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2011年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1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13日在梅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梅州市代市长朱泽君各位代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破难攻坚中奋发有为,经受了煤炭行业退出、淘汰落后产能、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严重冲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建设生态、文化、平安名城和绿色现代产业基地,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市人大五届五次会议确定的2010年各项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十一五”确定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经济总量不断壮大。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以上,增幅可望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1.45万元,年均增长10.8%。来源于梅州的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达114.46亿元,年均增长15.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95亿元,年均增长2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0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2%和19.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发展绿色现代产业作为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安排资金用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增资扩产,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6∶41.8∶37.6。全市工业增加值207.3亿元,年均2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73.5亿元增加到164.4亿元。烟草、电力、建材、电子、机电和矿冶加工六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5.2%提高到79.6%。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从20.5亿元提高到48.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从9.8%提高到11.5%。蕉岭、丰顺被确立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零的突破,省级著名商标达38件,居山区市前列。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7.6%。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基地面积300万亩,农业龙头企业321家,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梅县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0个,预计全市农业总产值204.8亿元。我市被国家确立为“广东省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梅州金柚打进欧美市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服务业快速发展,创建了“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建成重点景区23处,3A以上景区11个,雁南飞通过国家5A级景区评审,梅州成为“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梅县成功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比2005年翻一番。梅州被确定为全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率先在山区市组建了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全市7家上市公司(新增4家),居全省第六。商贸、金融、保险等服务业蓬勃发展,汽车、住房、体育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27亿元,年均增长13.4%。——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以“生态园区、工业新城”为发展定位,创新市县共建共享模式,举全市之力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制定实施《加快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文件,组建专业招商队,强势推进招商引资。我市连续两次以最高分竞得省共10亿元扶持资金,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转移园的建设,首期开发了4.03平方公里,二期开发正在加快推进,园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蕉华工业园、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丰顺、五华经济开发区等特色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五年来,全市共引进1689家企业,投资总额达80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5个,招商引资企业累计实现产值663亿元、税收30.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和21%。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2亿美元,外贸出口30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49%和170%。——城乡交通明显改善。西环、天汕、兴畲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梅大高速加快建设,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7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103公里。完成392公里国省道改造、138座危桥大修加3固,所有行政村实现公路硬底化,累计投入133亿元。梅县机场扩建工程动工建设,梅江、汀江航道整治主体工程竣工。我市公路通车总里程、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被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城乡建设亮点纷呈。出台了《建设生态、文化、平安名城行动纲要》和《建设宜居城乡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宜居城乡示范市建设,启动修编《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梅州市域城乡总体规划》,推进中心镇、重点建制镇及村庄整治规划,全市城镇化率达46.5%。投入30多亿元新建、改造市政工程,江南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大力推进,江北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开始启动,新建、改造市政道路65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1.8平方米,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区绿化、亮化水平大幅提升。东山教育基地、归读公园、客都大道成为城市新亮点。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暗访。省市共建生态文明(林业)示范点,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9.4%,成功创建5个省级林业生态县,梅县、蕉岭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全市有9个省级森林公园、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新建5个垃圾填埋场和8家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8%和65%。梅城公厕建设管理模式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龙丰填埋场垃圾发电项目获联合国“迪拜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五年共投入50多亿元,实施12宗16项城乡防灾减灾工程,180公里重点堤围、177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梅城和各县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或100年一遇。——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深入开展文化名城创建活动,叶剑英纪念园、中国客家博物馆、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等一批文化重点项目建成使用。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等6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4人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东山书院等17处文物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市成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兴宁、平远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功推出《桃花雨》、《客家意象》、《黄遵宪》等文艺精品,出版发行《客商概论》、《客商人物》、《客家梅州》等书籍,世界客商大会、客家山歌文化节成为弘扬客家文化的重要平台。创建教育强市工作稳步推进,梅江区、蕉岭县和41个镇(街)实现“创强”目标,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54.8%提高到89.3%,提前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实现教师待遇“两相当”,妥善解决代课教师4问题。创建职业教育基地,建成3所万人职业(技工)学校,市技工学校晋级国家重点技校。嘉应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民生福利全面改善。公共财政重点向民生倾斜,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达296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192亿元。科学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帮扶资金6亿多元,实施帮扶项目6万多个。采取产业、招商项目、学技就业、安居工程、社会保障等帮扶方式,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省市共建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推动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就业服务平台,30多万农村劳动力得到免费技能培训,49.9万人实现转移就业,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67元,年均分别增长11.1%和9.8%。率先在山区市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低保,13.2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市月人均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分别由2005年的410元、340元提高到2010年的1018元和589元,为3083户城镇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3万多名离任村(社区)干部的生活保障得到妥善解决。残疾儿童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优抚、低保、五保标准居全省山区市第一。开展平安名城创建活动,开通“梅州民声”、“民生820”等八大民意诉求渠道,被省政府列为“实施网络民生民情工程试点示范市”。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称号,大埔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与此同时,全面完成全国经济、农业和人口普查等统计调查任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四年获省先进。制定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扎实推进,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大埔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妇女儿童发展十年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穗梅对口帮扶、粤闽赣边合作取得新成效。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红十字会等事业取得新进步。人事编制、供销合作、打私、方志、档案、史志、气象、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325件代表建议、902件政5协提案全部办复。建立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审批监督、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行政审批事项减少672项,减幅达79.3%,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开通市县电子监察系统,电子监察绩效测评居全省前列。市行政服务中心建成启用,机关作风评议活动深入开展。积极推进富县强镇、医药卫生、农村金融、蕉岭县“大部制”试点等改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加大防治腐败力度,市政府班子连续两年在省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中评为“好”的等次。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丰富经验弥足珍贵。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齐心、奋发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梅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梅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和支持我市建设与发展的中央和省属驻梅单位、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外出乡贤,表示衷心的感谢!各位代表,“十一五”的工作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制约因素。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的基础仍然薄弱。2010年全市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1.3%,人均GDP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三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省的1.2%。二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区位优势不明显,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特别是随着武(汉)广(州)、深(圳)厦(门)等高速铁路的开通或建设,潮汕国际机场的建成,全省山区市及粤东地区交通越来越发达,梅州交通问题尤为突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难度将进一步增大。三是人才支撑力量不足,高素质人才缺乏。全市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8.8%,远低于全省34%的平均水平。四是有些干部作风不够扎实、责任心和执行力不强,有些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予以解决。“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十二五”时期,是梅州加快推进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关键时期,是梅州急起直追,推动科学发展的攻坚时期。一是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梅州地处珠三角、海西区和粤闽赣结合部,随着珠6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加快建设,其对梅州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不断增强,为我市加快建设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无限商机。二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山区发展,随着“双转移”、扶贫开发“双到”、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等一系列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
本文标题:2011年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5742 .html