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1年历史会考说明详细版
2011年历史会考说明详细版第1页共27页12011年历史会考说明详细版历史必修模块(Ⅰ)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1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A)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1.1.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和特点(B)分封制:作用:(积极)加强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消极)诸侯国过于独立。特点:层层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特点: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小宗。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有政治性质。1.1.3始皇帝的来历与皇权的至高无上(A)来历: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秦始皇总揽全国政治、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1.1.4秦朝中央官制与郡县制的内容及作用(B)中央设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管理奏章、下诏、监察)、太尉(全国军务)及诸卿。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内分县。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1.1.5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B)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1.1.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C)颁布推恩令:嫡长子继承诸侯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重用身边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选官:察举制。孝廉。1.1.7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B)皇帝→中书省(出令)、政事堂(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吏户礼兵刑工。加强中央集权1.1.8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B)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决策,内阁出现。大学士拥有票拟权,但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2011年历史会考说明详细版第2页共27页2清雍正年间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每日接受皇帝召见,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1.1.9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①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人民处境的恶化等方面起着消极作用。②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1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A)1840.6鸦片战争英国(1842.8《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1858《天津条约》1859火烧圆明园1860《北京条约》)→加深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1895.4《马关条约》)→大大加深1900八国联军侵华(1901.9《辛丑条约》)→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境地1.2.2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A)1839.6林则徐虎门销烟;台湾人民反对殖民统治;……1.2.3侵华日军的罪行(A)1931九一八事变;1937七七事变;1937.12南京大屠杀;1941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细菌试验1.2.4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主要史实及意义(B)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宝山战役、上海四行仓库坚守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缅甸远征军。共产党:敌后抗战,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新四军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3.1太平天国的主要史实(A)理论准备:创拜上帝教胜利进军路线:1851金田→永安(初步建立政权)→1852突围北上(迅速壮大)→1853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定都天京后的措施:政治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军事上组织了北伐、东征、西征。天京变乱:由盛而衰的转折点(1856年)2011年历史会考说明详细版第3页共27页3后期防御战:(1856——1861):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失败标志:天京沦陷(1864)1.3.2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与局限(B)民主革命作用:几千年来农民革命战争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局限性: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组织上,难以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1.3.3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A)①历史背景: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宪政失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及保路运动的促进②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创立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③1894建立兴中会,1905创立中国同盟会④发动武装起义,积累军事经验(黄花岗起义)⑤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成立湖北军政府⑥各省独立,南北和谈⑦1912创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⑧袁世凯强迫清帝退位,篡夺辛亥革命果实。1.3.4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C)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⑤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3.5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C)①五四运动背景: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政治基础: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思想基础: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②五四运动的过程: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6月5日后:运动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③五四运动的意义: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工人中办学校、建工会;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3.6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B)①诞生条件:经济基础是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组织基础是各地共产党组织的成立。②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嘉兴南湖);主要内容:确立党的名称;制定党的纲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③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时间:中共二大(1922年7月);条件:对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分析;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2011年历史会考说明详细版第4页共27页4共和国;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④诞生的意义: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影响: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3.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A)中共诞生后,确立了中国革命首先需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然后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革命战略。1924年,中共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吸取失败教训,走上武装革命道路,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3.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4.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A)1.4.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背景:建国后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成为迫切需要,人民当家作主需要一个具体形式;过程:一届人大召开(1954):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二届人大召开(1959):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三届人大召开(1964):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多党合作政协制度: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职能: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会作用,1954年后起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1956年)意义: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特点:我国民主政治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l.4.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确立完善: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五个自治区:内蒙1947年;新疆广西宁夏西藏1965年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l.4.4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B)l.4.5“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A)2011年历史会考说明详细版第5页共27页5“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无视国家法律,肆意冲击和破坏民主法制,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民主权利被肆意践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挫折。1.4.6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A)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平反全国各种冤假错案③1979年通过《刑法》④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法律体系。⑤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⑥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完善“1982年中共与民主党派方针”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84年《民族域自治法》……1.4.7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B)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将党和国家的决策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做到“依法行政”。公民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做到“有法必依”。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1.4.8“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B)邓小平大陆社会主义,香港台湾资本主义;1997.7.1香港回归1999.12.20澳门回归1.4.9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C)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新贡献。5.
本文标题:2011年历史会考说明详细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2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