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宝贵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今天的“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外,其它三个都不再是世界强国,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1)请说出四大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中的各一个贡献?(2)想一想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产生于大河流域?(3)想一想四大文明古国应当如何才能重现昔日文明古国的辉煌。2.阅读下列材料公民大会每九年召开一次。会议一开始,传令官便宣读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常设机构)审核过的提案。接着,赞成者和反对者便轮流登台发言,会场群情起伏。待双方发言完毕,便开始表决。一般提案,则举手表决;有关选举或放逐事宜,就采取抽签或投票方法解决。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古希腊哪座城邦的什么制度?(2)这个城邦的最高权利机构是什么?(3)这个城邦在谁统治时期民主政治达到鼎盛?(4)材料中提到的民主政治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有关系吗?什么关系?(5)谈谈你对材料中的民主政治有什么看法,并说说你的理由。3.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序言: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材料二:正文第15至20条:奴隶属于奴隶主,逃亡奴隶必须交还原主,藏匿者死罪。正文第203条、205条:贵族打了贵族,罚银处置;奴隶打了自由民,割去耳朵。正文第247条:如果弄瞎了奴隶的眼睛,就与弄瞎牛的眼睛同罪。材料三:结语:(如果后人篡改法律)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改,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请回答:(1)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文件?这部法律文件出自哪个国家?(2)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这部法律文件制定的目的是什么?事实如其所说吗?请在材料二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证实你的观点。(3)这部法律文件结语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4)这部法律文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4.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相传公元前509年,罗马开始建立A,A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是2名执政官,每年由选举产生,但统治实权仍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把持,一切重大事务均须经元老院议决。材料二:公元前27年,屋大维战胜政敌之后,攫取了罗马国家最高权力,罗马进入B时代。材料三:人民起义愈演愈烈。3世纪中期爆发的巴高达运动,虽被镇压,但前后延续了100多年,沉重打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此后,奴隶、隶农、贫农不断起义。4世纪末,日尔曼人中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不断起义,多次打败罗马军队。罗马帝国内外交困,于395年分为东、西两部分。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表述中古代罗马历史上的A、B时期分别叫什么?(2)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可以看出A、B两个时期政治上的主要区别在哪里?(3)根据材料三分析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5.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材料二:“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尽职,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的什么制度?(2)这种制度最先开始于哪一个国家?是哪一次改革后逐渐形成的?(3)这种制度下,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的是什么人?文中的“臣下”是怎样侍奉他的主人的?7、《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最早对日本有确切记载的历史书籍;《隋书·倭国传》记载:公元607年倭国派小野妹子使隋,国书上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新唐书·日本传》也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谴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汉语),恶倭名,更号日本”。请回答:(1)从材料中看出中日之间的交往最早的始于哪一朝代?(2)中国史书多次出现有关日本的记录说明了什么?(3)从材料中看出日本正式称日本是在中国的哪个朝代?从“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看出日本国名的含义是什么?(4)日本历史上学习中国的一次最重要的改革发生在何时?史称什么?有何意义?(5)结合历史联系现实你认为应当如何发展中日关系?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材料二:“条条大路通罗马。”请回答:①两个材料反应了罗马什么时期的历史状况?这一时期罗马社会状况如何?②当时的罗马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③古代罗马经历了哪几个大的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开始的时间分别在什么时候?④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罗马人的一种什么心情?材料二给我们以什么启示?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彻底消除和根绝欲望后,生老病死、悲伤、哀痛、苦难和绝望就一扫而光”材料2.天主十戒“第一诫钦崇一天主万有之上第二诫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第三诫守瞻礼之日第四诫孝敬父母第五诫毋杀人第六诫毋行邪淫第七诫毋偷盗第八诫毋妄证第九诫毋愿他人妻第十诫毋贪他人财物”回答:(1)分别说出材料1、材料2是哪种宗教的教义?(2)如何正确看待这三大宗教及其教义?(3)除三大宗教外,你还知道世界上存在哪些主要宗教?(4)宗教和邪教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本文标题:1-9课材料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45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