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1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分析
2011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分析仙桃市教科院高中历史室沈承尧一、考点归纳:2010年、2011年题号年份知识分布知识点2410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与西周封国国名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对秦汉统一的影响2510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秦实行郡县制11中国古代商业古代货币与经济发展2610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王阳明心学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2710中国古代商业货币的演变1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苏格拉底捍卫思想自由2810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亚里士多德的平等原则11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巴黎公社2910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杰出人物北美独立战争(人物评价)1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主流思想演变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3010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回眸)明治维新改革成效显著1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公车上书规模及其原因(改革回眸)3110近代教育教育制度的转型(教材没有涉及)11中央集权制的衰退东南互保(教材没有涉及)321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1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资本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3310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百团大战11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50至70年代农村生产关系调整3410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苏关系(军事同盟到中国不结盟)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80年代以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3510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丰岛海战)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事件11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40.2010年: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评价马克思的“历史前提”。2011年: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41.2011年: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大家思考:近两年高考的知识分布特点是什么?考了那些知识点?主观题的设问有什么规律(或特点)?二、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题题析: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知识分布: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对秦汉统一的影响)。要求考生从材料中解读出“西周对秦汉统一所起的作用”。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尊天子、抑诸侯”,“大一统”,可以选出正确答案:C。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图4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知识分布:中国古代商业。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白,只有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间和区域,政府发行的制钱才会被广泛接受。南北朝时,北方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制钱信誉度低,以物易物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直到两宋,江南经济才超过北方,所以“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整体上高于黄河流域”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经济对农业经济造成了冲击,可知C项不符合史实。B项错在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二字。对比南北经济发展状况,选D。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解析:知识分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天下为公)。题干的意思是“无论是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都要经过学问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交给学校的公论”。“公其是非于学校”,体现了万事决于公论,公议权威上升,与材料意思较接近的是C项“天下为公”。本题存在的问题是,B、D没有确切的理由排除。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解析:知识分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知道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集体的“人民”掩盖了对“个体”的尊重。苏格拉底正是看到了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才至死捍卫自己的理念,捍卫个体思想的自由。苏格拉底自喻为“牛虻”,目的在于唤醒大家对个体自由的尊重。答案B。当然,苏格拉底的某些理念与民主理念相悖,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解析:知识分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巴黎公社的文告)。分析文告中的语句结构,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者、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显然指的是农民;但“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而巴黎公社“愿意把土地给农民”,前后对比,鼓动农民支持巴黎公社的动机很明显。答案D。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解析:知识分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太平天国暴动之初借宗教所倡导的平均、平等思想只能起到煽动群众造反的作用。但“打天下坐江山”不能一直煽动民众造反。一旦政权稳定,统治者就会寻找新的统治理念,使民众安于现状,而儒家文化中的“仁义道德”、“等级观念”显然符合专制统治的需要。太平天国由反孔到尊孔的转变,彰显了其理论的不足。答案A。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解析:知识分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本题“公车上书”知识点在选修一,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历史事件的前后贯通。题目的潜台词是“五四运动的规模与影响比公车上书大,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康梁变法时,一般民众对清政府还抱有希望。随着《辛丑条约》签订和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人们对统治者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五四运动的群众参与度显然远远超过前者。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更大,若以此论,公车上书的规模和影响应该更大才对,而事实并非如此,排除B项;前者是中国战败签署的城下之盟所致,后者是因中国是战胜国却依然遭受屈辱,D项看似说得通,但这些都最终指向A。五四时期,大众传媒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传播方式依然是平面媒体(报刊杂志),排除C项。答案A。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司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解析:知识分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东南互保不是教材的知识点,说明扩大知识面、研读材料信息至关重要。东南互保指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部分督抚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绝同外国开战的历史事件。他们宣称皇室诏令是在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拒不执行中央命令,从中可看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意见分歧,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与此意相近的是B项。A、D两项与史实不符。南方督抚洞悉世界局势,其“东南互保”属于自发行为,他们不支持义和团灭洋之举,不奉北京政府对各国的宣战之诏,并且努力保护洋人在华的安全和利益;作为交换,洋人不得在南方各省进行军事行动和其他过激行为,这些内容与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无关,排除C项。长期以来,“东南互保”的督抚被称为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之徒,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庚子祸乱中,他们保护了中国半壁江山的稳定。本题校正了长期以来违背史实的历史评价,也有冷静看待狂热的民族情绪之意味。32.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图5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解析:知识分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注意图例中的关键词“直接投资”,材料主要反映了欧洲、日本、美国三方的投资去向及份额大小,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和国家集团的资本在全球内流动,显示了资本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威力。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解析:知识分布: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了克服1959年至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先后出台部分应急措施,实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所有制,公有化程度在事实上有所降低(由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下降到以生产小队为单位)。原来属于公社所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归生产队社员集体所有,由生产队独立经营,其产品和收入除按规定向上级缴纳一定比例外,其余都归生产队所有,公社和生产大队不得无偿抽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60年代初对农村生产关系的某种程度的调整,并未触动公有制形式,排除B;C项“消除”一词错误;城市粮食供应量增加与否和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答案A。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解析:知识分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企业的经济效益、上缴税收、工人工资的增幅一般成正比关系。但从材料来看,企业工资支出的增幅明显低于上缴税利的增幅(背后体现的是企业效益)。也就是说,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扣除税收和工资支出后的剩余份额就越大(不仅仅是常规意义的增长,里面包含因工资的低增长带来了额外增长)。联系改革的背景,国家的这一做法是在最大限度地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控制工人工资的增长额很难说是政策的目的和出发点,排除D。“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与材料无关,排除B。“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违背材料的核心意思,排除A。答案C。35.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解析:知识分布:近代以来世界
本文标题:2011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22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