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2011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二来源
2011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二来源:青年人(Qnr.Cn)作者:Qnr2011-08-29【青年人: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资料下载教材购买某县新上任县长有下乡调研的习惯,但近两周因连续开了几场会以及有重要接待任务,有一段时间没有下去调研了。某个周日同办公室主任及林业局长一同下乡调研林业发展情况。调研中在乡镇政府开了半个小时的会后,把乡镇书记一同叫上车到村里去看等等。其中有几-某县新上任县长有下乡调研的习惯,但近两周因连续开了几场会以及有重要接待任务,有一段时间没有下去调研了。某个周日同办公室主任及林业局长一同下乡调研林业发展情况。调研中在乡镇政府开了半个小时的会后,把乡镇书记一同叫上车到村里去看等等。其中有几个地方值得注意:一是关于时间的描述。如出发时间是8点,在乡镇政府开了半个小时的会,在村里看完是12点等。二是关于沿途有很多标语的描述,如大部分是关于造林的口号,还有欢迎领导的标语等。三是关于群众迎送的描述。如目的地有许多群众前来欢迎,其中还有小学生,调研结束时群众自发前来欢送等。问题一:对于该县委书记下乡调研你是怎么认为的。问题二: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该如何深入基层。答案:领导干部下基层就是要深入百姓中间,了解群众心声,像有些领导干部下基层一样,走设计路线,看亮点样板,只听下级汇报,不与群众交谈,又怎么能看到农村实际变化,了解群众真心诉求呢?个人以为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都应该像我们的温总理一样,穿着休闲服,走着泥泞路,到农户田头,到灾区一线,到工作中的薄弱点、落后点,用充满感情和乡土气息的话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施教于民、取信于民。各级领导干部带着诚意、带着决心下基层,真正把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状况,面对面沟通感情,心连心架起桥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的为百姓费了心、出了力、造了福、谋了利,百姓自然会与干部的关系密切,社会也将更加和谐。2011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一来源:青年人(Qnr.Cn)作者:思念2011-08-29【青年人: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资料下载教材购买事例一:1998年春,某县主要领导决定在该县通向市里的主要公路沿线建设食用菌百里长廊,要求沿路7个乡镇铲除公路两边正在生长的小麦,把香菇架、椴木节堆放在公路沿线搞食用菌栽培,以便上级领导参观。次年5月,该领导加大了建设食用菌百里长廊的工作力度-事例一:1998年春,某县主要领导决定在该县通向市里的主要公路沿线建设“食用菌百里长廊”,要求沿路7个乡镇铲除公路两边正在生长的小麦,把香菇架、椴木节堆放在公路沿线搞食用菌栽培,以便上级领导参观。次年5月,该领导加大了建设“食用菌百里长廊”的工作力度,多次主持召开现场会,宣布哪个乡镇行动不力、完不成任务,书记、乡长就地免职,并明确表态,老百姓不搞,可以采取拉家具、牵耕牛的办法对付,这叫“逼民致富”。事例二:某地有个县委书记为了提高该地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出要召开一个全国性黄牛工作会议。他把会场布置在贯通三县的公路边上,下令村民们几天之内在,公路两旁搭建很多牛棚,且每户必须牵一头牛到指定的牛棚里以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观考察。很村民因为家中没有养牛,不得不花钱从外地租,每头牛每天租金10元。该书记曾说:“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而是要让领导看到政绩。”靠着这种做法,该县委书记先升任市委领导,后来又当上了省级干部。事例三:某地一镇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再充当投资主体先后办了8个公司。由于缺乏市场论证、技术管理人才和产品营销手段,没几年,众多项目仓促上马又半途而废,8个公司只运行了3年就被迫停办。该镇因大举借债办企业搞开发,欠下了1亿多元的“政绩债”。据测算,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该镇每年只能挤出近百万元用于还债,还清这些债务大约需要100年。事例四:由财政投资近30亿元兴建的南方某国际机场,由于建设规模过度超前,目前客运量和货运量只达到设计规模的1/3左右,航站楼和机场生活区大量闲置,运营5年累计亏损已达11亿元。如果停止营运肯定会影响到政府形象而继续营运则必然加大亏损,有关部门陷入了两难境地。事例五:为美化城市,东部某市有关部门在市中心广场修建了6座高大的雕塑。然而,雕塑建成后,专家和市民都批评这些雕塑设计水准不高,没有艺术性,缺少美感。于是政府便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决定将6座雕塑拆掉重建。这时群众又批评有关部门:才建成就拆毁,根本不心疼纳税人的钱,你们当初干什么来着!根据上述事例,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回答下面的问题:1、造成决策失误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评析)2、在领导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决策?(启示)答案:其一,错误的政绩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思想根源。在现行干部管理体制下,干部任期较短,调动频繁,对干部一些政绩的考核尚无科学的方法和标准,一些干部急于制造“政绩”,以利升迁。这种早出成绩、快出成绩的错误政绩观,导致一些干部草率决策、脱离实际决策。其二,不对决策方案进行科学论证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决定性因素。有的干部不按科学决策的原则程序、方法去做,决策前没有设计三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择优,对唯一的方案也没有充分征求专家的意见,没有进行科学论证,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试点就强行实施。其三,决策过程缺乏民主,主要领导搞“家长制”、“一言堂”,是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因素。决策民主化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但有些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在决策时抛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违背重大问题集体研究的规定,盲目自信,独断专行,听不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听不进反对意见,致使决策存在先天不足。其四,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也是造成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有的不调查、不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先拍脑门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有的热衷于搞“形象工程”、“路边工程”;有的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甚至对普通群众采用强制措施。