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11年内蒙古呼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12011语文一、积累运用(20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luán,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⑴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峰luán一霎.间⑵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写在文章的空缺处。(2分)A.浮B.盖C.飘D.遮⑶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仿照示例造句。(2分)示例:天上的云……像峰luán,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①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②远处的霓虹灯亮了,……2.古诗文默写。(8分)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诗经·关雎》)⑵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⑶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⑷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⑸古诗中,诗人常借物传情。“?”,王湾在《次北固山下》里,借“归雁”捎去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2借“明月”寄托他对远方朋友的牵挂。3.综合性学习。(4分)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它穿越千载,历久弥新。当前,我市中小学正在开展“诵读经典作品,弘扬传统文化”活动,请你参与此活动并完成下面任务。⑴你在阅读经典中一定认识了许多文化名人,请从下面名人中选择一位推荐给大家,并说说推荐的理由。(2分)供选择的文化名人:孔子陶渊明李白苏轼鲁迅朱自清你推荐的文化名人是:推荐的理由是:⑵《弟子规》是传统的经典读物,它教给我们许多正确的学习方法,如:“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九年三班的张浩同学经常在语文课上做数学练习,在数学课上做化学练习……他因成绩不佳,总是在抱怨,请你恰当地引用以上语句说一段话来劝导他。(2分)4.下列对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首小诗出自诗集《繁星·春水》,这部作品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B.《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它讲述的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再现了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C.《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女儿国等地的神奇经历,这是一部神话小说。D.《骆驼祥子》中,祥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以免受车厂老板的盘剥,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3二、古诗文阅读(17分)㈠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5~6题。(4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2分)6.这首元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3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4④。”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注】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贾:价钱。⑤一旦:一天。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⑴才美不外见.见:⑵去而顾.之顾: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骈死于.槽枥之间B.策之不以.其道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祇辱于奴隶人之.手D.安求其.能千里也怅恨久之.其.如土石何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⑴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⑵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10.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1.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做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乙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和弊。(3分)5三、现代文阅读(33分)㈠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2分)烧炭工和绅士亚米契斯①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眼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②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③“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④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膊,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说声对不起。”⑤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⑥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⑦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6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⑧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⑨“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⑩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选自《爱的教育》,略有改动)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2分)13.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和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⑴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⑵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14.第⑩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2分)15.结合全文,分析绅士的形象。(2分)16.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7彩”在哪里?(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0分)植物“气象员”张晓天①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发现它们可以预报阴雨和温度。②天气晴朗时,南瓜蔓稍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稍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稍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指示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③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色。④“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⑤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低处的露珠就消失了。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⑥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8⑦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摄氏度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温度若降低到15摄氏度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温度下降到10摄氏度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温度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⑧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⑨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5期,有改动)17.本文标题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3分)18.下面农谚适用于本文的一项是()(2分)A.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B.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C.老鹰旋顶,天气转晴。D.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19.从全文写作思路来看,选文⑥⑦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20.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看看其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链接材料: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9㈢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1分)世界读书日,中国的寂寞呼唤①没有任何意外,翻了许多报纸和逛了几个知名网站,除了少数几个媒体,传媒世界似乎根本就不知道4月23日是什么日子。我也是迟至去年,才从热心于推动中小学阅读的朋友那里记住了4月23日。12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议将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我们引进了许多节日,但这个节日却备受冷遇。有调查表明,我国知道这个节日的人仅有6%。②知不知道“世界读书日”并不重要。在没有这个节日之前,全世界的书虫说不定比今天还多。重要的是,对于我们这个正快速前进的民族来说,社会上有多少人真诚地热爱书籍,有多少人始终保持求知的热望,有多少人身上熏染了书香?③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数据:40%的家庭藏书量不到20本,18~19岁年龄段的人群有45.9%居然“不习惯”读书。④我以为这些依然还是比较乐观的数据。在我所见过的家庭里,可以有高清晰度的电视、高档的家具,但很可能看不到书架,找不见书影。而一些农村,除了中小学课本,绝大多数家庭没有收藏任何书籍——那里是书的荒漠。⑤此外,我们还把阅读极力功利化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几乎尽人皆知。从上幼儿园的那一天起,孩子就被告知:读书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为了出人头地,为了挣得一
本文标题:2011年内蒙古呼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2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