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鬼神附体?原罪?意志自由?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第三讲罪有因果3/A犯罪心理•犯罪行为模式的学习过程•犯罪人格。如:被告人代某捂住一妇女的嘴强行脱下其裤子,并掀起衣服猛咬其左乳房,终因阴茎不能勃起而强奸未逞。为此,被告人代云北非常恼怒,将右手数次插入该妇女的阴道至腹腔,掏出肝、胃、肠、脾、胰腺等脏器,致该妇女当场死亡。•个体的道德发展过程与犯罪•家庭、就业、婚姻等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智力、认知、自控力、态度、价值观、人际关系的影响•暴力攻击的心理学解释•精神障碍对犯罪的影响•性变态与性犯罪的关系•犯罪心理的司法干预(杀人犯指认现场案)•犯罪人的矫正和治疗规律,等等。母爱剥夺论•44名小偷中的17名在出生后的头5年中与母亲分离长达6个月以上。而在对照组中(44名),只有2人具有这种母爱剥夺的经历。•这17人中的14人,表现出严重的、特殊的人格倾向,缺乏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按照该项研究,个体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中没有得到母亲或母亲般的爱,就会形成一种叫做“无感情性格”,这样的少年实施违法犯罪时手段特别恶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构成:本我(id),是人格中潜在、原始的本能部分。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要求立即满足肉体需要。•自我(ego),是人格中现实化的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最后是超我(super-ego),是人格中道德化的自我,受唯善原则的支配,类似于良心。其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人格发展的阶段•人格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第三阶段,是形成超我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三个阶段中发展受阻,就会出现固着或倒退现象,就会出现“恋母情结”(oedipuscomplex)。•恋母情结实际上是个体幼年时期潜意识中存在的亲近异性亲长排斥同性亲长的一种本能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一方面驱使个体实施异常行为(弑父妻母),另一方面又在超我的作用下使个体体验到深深的罪恶感。•于是,或者是异常倾向外化为社会不予接受的行为,或者是罪恶感导致个体对受到惩罚的追求以消除罪恶感,结果导致犯罪的发生。弗洛伊德的病例:•一男子,幼年时曾在梦境中希望父亲早点死去。31岁时,父亲死亡,他为诅咒过父亲而感到悔恨内疚,潜意识中未解决好的“恋母情结”转化为强迫症,把杀父的冲动转移到其他人身上,最后因为害怕自己这种难以克制的意念而不敢出门。•按照弗洛伊德学说,许多犯罪都根植于人性自身。个体成年后的变态或犯罪,都可以由这些人性中固有的因素进行解释。危险心结•危险意结:山西阳泉案、马加爵案。•危险知结:道观血案、安徽杀妻女案(生男孩问题)。•危险情结:赵承熙、杨新海(与饭店女服务员)3/B犯罪规律•犯罪学所以出现,人们就开始探索犯罪原因:•前犯罪学时期(1764以前):鬼神决定论(原罪说)、自由意志论•犯罪学产生初期(1764——1876):批判封建刑法的残酷性,“理性人”的犯罪解释论。刑法改革:轻刑化、人道主义、罪刑法定、平等、均衡•科学犯罪学时期(1876——):轻刑化仍然没有成功控制犯罪率。于是,在达尔文主义、社会统计学,特别是孔德哲学的影响下,出现了实证犯罪学。•酷刑重法和轻刑人道似乎都不能有效制止犯罪,于是,到底该如何解释犯罪?人为什么会犯罪?社会为什么总会有人去犯罪?人们认为,犯罪学其实就是犯罪原因学,希望发现犯罪规律。什么是规律?•鸡鸣与日出的相关性,是不是规律?•789月风化犯罪率上升,是不是规律?•暴力、偷窃、欺诈与体型的关联,是不是规律?•染色体异常者的攻击性强,是不是规律?•多半贪官出身贫寒,是不是规律?•每个成功的贪官身边都有若干情妇,是不是规律?•……•两种学说:因果说;概率说。因果说:犯罪学就是犯罪原因学•1、犯罪的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确定性——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个体内因素?个体外因素?