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4新洲区邾城街吴榜村道路扩建挡土墙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一、概述本工程位于新洲区邾城街吴榜村。本次道路扩建工程全长179.25米,道路宽度为4米,本工程主要为在道路北侧修建挡土墙。二、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相关要求;2、现场踏勘调查资料。三、设计内容及工程现状3.1主要设计内容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在新扩建道路北侧池塘和洼地位置布设现浇水泥混凝土挡土墙。3.2工程现状及建设条件3.2.1工程沿线现状本工程道路南侧为现状沟渠,渠边已用浆砌水泥混凝土块进行了砌筑,对本道路边坡起到了较好的防护作用。道路北侧为池塘和洼地,路基顶部与池塘水面高差约为3.0米,路基顶部与洼地高差约为2.2米。3.3.2建设条件1、工程用水及用电工程周边水源充沛,可满足本工程建设用水要求。本工程沿线电力供应可从周边村庄就近解决,工程用电可与电力部门协商解决。2、运输条件项目周边路网较成熟,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周边乡村道路可作为主要进场施工通道,不需新建施工便道。四、主要技术标准及采用规范4.1主要技术标准1、路面宽度:4.0米。2、挡土墙:设置于路基北侧,采用现浇水泥混凝土形式,池塘部分高度为4.0米,洼地部分原则高度为3.2米,施工过程可根据现场实际高度进行调整。4.2主要采用设计规范1、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7、国家现行有关的标准规范,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4.3挡土墙设计本工程在北侧洼地和池塘范围采用挡土墙进行支护,挡墙采用直立式挡土墙,墙体为C30水泥混凝土的型式。挡墙类型为重力式挡土墙。2/44.3.1挡土墙围堰和排水本工程北侧有池塘和洼地,本项目在K0+020~K0+085为洼地,K0+085~K0+160段为池塘。池塘路段路基的处理须筑坝抽水,清除淤泥。以清至硬质原状土为标准,在河浜两岸按1:1.5坡度挖成阶梯状,台阶宽度不小于1.0米,台阶高度不小于0.5米,台阶面应有2%~4%内倾斜的坡度。田地段采用抛石挤淤方案,挤淤深度以水田淤泥深度为基础,抛石至最高水位高50cm为准;池塘地段采用浆砌片石方案,片石高度比池塘最高水位高50cm。为保工程质量,池塘路基填筑采用以下技术处理措施。(1)采用草袋围堰法进行围堰,须符合强度、稳定、防冲和抗渗要求,(2)围堰完成后,进行鱼塘抽水,抽干围堰路基鱼塘水。(3)抽干水后,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路基范围内淤泥挖除工作,挖一段换填一段片石,分层碾压。4.3.2墙身构造重力式挡土墙的仰斜墙背坡度一般采用1:0.25,不宜缓于1:0.30。墙面一般为直线形,其坡度应与墙背坡度相协调。同时还应考虑墙趾处的地面横坡,在地面横向倾斜时,墙面坡度影响挡土墙的高度,横向坡度愈大影响愈大。因此,地面横坡较陡时,墙面坡度一般为1:0.05~1:0.20,矮墙时也可采用直立;地面横坡平缓时,墙面可适当放缓,但一般不缓于1:0.35。本工程的挡墙的高度较低,同时考虑挡土墙的外观效果,本报告建议采用直立式挡土墙。混凝土块挡土墙的墙顶宽度一般不应小于0.5m,混凝土墙顶宽度不应小于0.4m。路肩挡土墙墙顶应以粗料石或C15混凝土做帽石,其厚度不得小于0.4m,宽度不小于0.6m,突出墙外的飞檐宽应为0.1m。在一般地区及寒冷地区,采用M7.5水泥砂浆;在浸水地区及严寒地区,采用M10水泥砂浆。在缺乏石料的地区,重力式挡土墙可用C20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建造。考虑本工程路段北侧均为洼地和池塘,采用C20水泥混凝土挡土墙,而且,工程所在地缺乏石料,水泥混凝土可就近采购,本工程挡土墙体采用水泥混凝土砌筑。