其五,缺乏决策失误的惩罚机制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决策失误并造成巨大损失后,对决策者缺乏党纪、政纪乃至法律层面上的处理,只把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轻描淡写地说成是交了“学费”,以后再用公共财政去填补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或把这些损失留给后任领导来承担,使得一些决策者没有决策失误的后顾之忧。针对决策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领导者要做到正确决策,就应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决策理论为指导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党的十六大把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掌握科学决策的理论,都要了解科学决策的机制。第二,广开言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民主是最好的纠错机制。要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逐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主要领导要遵守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的规定;决策时要发扬民主、博采众议、集中民智,不搞“一言堂”;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第三,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充分考虑决策效益,做好长远规划,不草率行事,切实珍惜民力,把公共财政用于公共服务,用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四,转变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强化宗旨意识,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不拍脑门子,不摆花架子,改掉官僚主义的陋习。第五,依法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落实领导问责制。要加强决策监督,实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者的惩罚力度。总之,领导决策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决定领导工作成败的关键。要通过建立健全决策的体制、制度和机制,使决策者在决策时不想失误、不能失误、不敢失误。浅析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陈泓近年来,农村基层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形象和正常的工作秩序,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作为执政第一线的农村基层领导者应如何快速高效的采取对策处置好突发事件呢?笔者通过十余年的乡镇工作实践,就此提出一点初浅的看法。一、要坚持及时到位的原则。群体事件一旦发生,作为领导者,一定要立即作出反应,组织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制止事态发展。要坚决杜绝“拖”字,有时很多事件就是小事不及时解决“拖”出来的。面对突发事件,决策领导千万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迅速采取措施,拟订解决问题方案,稳定群众情绪,争取群众支持。二是要坚持疏导为先的原则。农村各类矛盾错综复杂,突发性群体事件大都是由少数人组织操纵的,大多数群众是碍于亲情、友情和受蒙蔽而参入的。因此,加强沟通疏导,澄清事实真相,讲清政策道理,积极争取群众的理解、谅解和支持是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在安抚疏导过程中,千万不要搞单枪匹马,要善于团结和依靠农村党员、知名人士、离退休老干部等各种正面力量的影响来助力化解。要充分发挥村支两委对群众最贴近,对实情最了解,对群众有广泛的影响来借力化解。要始终注重正面宣传与正确引导,广泛深入到群众中间,通过集中座谈、个别谈心等形式,与群众亲密接触、坦诚沟通、耐心疏导,争取大都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三是要坚持稳妥审慎的原则。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场面一般都比较混乱,当事人的情绪都非常激动。这时,现场指挥人员,一定要冷静对待,慎言慎行。坚持“化整为零、逐个击破,安抚为重、切勿激化,取争多数、孤立个别,讲究策略、把握时机,冷静处理、慎用警力”的原则,以安抚为主,稳定为先。切不可说过激的话,宣布不成熟的解决方案,采取不恰当的行动,使事件进一步蔓延扩大与恶化升级。四是坚持要点突破的原则。“打蛇打七寸”。对群体性事件参入者,我们要分类对待、对症下药。首先要做好事发关键人物的思想工作和稳控工作。对个别蓄意带头闹事、破坏分子要坚决予以从严打击,决不手软。其次对大部分参与群众要耐心细致的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总的原则是“争取多数与孤立个别相结合,宣传教育与严厉打击相结合,慎用警力与应急威慑相结合”。五坚持要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事件处理,一定要按法律、政策依法依规秉公处理,确保“一碗水要端平”。每一次事故或案件发生后,事中要及时向干部群众公布通报案情或事故真相,消除谣言、安定民心。事后要及时公布通报调处查处结果,“让闹事者”心服口服,让广大干部群众明白真相和党委政府的态度。(作者系竹山县楼台乡党委书记)基层干部如何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作为基层的工作人员,工作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何在实践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迅速果断地处理问题,积极有效地稳定局面,这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要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应对复杂事件的先决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新办法解决矛盾、处理问题。新办法从何而来?要靠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来处理各类矛盾,提高办事能力。二、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在突如其来的紧急事件和问题面前,要随时注意保持耳聪目明,尤其是对那些可能引发全局矛盾的问题,要有见微知著的敏锐性。一旦发现苗头性问题,要立即作出快速反应。如果在敏感问题上反应迟钝,没有超前意识,甚至知情不报或者缓报、虚报、漏报,就会贻误战机,使局部问题发展成全局问题,造成工作的被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阻力。三、要具备果断的处理能力。紧急情况下作出果断的决断,既是领导的权力,更是领导的责任。要善于依靠集体的力量和群众的智慧,迅速进行权衡比较,尽快找出矛盾的源头,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案,确保有效控制局面,防止事态恶性扩张。要懂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拧成一股劲,努力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强大合力。四、要
本文标题:2011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二来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24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