步提高,荒原终将消失。5.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3分)()A.走进荒原,寻找新的生存空间B.荒原一一永恒的魅力C.荒原一一科学家的乐园D.人到哪里,哪里就没有荒原6.结合文中信息,对第⑥段画线句的两种意见,选一种加以简评。(不超过80字)(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信使①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像三柄巨大的棱锥,将我所在的部队,托举到了离海平面五千多米的高度。10月,这正是平原上麦秸垛金黄而干燥的时光,昆仑山却已万里雪飘。就要封山了,封山是冰雪发出的禁令,我们将与世隔绝到春天。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医生对我说:“也许军邮车今天会来的。”军邮车大约每月从新疆喀什开上昆仑山一次,日子并不准,仿佛一只来去无踪的青鸟。老医生戍边多年,他的话有时像符咒一样灵验。“每年封山前上山的最后一辆车,总是军邮车。山下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心。”他晃着的满头白发,像一丛银针。③果然,那天夜里,军邮车破冰船一样,跋涉五天,英勇地到了。整个军营为之沸腾。各单位取信的人站在房外,一取到信就像古代的驿马接到加急文书,拔腿就跑,送给望眼欲穿的人们。④在高原上奔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活儿一般都分给腰细腿长的年轻人,但自发苍苍的老医生执拗地要做这件事。知情的人私下里说他家中有很老的双亲、很弱的妻子、很小的孩儿,想信比别人更甚。老医生抱着一大摞信,我们扑上去抢。霎时老医生手中就空了,接下来是刷刷撕信,信皮的断屑萧萧而下。⑤我最先看的是父母的信。仿佛有一只温暖而柔软的手,从洁白的信纸中探出来,抚摸着我额前飘动的乌发,心便不再凄然。再看同学和朋友的信。我的同桌此刻在遥远的西双版纳,信中夹了一朵花的标本。她说这是景洪最美丽的花,有沁人肺腑的香气。夹花的那页信纸留有大片紫色的液痕,想像得出花盛开时的娇嫩。我低头嗅那被花汁浸泡过的地方,哪有什么香气,有的只是纯正而凛冽的冰雪气息缭绕其中。⑥同屋的女兵嘤嘤地哭了起来。她的小侄子病了。我们都去劝她,老医生悠长地叹了一口气:“告诉离家这么远的一个小姑娘,孩子的病就能好了吗?我家里人是从不这样的。”不一会儿,女兵停止了哭泣,因为从老医生送来的第二批信中她得知小侄子的病已经好了。“要有经验。”老医生说,“把信全拆开,码饼干似地排好,从最后面的看起,前面的只能作参考。”⑦那一次军邮车上山,老医生没有收到一封信。按照他家的习惯,没有信来也许就是出事了。他的忧郁持续了整个冬天。⑧4月,春天里,这是开山后的第一次通邮。我收到了西双版纳同学的回信:“那朵花怎么是紫色的呢?它是雪白的呀!而且,绝不可能没有香气!”⑨信是老医生送来的。他快乐极了,他的家里寄来了平安信。有时候他又突然疑惑,说他家会不会有什么事瞒了不肯告诉他。我们都说不会不会,你是家里的顶梁柱,离了你,根本就办不了事,怎么会瞒你!他也觉得很有道理,心宽了许多。⑩终于,轮到他探家了。他很早就告诉了我们,还专门预备了一个提包,为大家装信。我便对着昆仑山皑皑的冰雪,从从容容地写了三十封信。我双手捧着这摞信,郑重地交给老医生。他的白发在雪峰的映衬下,晃动得像一盆水中的粉丝:“你放心好了!我到了山下第一件事就是为大家发信。假如回信快的话,下次军邮车上来,你们也许就能收到回信了。”(11)他走了。军邮车像候鸟,飞来一次又一次,但那三十封信却一封不见回音。原来他下山乘坐的车翻了,这在高原是很平常的事,熊熊烈火吞噬了他银发苍苍的头颅,那个装满信件的旅行包,顷刻之间化为青烟。那三十封信,只有给父母的那封,我重写了托人发出。给其他人的,便再也提不起兴致。只要抓起笔,老医生的白发就在眼前灼目地闪动,眼珠便发酸。大团大团的冰雪,在我胸中凝结。(12)后来,在老医生的追悼会上,我才知道他的生辰,远没有我想像的那样老。满头灿然的白发,是昆仑山馈赠他的不能拒绝的礼物。(13)他死了以后,军邮车还带来过他的家信。我第一次注意了一下地址:是广西一个很偏远的小城。又在地图上仔细寻找,那地方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该是非常炎热的。老医生的家乡,距离昆仑山,大约有一万五千里。(14)那封迟到的信,边缘已经磨损,好像烙熟又蒸了几遭的馅饼。几处裂口的地方,被薄而坚韧的透明纸粘贴过,上面打着蓝色的印章:“邮件已破,军邮代封。”(1不知这是否是封报平安的家信?7.第②段把军邮车比作“青鸟”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8.简析第④段画线句细节描写的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第⑤、⑧段两次写到同桌信中的花,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10.第?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11.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标题的“信使”就是指文中的老医生形象。B.开篇写昆仑山壮观象征了戍边战士的崇高。C.作者提到三十封信意在表达对父母的思念。D.全文以时间为顺序来安排材料,脉络清晰。E.本文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了老医生形象。F.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写人状物淡而有味。12.从情感表达角度赏析最后三段的“那封迟到的信”。(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默写(6分)[任进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__________,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___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3)北极朝廷终不改,__________。(杜甫《登楼》)(4)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荀子《劝学》)(5)斯是陋室,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6)号呼而转徒,__________。(柳宗元《捕蛇者说》)(7)青青子衿,__________。(《诗经·郑风·子衿》)(8)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刘方平《月夜》)(四)阅读下面宋词,完成第14—16题。(8分)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①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作。②偃蹇:高耸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14.选入高中教材的辛弃疾词作是《水龙吟·_____________》。(1分)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C.下阕叙写明月从“来”到“去”,
本文标题:2011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99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