……•2、犯罪的因果关系的演绎性:犯罪原因应当是生活世界中诸多因果关系中的一种,因此,犯罪原因理论也往往是从众多公理中演绎出来的命题。脑容量低的动物进化地位较低小头畸形的罪犯脑容量较低所以小头畸形的罪犯的进化地位较低3、犯罪解释论的抽象性、思辨性。•贝卡里亚的功利主义犯罪解释论、经济人假设:犯罪是人们趋利避害、驱苦求乐、得失计算的必然结果。•美国学者贝克尔认为,人之所以犯罪,并不是因为他的基本动机与别人的不同,而是因为他从成本收益的分析中得出了与别人不同的结论。•贝克尔用数学模型描述犯罪的产生规律——五个基本变量:①定罪的可能性;②判定有罪后的惩罚;③从事合法与其他非法活动可得到的收入;④逃避逮捕的机会;⑤违法意愿。因果说的缺陷•首先,规律也可能以事物之间的或然性关系表现出来:如果下雪,盗窃会比较少,但不是绝对的。•第二,规律也可能来自大量的经验归纳:•第三,更重要的是,由演绎而来的确定的因果解释论都是无需检验的。而未经检验和证实的犯罪原因学说是危险的,如果直接转化为大规模的犯罪控制活动,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阶级斗争)概率说:随机性假定•虽然有犯罪原因便意味着会有犯罪出现,但具体到某人是否犯罪,具有明显犯罪倾向的人何时何地犯罪,具体犯罪由何种具体诱因所发动,某个时空的犯罪率、犯罪结构有何变化,都是不确定的、或然的。•从概率中心说的角度来看,犯罪规律的形式有:•1、犯罪的出现机会分析•例如,格卢克再犯预测法,就是一种预测拟被假释者出狱后重新犯罪可能性大小的犯罪概率研究。根据510名犯罪者入狱前、入狱中、假释中及假释后四阶段中各种资料,选出与是否再犯具有重大关联的因子,进行再犯预测。格卢克夫妇的《500名犯罪人之经历》•总分在244-295分之间的个体,假释成功率为75.0%,部分失败率为20.0%,失败率为5.0%。•总分在346-395分之间的个体,假释成功率则为26.2%,部分失败率为19.1%,失败率为54.7%。•总分在396分以上,其假释成功率则仅为5.7%,部分失败率为13.7%,失败率则高达80.6%。•——经过反复修订,就可以做出再犯率预测工具,用于假释工作。2、犯罪属性特征的归纳杀人案件A中可见破损家庭因素的影响抢劫案件B中可见破损家庭因素的影响强奸案件C中可见破损家庭因素的影响…………这些案件都是暴力犯罪。所以,暴力犯罪都与破损家庭因素的影响有关。3、犯罪相关性的观察身高与体重——正相关;知识与胆量——负相关;相貌与成绩——零相关;相关不等于因果;但因果一定相关。犯罪学实例:•物价与犯罪率的关系;•温度气候与犯罪类型的关系;•死刑执行与犯罪率的关系;•血型与交通肇事的关系;•外来人口与治安案件发案率的关系;•……•也有偏颇之处:其危险在于,如果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会误导犯罪控制实践。(订牛奶与死亡率)两种学说的比较•一个是确定的函数关系,另一个是不确定的概率关系;•一个自上而下地演绎,另一个自下而上地归纳;•一个是抽象的理论模型,另一个不仅强调建模,而且强调模型的实证检验。•基于此——•犯罪规律,就是犯罪现象中客观存在的本质联系,它的反复作用,使得犯罪现象中的相关联系重复出现,以至于人们可以据此预见、预防和控制犯罪。犯罪社会学•第一,犯罪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一定社会条件造成的,其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所起的推动作用尤其明显。(贫富差距与犯罪率有关。西方与北欧或日本比较,中国建国初期与现在比较——:“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第二,犯罪行为模式与犯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性别和年龄密切相关。(例:芝加哥学派、青少年犯罪)•第三,社会变迁与犯罪行为有关。(严景耀)•第四,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对犯罪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例:犯罪电子化、网络诈骗、虚拟财富)•第五,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犯罪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200号)社会因素还是生物学因素?•研究人员对伊阿华的41名女性犯罪人(90%为重犯)的52名被人收养的子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生母为罪犯的养子女中,有37人有过多次犯罪行为。而对照组,也就是生父母没有犯罪的养子女,却没有这些犯罪行为。