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1年全市财政工作思路(讨论稿)1
12011年全市财政工作思路(讨论稿)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我市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的任务仍然繁重,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的深入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市经济将继续回升向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增收的基础和条件将进一步改善,收入形势总体上将好于2010年。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任务艰巨;级次间、部门间、税种间收入还不平衡,“四税”比重仍较偏低,收入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三农”、社会保障、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投入,财政增支因素增多,刚性支出增加,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面对2011年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财政肩负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努力做好各项财政工作,加快推进城市转型。根据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2011年全市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2观,以加快城市转型为主线,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财政综合保障能力,大力加强财源建设,利用城市转型促进结构调整来培植新财源,利用城市转型转变发展方式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利用城市转型调整三次产业比重来优化财政收入结构;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财税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强绩效管理,转变理念观念,提升工作境界,切实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上述总体要求,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强化投资、消费、出口的拉动作用,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为转方式、调结构、壮财源、强保障打下坚实基础。(一)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项目投资,认真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努力增加预算内投资,积极争取并加强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管理,重点用于支持保障性住房、水利设施、粮食生产、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竞争性财政存款管理机制,科学调配财政存款结构,盘活财政资金,引导试点银行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支持。支持政府性融资平台和担保机构建设,引导和拉动银行、企业和社会投资;科学合理3利用政府外债,继续加大引资力度,保持外债规模稳定适度增长,引导资金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外债资金的配套和补充作用。(二)大力促进消费需求。积极完善相关财税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各项惠民补贴力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最大限度地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政策,切实做好建材下乡试点工作,引导家电、大型农机具等大宗商品消费,扩大节能环保型产品消费。积极支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农村市场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支持农超对接、农资流通体系、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拉动农村消费。支持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三)努力促进外需稳定增长。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进一步完善外经贸鼓励政策,支持农轻纺机产品出口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出口退税和关税调整政策,努力减轻出口企业税收负担。积极支持外贸出口结构优化调整,支持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和高端人才引进,促进服务外包加快发展。鼓励出口优势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支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和专业性出口基地公共技术研发、信息、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我市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中4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重要展会,支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积极开展定点招商,组织好赴浙粤、港台、日韩等招商活动。探索境外上市、风险投资等形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进一步完善“走出去”财政政策扶持体系,支持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和经贸合作区建设,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向境外有序转移,支持提升外派劳务和对外工程承包的层次。(四)积极促进物价稳定。大力支持粮油、蔬菜、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以及化肥、煤炭、成品油等重要生产资料生产供应,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和物价基本稳定。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努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对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等部分公益性行业给予油价补贴。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二、积极落实城市转型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城市转型,是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紧紧围绕城市转型这一战略,大力推进产业调整振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财源体系。(一)大力支持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大力支持技术改造。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作用,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工业调整振兴;引导企业用好增值税转型和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5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购买先进设备和加强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装备制造业“首台套”奖励制度,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二是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和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推动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对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平台建设、科技风险投资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和科技平台的服务能力。制定新一轮品牌建设规划,创建一批市场占有率大、产品附加值高的知名品牌。促进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认真落实好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和财政奖补政策,支持开展节能共性技术和重点、难点技术攻关,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实施余热余压利用、工业窑炉改造等“十大节能工程”。推广清洁生产,继续对公共领域新上太阳能集热系统给予财政补贴,认真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支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度,大力支持节能公共管理。积极利用清洁发展基金,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大对电力、水泥、焦炭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奖励力度,降低单位GDP能耗。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生6态补偿机制,搞好排污权交易试点,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治污减排。支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推动我市农村环境整治和治污减排目标的完成。(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完善促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扶持政策,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大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科技开发以及机械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完善金融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强化人才培养,突出对重点科研机构和重点平台的支持力度。(三)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推动实施产业集群壮大工程。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工业调整振兴,围绕培植壮大八大工业集群,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推进企业债券发行工作,搞好市南工业区、鲁南煤化工园区规划和基础配套,加快联想百万吨烯烃及精细化工基地建设。依托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推动产品向下游延伸,形成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特色化,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认真落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和资本金注入、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7奖励等财政激励政策,支持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状况;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控功能,支持推进国有企业优化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分工层次和整体竞争力;引导区域重点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聚集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财源建设效果好的地方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四)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一是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各类服务业发展资金的作用,重点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促进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节点,推进物流集聚区建设,鼓励物流企业实现集团化发展。在城市,打造7个特色商业街区,引进中高档百货、大型商贸集团和餐饮名店,鼓励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休闲消费,规范物业、家政等便民服务,构建5至8分钟社区便民消费圈;在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工程,建设30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发展200家日用品和农资连锁超市,建立300个村级“三农网络直销服务超市”,做好家电、建材下乡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投入,积极支持推进实施“旅游强市”战略。坚持把金融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着力点,强化金融支撑,创新金融产品,增加对“三农”、民生、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推进企业上市,扶持10家企业开展股权托管交易,做好企业债券、8城投债券发行工作。引进异地银行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奖、金融生态建设模范奖和金融发展贡献奖等财政奖补政策的作用,促进我市金融业跨越发展。二是支持服务业载体建设。依托10个重点园区,扶持20家龙头企业,推进100个“四引、七个一”重点项目,促进服务业集聚化、特色化、网络化发展。大力支持科技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技术咨询等大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高端服务业集群发展。三是支持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积极完善有关政策,鼓励资源型企业向服务业领域延伸,将企业剥离的非核心业务纳入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范围。同时,扎实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支持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五)打好城市建设攻坚战。一是着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旧城改造。拓宽多元化筹资渠道,创新保障性住房资金统筹运行机制,实行综合“奖补”。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有针对性地支持城市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等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努力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支持实施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程,抓好财税优惠政策和资金落实,切实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加强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管理,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确保净收益全部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二是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快新城建设。对城中村搬迁腾空地进行科学规9划,按照“控拆建拍”的模式经营城市资源,实现新城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加大融资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除一般预算安排的城建支出外,今年市财政将通过银行融资、政府基金收入、资产变现等再安排12亿元,用于中心城区的道路、学校、幼儿园、市民中心、高铁广场、党校迁建等公共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同城化发展。优化公交线路,筹建至峄城、台儿庄的BRT。在旅游、医疗、手机支付等领域推广使用“同城卡”,加快“数字枣庄”建设。加大对各组团城区供水、供热、供气等市政公用设施的资金投入。三、进一步抓好增收节支,着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始终把财政增收节支摆上重要位置,努力拓宽聚财渠道,创新聚财办法,开源固本,切实增强财政综合保障能力。(一)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正确处理依法征税与结构性减税的关系,强化税源控管,严格依法治税,确保应收尽收。一是强化预算执行分析。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发挥财税联席会议和财税库银联网的作用,强化财政预算执行月度、季度分析,进一步完善税源控管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机制。探索建立税收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紧密跟踪税收征管质量和重大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完善地方税收激励约束机制,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确保税收应收尽收。深入开
本文标题:2011年全市财政工作思路(讨论稿)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22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