为避免因地基不均匀沉陷而引起墙身开裂,根据地基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墙高、墙身断面的变化情况需设置沉降缝。在平曲线地段,挡土墙可按折线形布置,并在转折处以沉降缝断开。为防止圬工砌体因收缩硬化和温度变化而产生裂缝应设置伸缩缝。设计中一般将沉降缝和伸缩缝合并设置,沿线路方向每隔10~25m设置一道,如图5-2所示。缝宽为2~3cm,自墙顶做到基底。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筋或沥青木板,塞入深度不小于0.2m,当墙背为岩石路堑或填石路堤时,可设置空缝。图5.6-1沉降缝与伸缩缝3/44.3.3排水设施挡土墙排水设施的作用在于疏干墙后土体中的水和防止地表水下渗后积水,以免墙后积水致使墙身承受额外的静水压力;减少季节性冰冻地区填料的冻胀压力;消除粘性土填料浸水后的膨胀压力。挡土墙的排水措施通常由地面排水和墙身排水两部分组成。地面排水主要是防止地表水渗入墙后土体或地基,地面排水措施有:(1)设置地面排水沟,截引地表水;(2)夯实回填土顶面和地表松土,防止雨水和地面水下渗,必要时可设铺砌层;(3)路堑挡土墙趾前的边沟应予以铺砌加固,以防止边沟水渗入基础。墙身排水主要是为了排除墙后积水,通常在墙身的适当高度处布置一排或数排泄水孔。泄水孔的尺寸可视泄水量的大小分别采用0.05m×0.1m、0.1m×0.1m、0.15m×0.2m的方孔或直径为0.05m~0.1m的圆孔。孔眼间距一般为2~3m,干旱地区可予增大,多雨地区则可减小。浸水挡土墙则为1.0~1.5m,孔眼应上下左右交错设置。最下一排泄水孔的出水口应高出地面0.3m;如为路堑挡土墙,应高出边沟水位0.3m;浸水挡土墙则应高出常水位0.3m。泄水孔的进水口部分应设置粗粒料反滤层,以防孔道淤塞。泄水孔应有向外倾斜的坡度。在特殊情况下,墙后填土采用全封闭防水,一般不设泄水孔。干砌挡土墙可不设泄水孔。若墙后填土的透水性不良或可能发生冻胀,应在最低一排泄水孔至墙顶以下0.5m的高度范围内,填筑不小于0.3m厚的砂加卵石或土工合成材料反滤层。既可减轻冻胀力对墙的影响,又可防止墙后产生静水压力,同时起反滤作用。反滤层的顶部与下部应设置隔水层。4.3.4基础埋置深度挡土墙一般采用明挖基础。当地基为松软土层时,可采用加宽基础、换填或桩基础。水下基础挖基有困难时,可采用桩基础或沉井基础。基础埋置深度应按地基的性质、承载力的要求、冻胀的影响、地形和水文地质等条件确定。挡土墙基础置于土质地基上时,其基础埋深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础埋置深度不小于1m。当有冻结且冻结深度小于或等于1m时,应在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25m(不冻胀土除外);当冻结深度超过1m时,可在冻结线下0.25m内换填弱冻胀土或不冻胀土,但埋置深度不小于1.25m。不冻胀土层(例如碎石、卵石、中砂或粗砂等)中的基础,埋置深度可不受冻深的限制;(2)受水流冲刷时,基础应埋置在冲刷线以下不小于1m;(3)路堑挡土墙基础底面应在路肩以下不小于1m,并应低于侧沟砌体底面不小于0.2m。挡土墙基础置于硬质岩石地基上时,应置于风化层以下。当风化层较厚,难以全部清除时,可根据地基的风化程度及其相应的承载力将基底埋于风化层中。置于软质岩石地基上时,埋置深度不小于1m。挡土墙基础置于斜坡地面时,其趾部埋入深度和距地面的水平距离应符合表4/44.3-1的要求。表4.3-1斜坡地面墙趾埋入的最小尺寸(m)若墙后填土的透水性不良或可能发生冻胀,应在最低一排泄水孔至墙顶以下0.5m的高度范围内,填筑不小于0.3m厚的砂加卵石或土工合成材料反滤层。既可减轻冻胀力对墙的影响,又可防止墙后产生静水压力,同时起反滤作用。反滤层的顶部与下部应设置隔水层。五、存在问题及建议六(1)本工程为乡间道路,缺乏地形资料和地质勘察数据,主要通过现场踏勘和建设单位要求进行设计。施工过程中就严格控制施工工艺。(2)挡土墙施工过程中应做好临时排水措施,保证现状水系的连贯,减少对现场地表和水体的破坏。(3)其他未尽事宜参考国家相关规范执行。
本文标题:0设计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3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