•1984年,梅德尼克等人报告了类似的研究结果:他们对丹麦的14427名养子女进行了研究。结果是:当生父母和养父母都有犯罪记录时,24.5%的养子女实施了犯罪。当生父母是犯罪人而养父母不是犯罪人时,20%的养子女实施犯罪。如果养父母犯了罪,而生父母没有犯罪,其养子女中有14.7%的人实施犯罪。如果生父母和养父母都没有犯罪,子女中有13.5%的人实施犯罪•——环境和遗传都有作用,而且,生父母的作用大于养父母的作用。研究犯罪规律有什么用?•一般认为,犯罪率持续上升,应该导致刑罚资源投入的增加。•20年来,中国犯罪率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超过了不少时期全国GDP的增长。•与之相应,也应该引发或将引发刑罚力度的提升。•但许霆案的最终处理表明,未必如此。于是引发假设:•如果犯罪数量的增长“罪出有因”,刑罚资源的投入不仅不会机械地相应增长,反而会受到严格控制。•既要证实“罪出有因”•又要证实刑罚投入的节制•——大跨度时空大样本观察,也许能证实,也许什么也证实不了。数据来源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版本。2.全国31省市的“某某省统计年鉴”以及“某某省年鉴”,如《北京统计年鉴》或《北京年鉴》。3.中国法律年鉴社历年的《中国法律年鉴》。4.人民大学朱景文主编:《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数据库和指标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最高法院示范性案例:(《中国案例指导》、《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人民法院案例选》、《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人民法院裁判文书选》、最高法院网站、《刑事审判参考》等。)犯罪率的中国数据(十万分比)年份毛被害率毛加害率重罪被害率重罪加害率198875.5105.810.414.51989177.3244.314.920.51990193.9271.218.826.3……………………………………………………2005355.5450.711.514.62006354.0434.011.714.32007363.9443.211.514.0犯罪率的中国数据(十万分比)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年份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毛被害率毛加害率重罪被害率重罪加害率可见:•全国犯罪率呈上升趋势,20年翻了4.8倍。•不应一般地说犯罪问题趋于严重或者轻缓,仅根据毛犯罪率上升便加大刑罚力度,或者仅根据重罪率下降便放松犯罪控制,都可能误导刑罚适用的宽严导向。•还要进一步回答:中国犯罪率为什么会上升?犯罪的社会归因•同步论、代价论、反比论、无关论……•人们到底因为穷而犯罪,还是因为富而犯罪?•如果盗贼生于贫困,则犯罪与经济发展之间就应当呈反比关系;反之,如果富可生贪,而贫却不能移志,则犯罪与经济发展之间就应当呈正比关系。检验策略•时空数据相互验证:20年全国犯罪率与GDP等数据的相关与回归,同时,三个时点全国31省市犯罪率与GDP的相关与回归——只接受相互验证率较高的结论。•多元分析:人均GDP,城镇人口率,人口密度,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城乡消费水平比,人均卫生机构数,离婚率,刑法修订。与犯罪率相关的因素1988-2007年全国1998年各地区2003年各地区2007年各地区归纳人均GDP0.8250.8390.7080.764+城镇人口率0.4360.7210.4480.713+人口密度0.7940.6530.4760.626+职工平均工资0.8530.7630.5400.551+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0.8310.7260.7670.842+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0.7900.8040.7580.834+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0.928-0.554-0.441-0.363+城乡收入比0.807-0.352-0.448-0.521?城乡消费
本文标题:03罪有因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04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